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巧燕,賀方春
(1.衡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湖南 衡陽421000;2.衡陽市第十九中學,湖南衡陽421000)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注音規范問題略論
彭巧燕1,賀方春2
(1.衡陽師范學院中文系,湖南 衡陽421000;2.衡陽市第十九中學,湖南衡陽421000)
以《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為規范標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注音問題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分詞連寫的規則沒有得到徹底貫徹、未實行大寫規則、人名地名拼寫不規范。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有關法規、規則的宣傳和執行,促進語言文字規范花。
小學;語文教材;注音規范
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內容一般在小學1~2年級完成。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材不規范,教師僅僅注重發音的準確,對于課文當中的拼寫注音規范問題忽略不計。筆者認為,因教材編寫者本身缺乏規范意識,或者是不注重拼寫的規范,注音拼寫過程中存在許多亟需規范之處,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小學語文教材的注音規范,應以什么作為標準呢?2001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并用于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1958年公布實施的《漢語拼音方案》確定了音節拼寫規則;而《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進一步規定了詞的拼寫規范的基本要點,由國家技術監督局于1996年1月22日批準、發布,1996年7月1日實施。它的主要內容與適用范圍是:“本標準規定了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現代漢語的規則。內容包括分詞連寫法、成語拼寫法、外來詞拼寫法、人名地名拼寫法、標調法、移行規則等。為了適應特殊的需要,同時提出一些可供技術自理的變通方式。本標準適用于文教、出版、信息處理及其他部門,作為用《漢語拼音方案》拼寫現代漢語的統一規范。”[1]
從上可知,國家高度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已經出臺注音拼寫的相關法規,各個部門理當依法行事,規范印刷。然而在具體實行中,情況卻不容樂觀。在拼音教學最基礎、最關鍵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相關法規得不到認真執行,這種狀況不能不引起語言文字工作者的擔憂。
本文收集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注音不規范的現象,以引起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和教育媒體部門的重視,真正將語言文字法規落到實處。文中所舉實例均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S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下冊、二年級上下冊,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3年初審通過,2005年5月第2版,2008年6月第6次印刷)。
1.《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規定:拼寫普通話基本上以詞為書寫單位;表示一個整體概念的雙音節和三音節結構,連寫;四音節以上表示一個整體概念的名稱,按詞(或語節)分開寫,不能按詞(或語節)劃分的,全都連寫。
綜觀S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看圖說話學拼音和20篇課文均未采用分詞連寫。一年級下冊29篇課文全為逐字注音,未采用分詞連寫。推測其中的原因,大概在于一年級的主要任務是拼音的讀寫和識字認字,尚未涉及詞語的概念,有意避免了分詞連寫這個問題。
二年級上冊33篇課文,除《白雪公主》外,有31篇文章都全文標注了拼音。令人欣慰的是,注音時逐步引入分詞連寫規則,但嚴格按照“分詞連寫”的標準來看,每篇課文的注音都不倫不類,令人費解,值得商榷。下面試舉幾例,共同探討。
從上面的電子課文來看,“廣場、莊嚴、隆重、擎著、隊員、綬帶、正步”等詞語采用了分詞連寫,但“元旦、清晨、天安門、儀式、正在、進行、樂曲”等詞卻逐字注音。“天安門”是表示整體概念的三音節結構,也應該連寫為“tiān’ānmén”,并且要用隔音符號。若是連寫,字母之間是沒有間距的。而在接下來的其他課文中,多處出現似連非連的情形。說是分詞連寫,因為從課文版式來看,每個詞語之間間距不同,同一詞語每個音節間空一個字符;不同詞語之間空兩個字符,詞語之間的界限還是能夠分清。然而,真的分詞連寫,詞語每個音節之間是沒有字符間隔的。再者,不知是出于版面的需要還是別的原因,在同一篇課文中,詞語之間有的空了一個字符,有的又沒空,其中的奧妙,不得而知。
再如《朱德的扁擔》,從排版來看,文字之間有意識地按詞分開,但注音部分仍是每個音節之間空一個字符,顯然不符合連寫規定。“出產”、“常常”這兩個詞語音節之間連得緊密,而“敵人”、“糧食”這兩個詞語每個音節之間都有一個字符的間距,令人費解。
2.正詞法規定:單音節詞重疊時,連寫;雙音節詞重疊時,分寫;重疊并列即AABB式結構,當中加短橫,如láilai- wǎngwǎng(來來往往)shuōshuo-xiàoxiào(說說笑笑)。
按照正詞法規則,單音節重疊“青青、聲聲”應連寫,“笑盈盈、綠蒙蒙”作整體概念連寫。由于全文采用逐字分別注音,連寫規則形同虛設。
二年級上冊中,文字之間實行了分詞連寫,而對于單音節重疊詞應連寫這一規則沒有體現,重疊詞語的拼寫未遵照規定執行。如《日月潭》中的“彎彎、圓圓、薄薄、剛剛、隱隱約約、許許多多”等。
其他課文出現的雙音節重疊詞,如“仔仔細細(《植物媽媽有辦法》第67頁)、整整齊齊(《郵票上的齒孔》第69頁)”等的拼寫也不規范。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規定:句子開頭的字母和詩歌每行開頭的字母大寫;專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
