盧利紅,郭亞軍
(1.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商洛分校,陜西商洛726000;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楊凌712100)
基于區域板塊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實證研究
——以陜西省為例
盧利紅1,郭亞軍2
(1.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商洛分校,陜西商洛726000;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楊凌712100)
本文以陜西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作為研究對象。主要運用因子分析法和相關系數分析法,通過建立相關指標體系,對陜西省各個地級市的發展協調度進行綜合評估,基于經濟發展板塊研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與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排名的關系,計算出陜西省整體及各個區域經濟發展與城鄉協調發展的相關系數。研究表明:經濟實力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但并不必然導致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陜西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從區域板塊上表現出“U”型曲線的特征;陜西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從經濟上明顯呈現第一、二、三梯度的階梯化發展態勢。文章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區域板塊;陜西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相關性;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城鄉經濟發展協調性差等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此,黨的十六大報告對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做出了重要論述,并提出了相應要求;黨的十七大更是明確提出要開創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的新局面。
陜西省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省份,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陜西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其在西部1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西藏)綜合競爭力排名從1999年的第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2位,并表現出逐年上升的良好態勢。但是,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并不平衡,陜南、陜北和關中各個縣市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差異。盡管近幾年陜西農村經濟發展迅速,但城鄉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鴻溝也在加大。所以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對于陜西省城鄉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許多學者曾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展開研究,如夏安桃等(2003)主要從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的內涵、目標、動力機制和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綜述;[1]魯奇等(2004)運用因子分析和Arc GIS技術提取影響城鄉關聯發展的主導因子并將主因子信息空間化,揭示影響城鄉關聯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2]羅雅麗和李同(2005)以西安市為例,基于城鄉間各種要素流的測度研究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3]朱允衛和黃祖輝(2006)以浙江省整體經濟發展為例,基于格蘭杰因果關系和數據的協整關系研究城鄉統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4]黃水木(2007)基于福建省泉州市對沿海發達地區城鄉經濟發展的協調度進行實證研究。[5]
上述文獻從不同角度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其中定性研究文獻基于城鄉協調發展的相關概念展開,對于研究城鄉協調發展的機制和體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未能從定量角度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進行評價;而定量研究文獻基于量化研究分別從城鄉協調發展度確定、城鄉協調發展的主導因子及驅動因子、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的生產要素流動、城鄉協調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等四個角度展開研究,對于深化城鄉協調發展規律研究具有一定作用,但主要立足于各個局部角度研究城鄉經濟的聯系強度。而立足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研究區域板塊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特別是聯系區域經濟內部的不同發展板塊,從區域統籌的角度研究城鄉協調發展度同經濟發展相關關系,進而研究不同板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不同階段不同特點的文章尚不多見。
本文立足于反映整體情況的指標體系,通過相關概念定義,綜合考慮驅動因子、城鄉生產要素流動、城鄉經濟協調等要素,以陜西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從整體上研究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首先建立相關的指標體系;其次,對陜西省各個地級市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進行綜合評估;然后,基于經濟發展板塊研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與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關系,得出陜西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從經濟上明顯呈現第一、二、三梯度的階梯化發展態勢等結論;最后,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界定。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的資源稟賦優勢,實現城鄉勞動力、技術、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在一定范圍內合理交流和組合,形成城市和鄉村穩定持久結合的統一體。在發展目標上突出以人為本,公平配置社會資源,基本建立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人均GDP穩定增長,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城鄉二元結構初步改變,城鄉差距明顯縮小;農業規模經濟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非農就業比重和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評價屬于一項涉及到多方面發展情況評價的系統工程。本文根據系統性、可測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簡潔性和科學性原則,在借鑒其他學者評價指標和結合陜西省省情的基礎上,選取以下八項指標進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評價(見表1)。其中:(1)人均GDP指標衡量經濟發展基本情況,確定經濟發展階段對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2)第三產業比重指標衡量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即是降低第一產業比重,提高第三產業比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公平就業環境。(3)地方財政收入用以衡量地方政府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政府是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主體,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要求地方政府具備一定財政能力。(4)公路貨運量、電話用戶和公路客運量三個指標衡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基礎設施建設是加快鄉村融入城市市場化發展軌道、擴大鄉村產品市場的重要措施,該類指標用以分析城鄉市場協調度。(5)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比指標衡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協調程度。(6)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比指標衡量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變化程度,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方面的協調程度。

