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卉
(廣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商業評論和經濟學術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
劉 卉
(廣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模糊限制語作為學術論文中的一種重要的語言調節器,可以幫助作者嚴謹、準確并禮貌謙遜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選取商業評論和經濟學術論文作為語料,采用對比的方法從頻率、種類及分布等三個方面探討模糊限制語在兩種不同體裁中的使用情況,從而提高經濟領域研究者的模糊限制語意識及其應用能力。
模糊限制語;商業評論;經濟學術論文;體裁分析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體裁分析法受到廣大語言研究者的青睞,同時,在此領域中的對模糊限制語的研究也備受關注。許多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視角對學術性文體中的模糊限制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Myers對科技文體中模糊限制語功能的初探,Myers和Hyland對課本中模糊限制語的探討, Hyland對科技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分類,Salager-Meyer、Skelton以及Varttala對醫學論文中的模糊限制語的應用研究等等。這些研究表明模糊限制語是學術性文體語篇中的一個顯著特征,其使用頻率要明顯高于其他語篇結構詞。這些研究強調模糊限制語在不同專業語篇中的應用和語用功能的同時,還提出了相關的外語教學建議。其中,Salager-Meyer指出,模糊限制語是科技文體中絕對重要的、必需的語篇結構詞,并且外語教學很有必要幫助學生弄清模糊限制語的作用,這對學生現在的專業學習以及今后的職業生涯都很有指導意義。[1](p165)不難發現,對于書面語中的模糊限制語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科技文體的研究。21世紀以來,我國也有許多語言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如:楊慧玲,趙英玲等)。而對模糊限制語在經濟類語篇中的應用研究則比較少,國外有Bloor和Bloor對經濟預測中的模糊限制語功能的闡釋,國內有劉惠華等對英漢經濟語篇中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進行了對比研究,以及一些對于模糊限制語在商務信函中的語用功能的探討。但是,對不同體裁的經濟語篇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則幾乎無人涉及,本文擬對英語商業評論和經濟學術兩種語篇中的模糊限制語進行對比研究。對于商學院的學生來說,商業評論是他們獲取最新國際商業信息的必要途徑,而經濟類學術論文是鞏固和擴展專業知識的主要的補充書目。并且,所有學生都要學習論文寫作,很多經濟學者需要在國際期刊上用英語發表論文。因此,本文以從Financial Times和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udies中分別隨機抽取商業評論和論文各10篇作為研究語料,采用對比的方法從頻率、種類及分布三個方面,探討模糊限制語在兩種不同體裁的經濟語篇中的使用情況,以期對提高經濟領域學生和學者的模糊限制語意識及其學術論文寫作能力有所幫助。
1.模糊限制語的定義。
模糊限制語(hedge)這一術語最早由Lakoff于1972年引入語言學領域。他把模糊限制語定義為“把事情弄的模模糊糊的詞語”。模糊限制語的運用(hedging)表達了說話者對命題的態度,即對命題的真實性不做絕對的承諾,不負完全的責任。這等同于Lyons提出的認知情態的概念,即“說話者對命題的真實性的態度”。[2](p797)Coates 認為,認知情態是傳遞說話者的假設或者對可能性的評估,在大多數情況下,表達說話者對于命題真實性的判斷,即自信或者缺乏自信。[3](p112)綜上所述,模糊限制語的運用屬于認知情態的一部分。
另外,許多研究者擴展了Lakoff的定義。Swales認為,模糊限制語“具有在報告中保衛誠信、謙虛和適度的謹慎,或者在一個人才濟濟的研究領域有策略地創造一些空間的修辭功能”。[4](p175)Brown和 Levinson也認為模糊限制語是避免不贊同的手段、是保住說話者或者聽者面子的交際策略。Salager-Mayer認為 “模糊限制語首先是一種尋求典型的語言形式的精神態度的產物”。[5](p152)并且,她把這個定義擴展成為一個三維概念:模糊限制語的運用是出于模糊性的目的;體現了說話者對個人成就和避免個人參與的謙虛;是關系到不可能也不愿意到達絕對的精確或者量化所有觀察的現象。Hyland把模糊限制語看作 “可能性和嘗試性的表達方式”,并且將其定義為“對命題真值缺乏完全的承諾或不想對命題真值作武斷結論的一種語言手段”。[6](p433)
所以,Lewin指出,從形式角度下的定義不能解釋說明模糊限制語的所有類型。[7](p90)進一步說,模糊限制語的修辭行為和某一種詞匯、語法或者語義表達形式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這樣看來,以功能為基礎的定義是可取的,應涉及到功能、修辭和認知。
2.模糊限制語的功能。