在小學語文一二年級標注拼音的課文中,所有句子的開頭和詩歌每行的開頭全部為小寫,大寫規定形同虛設。以上面的4篇電子課文為例來說,既有一般文體排列的,也有詩行式排列的,完全無視大寫規定。此外,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有《山村》、《靜夜思》、《江南》、《春曉》、《敕勒歌》、《望廬山瀑布》等多首,均未采用大寫規則。
1.人名的拼寫:《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規定——漢語人名按姓和名分寫,姓和名的開頭字母大寫,筆名、別名等,按姓名寫法處理。如 Lǐ Huá(李華)、Wáng Jiànguó(王建國)、Dōngfāng Shuò(東方朔)、Zhūgě Kǒngmíng(諸葛孔明)等。
S版一二年級語文教材中出現的諸多人名拼寫均不符合規范。如一年級上冊:
sī mǎ guāng wáng lì lì
司馬 光(第119頁) 王 力力(第110頁)
其他一、二年級課文中還有“毛澤東、王二小、張大勇、李小文、朱德、蘇雅、王京、李良”等人名無一符合規范。
2.地名的拼寫:《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規定——漢語地名按照中國地名委員會文件(84)中地字第17號《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的規定拼寫。漢語地名中的專名和通名分寫,每一分寫部分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如 Běijīng Shì(北京市)Héběi Shěng(河北省)。專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如Běijīng(北京)。
在小學一二年級語文課本中,地名的拼寫不合要求。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如《看地圖》(一年級上冊,115頁)中地名的注音:
二年級上冊課文中出現的“北京、天安門、日月潭、臺灣省、瑞金城、江西、沙洲壩、井岡山”等地名的拼寫均有待規范。
聲調一律標原調,不標變調。但是在語音教學時可以根據需要按變調標寫。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不”的聲調均標變調,如:
ABB格式的疊字形容詞的讀音也都標注變調,一般是后面的BB疊字變讀陰平。如:
查閱最權威的辭書——新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的注音,教材中的標注是正確的[2]。這些按照規定全標變調都是可行的。只是有這樣一個問題,若都標變調,那么兩個上聲(第三聲)連讀的時候,是否也應該標變調呢?如:
要么統一標變調,要么統一標原調,這也有待規范。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材中最常見的不規范書寫就是漢語拼音以音節為單位書寫的分寫式和一律小寫式,與分詞連寫和大寫規定相背離。造成不規范拼寫的原因是:
(1)從小學語文教學來看,一二年級的教學目標是拼讀和識字,拼音是作為識字的輔助工具,因而采取逐字注音;再則孩子們年幼,缺乏字和詞的分辨能力,所以一年級課本一律采用逐字注音;《漢語拼音字母表》也放在一年級下冊才教,孩子們到這一階段才認識大寫字母,大寫規則也就被忽略。二年級有意識地將詞語連寫,但不完全規范。至于音變知識更為復雜,正確標注可以幫助孩子們初步了解變調規則。總體看來,教材忽略了一些規范,是考慮減輕孩子們的學習負擔,有一定道理。
(2)從漢語漢字本身特點看,在記寫漢語時,不采用分詞連寫,而是字字相連,這就造成只有字的書寫單位而無詞這一書寫單位的假象。引入拼音后,一個音節和就是一個漢字,“字”意識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漢語拼音也就按字拼寫而非分詞連寫。
(3)從社會原因來看,語言文字政策法規宣傳的力度不夠。《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公布后,在貫徹執行和檢查監督方面缺少強有力的措施。其次,正詞法在學校教育中沒有受到充分重視。《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1996年才正式實施,高等學校漢語教材介紹正詞法的不多,以前的中師教育中未提及,師范生了解的不多。筆者今年暑假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中進行問卷調查,大多數教師對正詞法規則聞所未聞。人們對漢語拼音用途的廣泛性缺乏認識,將它的功能僅僅局限在注音和“推普”上,而忽視了《基本規則》出現之后漢語拼音已進一步發展為記寫漢語的工具這一重要用途,注音讀物里也未遵照執行。
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課本語言的規范,關乎語言、民族、國家的長遠發展,小學語文課本注音不規范問題,影響是深遠的。小學的語文教育,首先是兒童母語的“定型”教育,小語課本的語言應是共同語最標準、最統一的核心部分,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是永久性的。如果在小學階段得到的知識是不規范的,要想在以后的成長中形成規范意識幾無可能。因此,應該在接觸拼音開始就得到規范的拼寫知識。教材不按規范印制,教師對規則一無所知,孩子們自然茫然無知。久之,全社會對法規置若罔聞,正詞法也就成了一紙空文。鑒于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拼寫規范問題,避免注音錯誤,保持注音的一致性和規范性,促進語言文字的規范化。
強化政府行為,加強執法力度,盡快提高漢語拼音書寫的規范化程度。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大檢查力度,對照法規標準嚴格規范出版物,尤其是要嚴把小學教材和兒童注音讀物出版關口,從小抓起。
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對漢語拼音書寫規范化的基礎性作用,彌補學校教育中的缺漏環節。在高校語言學教材尤其是現代漢語教材中加入正詞法內容,基礎教育中也應該適時適量地加入這一內容,使正詞法得以普及。
[1]張登岐.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G624
A
1674-5884(2012)02-0001-03
2011-12-01
彭巧燕(1970-),女,湖南祁東人,教授,主要從事現代漢語研究。
(責任編校 龍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