表1 陜西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評價指標體系
3.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作為各個地區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綜合評價指標,應用主因子分析法和相關系數分析法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進行評價。基本思想是研究多個變量間相關系數矩陣的內部依賴關系,然后根據相關性大小對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不同組的變量相關性較低,最后歸納出綜合所有變量影響的少數幾個隨機變量,通常稱為因子。分析具體步驟為:
(1)對選用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由于指標均為正指標,標準化公式為:
Xij=(xij-minxj)/(maxxj-minxj)其中,i=1,2…,11;j=1,2…,8
(2)利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對指標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各個主因子的得分計算出各自的方差貢獻率,并以此作為權重,構建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的綜合評價模型。
(3)計算綜合指標值,即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
(4)對各地區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進行比較。
(5)對各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與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相關關系進行分析。
1.數據檢驗。本文采用陜西省2010年統計數據對陜西省11個地區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進行評價,限于篇幅略去原始數據。初步分析結果顯示8個變量間相關性很高,由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拒絕各變量的獨立性假設,因子分析法的適用性通過檢驗。由相關系數矩陣R計算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如表2所示,可知前3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2.654,表明這3個因子已經集中了原始數據92.654%的信息,達到了選取公共因子的標準,基本可以描述各地區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水平。

表2 因子方差貢獻率
2.主成分因子提取。經過旋轉的載荷矩陣表明因子變量在許多變量上都有較高的荷載。通過表3可知,第一公因子在公路客運量、地區財政收入、電話用戶量、公路貨運量、三產比重等幾個指標上載荷較高,因第三產業可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有利于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體現該地區未來發展的潛力水平,因此第一公因子能夠很好地代表城鄉經濟發展潛力度;第二公因子在城鄉消費水平比值和城鄉收入水平比值上有很高的荷載,能夠很好代表城鄉生活水平度;第三公因子在人均GDP和地方財政收入指標上載荷較高,能夠很好地代表城鄉經濟水平度。

表3 旋轉載荷矩陣
為了更直觀地比較和評價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以下采用回歸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數矩陣。(如表4所示)

表4 因子得分函數系數矩陣
根據系數矩陣將三個公因子表示為8個指標的線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數為:

3.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綜合得分及相關性分析。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綜合反映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程度,即城鄉之間要素流轉程度及協調程度。為了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進行綜合評價,需要對各地區在3個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加權求和得到綜合分值F,即
F=0.469F1+0.298F2+0.159F3。計算出陜西省11個地區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水平,得分如表5。進一步根據綜合得分得到陜西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水平分類圖(見表5,圖1,圖2)。