Hyland指出學術研究本身無法自我呈現,它必然通過作者的語言闡述才能傳遞給讀者。這一過程必然涉及作者對命題真值的態度、評價以及判斷。模糊限制語作為學術論文中的一種重要的語言調節器,表達了作者對某個命題的不確定、懷疑或者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見,從而幫助作者嚴謹、準確并禮貌謙遜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另外,作者也要使自己的論述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認可,學術論文體現了一個交流的過程——一個試圖將某個學術發現或者論斷轉化成學術界的共識的過程。因此,學術論文不可避免地體現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人際互動關系。Hyland認為,構成學術語篇的社會-語用語境有四個要素:作者(writer)、讀者(audience)、語言(language)和客觀現實(reality),而模糊限制語是協調這四種要素之間的關系所必須的措辭手段之一。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既使作者在表達對命題的觀點時能自我保護,又能充分尊重讀者的意見,給對方留有對話的空間。Myers就曾專門論述過模糊限制語作為禮貌手段在科技論文中起緩沖某論斷對其他科學工作者“面子”的侵襲、增強與讀者的一致性的作用。因此,在學術性文體中的模糊限制語是科學陳述不可或缺的語言手段,它不僅服務于內容,而且面向作者和讀者,在知識協商以及建立良好的作者-讀者關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模糊限制語的語篇交際功能,Hyland將科技論文中模糊限制語分為三種類型:準確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accuracy-oriented hedges)、作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writeroriented hedges)和讀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reader-oriented hedges)。準確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指的是影響命題內容的那些模糊限制詞,表達作者對命題真實性的把握程度,促使命題更趨精確和周密。其構成手段主要有內容外加語(content disjuncts)、語體外加語(style disjuncts)、減弱語(downtoners)、情態助動詞(modal verbs)和認知類情態動詞、形容詞以及副詞 (epistemic modal verbs、epistemic adjectives and adverbs)等語言形式。作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表達作者對命題內容的真實性所負的責任,旨在模糊作者與命題之間的關系,起到保護作用。由于旨在減輕個人的責任,所以這種模糊限制語最突出的標志是 “作者缺席”(absence ofwriter)。此外,拉大作者與命題之間的距離也是構成作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的一種策略。具體地說,作者或為所陳述的內容提供客觀依據、信息來源,或引用第三者的評論來間接地表述自己的態度、觀點。非人稱表達方式(impersonal expressions)和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也常被用來實現這種功能。讀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則表達作者邀請讀者參與對話的意愿,視讀者為有能力參與探討的同行。與作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相反,這種模糊限制語的突出標志是“提及作者”(reference to the writer),即用第一人稱(包括單、復數)作主語來陳述作者自己對命題的態度、看法或者評價。這既可表明作者承擔責任,也可標明作者的陳述并非是千真萬確的、絕對的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使肯定的語氣趨向緩和,給讀者留有探討的余地,避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另外,出于探討的態度,作者采用條件句(conditionals)或者問句(direct questions)等形式來提出一種觀點,表示作者對某事所作的一種推測或不肯定的估計,以求讀者共同探討。
本研究選取了10篇經濟英語學術論文和10篇英語商業評論作為語料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為了增加數據及結果的可靠性,這20篇論文和商業評論分別選自國際上經濟類的權威刊物和報紙:Journal of Business&Economic Studies(簡稱為RA)和Financial Times(簡稱為FT)。為體現研究的時效性,所選語篇均發表于2010年。此外,語料收集的理由包括以下兩個主要考慮因素:第一,所選擇的論文的主要標準是具有明確的RA結構模式。另外,這也使得比較學術論文和商業評論兩種不同語篇中的這三個相應的體裁結構中的模糊限制語的研究成為可能,因為Financial Times中的商業評論沒有論文中的摘要和研究方法部分。
為了研究模糊限制語的交際功能是如何分布在這兩種不同體裁的語篇及語篇的各部分中的,本研究根據上述Hyland分類方法把所有樣本中的模糊限制語分為三類,然后統計分析模糊限制語的類型、頻次及種類分布。然而,模糊限制語是“語篇現象”(a textual phenomenon),它出現在語篇的各個方面。只有將出現在其中的模糊限制語置于各自具體的語境,才能有效分析它們的理據。因此,在定量分析之前,應先對模糊限制語所處的語篇有一定的概述,即分析總結RA和FT兩種不同語篇的言辭特征。本文將先對這兩種不同語篇進行體裁分析,再對其相對應的三個部分的模糊限制語的交際目的進行分析和分類。
體裁對語篇的建構具有約定俗成的制約力。Martin認為,體裁是一種有步驟的,以交際目的為導向的社會交際過程??梢?,交際目的決定體裁的存在,體裁是語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會交際工具。本文所探討的RA和FT就屬于兩種特定的語篇體裁,它們有著各自的社會功能和交往目的。RA側重于交流研究成果、傳播學科知識,而FT著重客觀地介紹和深入討論當前的經濟事件或者現象。
而體裁分析就開始于Swales對學術論文的研究,由他所提出的IMRD模式受到最普遍的認可。本研究所選的10篇RA都具備IMRD結構模式,只是有些部分的名稱不大一樣。另外,根據Bloor&Bloor研究證明,論文的引言、闡述結果和結論部分具有較多的模糊限制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本文僅限于對這三個部分進行體裁分析。對10篇RA的體裁分析表明,引言部分的體裁特征和Swales歸納的三語步模式(the CARSmodel)[8](p23)基本一致,包括“建立范圍”、“確立適當的位置”和“占據適當的位置”三個語步。闡述結果部分通常包含“介紹背景信息”、“陳述結果”和“對結果的推論”三個語步。而結論部分的三個主要語步分別是“總結本次研究”、“對本次研究的推論”和“評估本次研究”。
這種分析方法更多地強調了交際目的,因為交際目的是確定體裁的關鍵條件。FT中的商業評論是記者或者作家對當前所發生的經濟現象或者事件的觀察、評估和評論,為讀者提供了對這些現象或事件理解的語境,對某一經濟行為的評價,或者對經濟形勢將如何發展的預測,從而能夠影響讀者,博得他們的支持。通過體裁分析發現其結構模式包括引言、論述和結論三部分,每部分具有各自的體裁特點和交際功能。引言部分確定了文章論述的基調,選擇了論述開始的方式和討論的角度。作者通過一個故事或者介紹要討論事件的背景信息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這也就是 “建立范圍”語步;然后,作者直接引入主題,即“占據適當的位置”語步。論述部分是引言部分的擴展,通過令讀者信服的證據進一步“介紹背景信息”和闡釋論題。作為商業評論的主要部分,論述部分特別注重措詞的簡潔和邏輯的合理性,并且似乎遵循了“一個自然段一個論點”的結構模式。結論部分起著“突出論點”、“呼應主題”和“引發思考”的重要作用,文字終結,但是留給讀者的意義無窮。
1.模糊限制語在兩種語篇中的各體裁結構中的使用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選取的10篇經濟英語學術論文(RA)和10篇英語商業評論(FT)都存在著大量的模糊限制語,但在使用頻率與類型上存在不同的個性差異。從總體使用情況看來,模糊限制語在FT中使用的頻率為:243(模糊限制語總數)÷7599(總字數)=3.20%,明顯高于在RA中的使用頻率:430(模糊限制語總數)÷20473(總字數)=2.10%。 另外,模糊限制語在RA和FT兩種語篇中的結論部分的使用頻率都是最高(分別為2.65%和4.15%)。相比之下,模糊限制語在RA的引言(1.82%)和論述結果部分(1.80%)以及在FT相對應的引言(2.98%)和結論部分(3.03%)的使用頻率相對低一些,這可能是因為不同的體裁部分具有的特定的交際目的。結論部分的交際功能是扼要總結作者研究結果和論點,評價該研究和評論的意義,并交代有待解決的問題或預示今后的發展趨勢,對于作者和讀者來說,結論部分都是不可忽視的。出于對讀者的尊重,作者在偏向于使用模糊限制語表達他們對結論的不確定論述或者不很肯定的估計。模糊限制語作為一種用來精確陳述不確定命題的重要手段,使作者更謹慎并不武斷地陳述研究結果的推論。為此,模糊限制語除了發揮語篇功能,還起著重要的交際功能,即使作者和讀者之間建立合理的人際關系。因為模糊限制語旨在軟化推論的陳述形式,減少讀者的負面反應,保護作者不受可能的批評,從而建立并維持和諧的社會關系。還有,FT三部分中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都相應的高過RA各部分,這說明RA作者不需要FT作者那樣緩和自己的陳述,因為畢竟不論是RA的引言還是闡述結果和結論部分都是以一定的研究數據為依據,而FT的論述中作者的主觀因素會多一些。
2.模糊限制語的三種類型在RA和FT中的整體使用情況。

準確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在RA和FT的使用頻率明顯最高,并且大大超過其他類型的模糊限制語,其分別占各語篇使用的模糊限制語總數的53.95%和60.08%,說明了作者對語言精確性和可靠性的較高要求。另外,在RA中,作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32.79%)明顯高于讀者傾向型(13.26%)??梢奟A作者偏重于對論述內容和研究結果的真實性負責,同時體現了作者的保留態度,不可能也不愿意達到絕對的精確,也起到了減輕個人責任的作用。與之相反,在FT中讀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頻率 (23.87%)高于作者傾向型(16.05%),這說明作者強調了邀請讀者參與探討的意愿,同時表明其陳述并非是絕對正確的觀點,避免強加于人。