表5 陜西省11個地區城鄉經濟發展協調度得分表

圖1 陜西省城鄉經濟發展協調度分類圖

圖2 陜西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趨勢圖

表6 陜西省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相關系數
1.經濟實力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但并不必然導致城鄉的協調發展。根據表5、表6、圖1和圖2,在陜西省城鄉經濟協調性評價中,基本上都是經濟因子得分較高的地區總得分就高,但在局部區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西安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居第二位,低于延安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但西安市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為第一,而延安市為第四。另外有兩個特例,一個是陜北的榆林,一個是陜南的商洛,榆林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為第三,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排名卻落后到了第七位;相反,商洛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為第11名,居于最后一名,然而協調度卻位于第二名,遠遠超過了其經濟發展水平。這充分說明,經濟發展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分條件,只有施以相應的產業、財政和分配政策改革,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才有可能隨之提高。
2.陜西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關系從區域板塊上表現出“U”型曲線的特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度和城鄉經濟協調度,按照陜南、陜北和關中的順序排列,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排名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關系呈現出典型的“U”型曲線的形狀,說明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高,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先下降最后上升的趨勢。根據相關系數分析,如表6,陜西省總體上經濟發展協調度排名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的相關系數為0.11,相關性并不顯著。但陜南各區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排名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的相關系數為-0.8357,表現出顯著的負相關,一方面說明陜南各區的經濟發展協調度排名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另一方面說明,陜南目前的這種相對協調在整體上表現出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升高而降低的特點。陜北各區(注:因為銅川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具備陜北資源經濟的特點,筆者把銅川從經濟上劃入陜北板塊)經濟發展協調度排名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的相關系數為0.9933,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表現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發展水平遠遠高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排名的現象,原因主要在于陜北經濟發展主要建立在資源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該產業的典型特點是依賴于技術密集型的規模經濟,吸收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有限,財富的社會擴散速度遠遠小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故而呈現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低的現象。但是正向的相關系數表明陜北的經濟發展有利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關中各區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排名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的相關系數如果包括楊凌為0.236,正向相關而顯著性不高,如果去掉楊凌,僅考慮西安、寶雞、咸陽和渭南,則相關系數高達0.994,說明關中經濟發展程度與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高度正相關,而楊凌經濟發展特點不具備關中板塊的特點。楊凌的表現特殊起因于楊凌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以教育為主的第三產業,教育產業的高產值,對于農村居民收入的帶動作用并不大,甚至還凸顯了城鎮經濟和鄉村經濟的差距,可以說楊凌的第三產業是建立在非常薄弱的第二產業的基礎上,使得楊凌在關中經濟板塊中表現出陜北經濟板塊的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經濟發展協調度的特點,楊凌經濟發展方式急需轉型。
3.陜西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從經濟上明顯呈現第一、二、三梯度的階梯化發展態勢。關中區域的西安市第一公因子排名第一,說明西安市未來經濟發展潛力比較大。寶雞市的第一公因子得分排名緊鄰西安,第二公因子和第三公因子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說明寶雞目前的城鄉經濟發展潛力、城鄉生活水平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度都比較好,城鄉經濟發展協調度比較好,寶雞的綜合和單個因子表現都足以作為陜西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標桿。其次是咸陽和渭南,以上城市處于第一梯隊。商洛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較高,主要是因為代表城鄉生活水平協調度的第二因子F2得分最高,然而代表目前經濟發展水平的F3和代表經濟未來發展潛力的F1都非常低,說明商洛市目前較高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實際上屬于一種低水平協調,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協調必將被打破,呈現出下降的態勢,因此不應屬于第一梯隊。
第二梯隊包括延安、榆林和銅川。這些地區因為擁有密集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存量,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第二梯隊里各區表現為代表經濟發展潛力和城鄉生活水平度的第一公因子F1和第二公因子F2都很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度不高,應該采取適當的產業發展政策和分配政策改善此種局面。
第三梯隊包括漢中、安康、商洛和楊凌四個地區,也是全省經濟總量較低的地區,這四個地區除了楊凌位于關中外,其余地區都屬于陜南山區。改革開放以來,陜南山區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獲得的發展機遇相對較少,經濟發展不足,屬于有待發展的地區。第三梯隊里各區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代表經濟發展潛力和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度的第一公因子F1和第三公因子F3都很低,即使代表城鄉生活水平度的F2很高,排在全省前列,也只是因為城市經濟發展不足,沒有拉開城鄉經濟的差距,并不能說明城鄉經濟發展協調,所以此種高F2只能說明經濟的落后特性而有待發展。根據區域分布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楊凌應該被劃入第一板塊,但因其代表經濟發展潛力的F1、代表城鄉生活水平度的F2得分以及現在經濟發展水平的F3都非常低,經濟發展潛力有待培養,所以放歸第三個板塊。
4.發展協調性好的地區各個指標因子之間發展不均衡。從發展協調度得分來看,關中區域城鄉經濟協調性比較好,但這些地區的協調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其潛力水平因子、生活水平因子和經濟水平因子之間并不均衡。比如西安市和渭南市,西安市代表經濟發展潛力的F1因子得分最高,但是代表城鄉生活水平度的F2因子得分為負數,排名第九,說明西安市雖然經濟發展潛力大,但在城鄉協調方面做得并不理想。渭南市代表經濟發展潛力的F1因子和代表城鄉生活水平協調的F2因子得分比較高,說明渭南市發展潛力和城鄉協調度在目前表現比較好,但是代表經濟發展水平的F3因子為負數,排名第九,這說明盡管總體得分較好,很可能也是一種低水平的協調,需要在發展中均衡各個指標的關系。經濟發展協調度高,并且各個因子之間相對均衡的是寶雞地區,無論是經濟發展潛力、現有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城鄉生活水平協調都表現得非常好。
1.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合理統籌不同區域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根據陜西省11個地區不同發展水平,采取適宜措施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陜南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和技術條件較差,在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上應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特色,大力發展特色資源產品加工產業和旅游產業,促進工業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城鄉經濟協調。陜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好而城鄉協調水平比較差,應在立足于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致力于產業的技術密集化,同時加強財富分配政策改革,通過財富分配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關中應該在現有經濟發展基礎好和城鄉協調水平高的基礎上繼續致力于經濟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經濟協調。
2.發揮城鎮的集聚效應,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根據上述評價分析可知,經濟發展潛力因子F1在綜合評價模型中所占權重很大,經濟的持續發展可以為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奠定基礎。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城鎮在城鄉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通過城鎮經濟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資源、資金資源的集聚,最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通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居民收入消費水平提高,推動城鎮經濟發展。而且,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發揮城鎮的集聚效應是充分利用基礎設施,提高規模經濟,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
3.充分貫徹國家強農惠農政策,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在繼續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政策的同時,堅決貫徹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化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時通過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區化建設途徑,加快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終縮小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1]夏安桃,許學強,薛德升.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研究綜述[J].人文地理,2003,(5).
[2]魯奇,曾磊,王國霞.重慶城鄉關聯發展的空間演變分析及綜合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2).
[3]羅雅麗,李同.城鄉關聯性測度與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5).
[4]朱允衛,黃祖輝.經濟發展與城鄉統籌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6,(5).
[5]黃水木.沿海發達地區城鄉協調發展的評價模型與實證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0(4).
F127.41
A
1002-7408(2012)04-0071-04
盧利紅(1972-),男,陜西丹鳳人,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商洛分校經濟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管理;郭亞軍(1971-),男,陜西渭南人,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企業管理。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