3.模糊限制語的三種類型在RA和FT各體裁部分中的使用情況。
作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在RA中的闡述結果部分的使用頻率最高,占這部分使用的模糊限制語總數的47.33%;而與之相反的是,其在FT中的相對應的論述部分的使用頻率卻是最低的,只有16.87%。還有,準確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在RA和FT兩種語篇的各個體裁部分的使用頻率大大超過作者傾向型和讀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除了在RA的闡述結果部分的頻率只有38%,略低于作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從修辭功能角度分析,作者傾向型的模糊限制語在RA中的闡述結果部分頻繁的使用,是為了模糊作者與命題的關系,從而減輕作者對個人論述的責任,起到保護的目的。而在FT的論述部分,作者的參與是默許的并且也是必要的。


模糊限制語是語篇現象,它出現在語篇的各個方面,其功能在一定的交際語境中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我們要通過語境來理解其意義。本文對RA和FT兩種不同語篇中模糊限制語在三個相對應的體裁部分的使用類型、頻率及種類分布方面的異同進行了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表明,RA和FT各部分的修辭功能對模糊限制語的分布起著一定的決定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模糊限制語作為重要的書面交際的手段和策略,我們應該掌握各種語境下的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早在1982年,Round就探討了模糊限制語與外語教學的關系,并強調對模糊限制語的學習是非本族語者值得思考和關注的重要問題。[9](p5)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融入對模糊限制語的功能及其運用特點的分析和研究,幫助學生恰當地使用多樣化的模糊限制語來增強表達準確性,從而提高論文寫作語言的規范性和得體性;同時,提高學生對模糊限制語的辨別和理解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能更準確地把握作者對命題暗含的觀點和態度。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提高商學院的學生和學者對RA和FT兩種不同經濟語境下的模糊限制語的辨認能力,并學會在論文寫作中選擇恰當的模糊限制語。
[1]Salager-Meyer,F.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4,(13).
[2]Lyons,J.Semantics,Vols.1&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Coates,J.Epistemic modality and spoken discourse[J].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1987,(85).
[4]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Salager-Meyer,F.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4,(13).
[6]Hyland,K.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
[7]Lewin,B.A.Hedging:form and func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exts[A].In Fortanet,I.,Posteguillo,S.,Palmer,J.C.&Coll,J.F. (Eds.),Genre Studies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Castello de la Plana:Publicacions de la Universitat Jaume I,1998.
[8]Swales,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9]Rounds,P.Hedging in Written Academic Discourse:Precision and Flexibility[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Mimeo,1982.
H04
A
1003-8477(2012)08-0134-04
劉卉(1979—),女,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生,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 鄧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