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先寶,林加揚
(福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州 350108)
公益創業扶貧:理念、困境和發展思路
葉先寶,林加揚
(福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州 350108)
以政府為主導的外生性扶貧范式、理念、思路已無法適應扶貧新階段的內在要求,扶貧思路、框架及重點亟需調整。公益創業扶貧理念的興起有助于人們跳出傳統扶貧思維禁錮的預設,引起人們對貧困群體內生性脫貧能力的重視。公益創業為公益創業扶貧提供理念、模式、經驗、理論等支持,但公益創業扶貧話題是公益創業與扶貧相結合的新興領域,還有很多難點如理論體系構建、公利與私利界定、公益創業扶貧專業性、政府與企業主動性等制約著其發展。基于難點的分析,認為應構建戰略性理論框架、公利與私利界定三維體系、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四位一體推進模式等。
公益創業;公益創業扶貧;發展思路
中國扶貧的成就舉世矚目,扶貧模式和制度框架的轉型成為我國扶貧攻堅階段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我國的反貧困已進入攻堅階段,貧困的發生狀態與反貧困戰略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大規模減貧的時代已經結束,反貧困戰略的總體思路和制度框架亟需調整[1]。扶貧成就背后,政府角色非常顯著。但在現代扶貧語境下,政府扶貧某些方面的權威性地位遭受質疑,人們開始傾向于關注政府和市場之外的其他社會力量,并探討什么樣的優化路徑有助于提升扶貧攻堅階段的效率與效益。優化路徑的選擇與設計要求突破傳統扶貧思維范式,轉向激活貧困群體以創造力和生存力為主的內生脫貧能力。公益創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倡導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兼顧的雙重性價值理念,正好迎合了人們對外生性扶貧范式中內生性缺失的反思。雖然,公益創業扶貧視角的有效性仍有待更多實地研究與實證檢驗,但公益創業扶貧的視角卻能觸發人們跳出傳統扶貧思維禁錮的預設,引發人們對貧困群體內生能力的重視。
貧困話題一直是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綜合領域,學者以不同視角研究貧困相關維度,以不同形式的理論成果展現貧困及扶貧成效。貧困是一種復雜和多維度的現象,可以在不同層面及時間階段加以分析研究,以不同理論成果加以觀察。隨著扶貧主體的分散化、扶貧力量的多元化、扶貧途徑的多樣化及扶貧客體的復雜化,政府扶貧主體的理論基石已頗受質疑。同時,以扶貧進展和成就的時間維度看,以現代化和發展為主的扶貧思路并不能真正消除貧困。這種扶貧思路缺乏對貧困群體理想生活的理性認知,而是強勢話語權下所謂發達群體對落后群體生活現狀認知的思維建構,這種建構傾向于物質維度,而非文化、衛生、健康等維度。以往的扶貧思路和成就雖以外生性能力為主導,但對新型扶貧思路的重構仍有借鑒之處。扶貧思路重構應兼顧內生和外生能力的培養,重視貧困群體需求的一致性與差異性,賦予貧困群體扶貧思路建構的話語權。
政府雖努力以文化、制度等維度的差異性理念對扶貧思路做出調整,但以政府為主導的扶貧話語權并未根本改變,現實生活中扶貧主體與客體間的干預性、對立性乃至抵抗性事件仍時有發生。當今,扶貧面對的不再僅僅是簡單的、靜態的、單一的貧困群體,而是復雜的、動態的、多元的貧困群體。扶貧過程中的風險維度已成為扶貧話題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扶貧思路和制度的設計必須更加嚴謹與周密。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等問題的演化,迫使扶貧思路突破已有的思維框架,尋求適應貧困群體新特征的內在要求。如果繼續沿襲以往的扶貧思路與模式,將無法適應社會機構、社會形態、社會秩序、貧困群體等的新特性,扶貧的整體局面也將陷入主客體矛盾加劇的兩難局面。
整體而言,傳統扶貧思維范式并不能設計一種有效脫貧的內在機制,扶貧攻堅階段亟須理論視角的新穎性創新。視角創新是扶貧取得成功的關鍵理論維度,視角創新孕育著實踐前進的新機遇,已成為任何領域引領實踐取得成功的新制高點。公益創業是兼具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創造活動,已有一段歷史并趨向于全球性存在。各學者雖對公益創業的內涵、邊界等問題尚未達成共識,但其價值都被認為是不容忽視的。公益創業涉及公眾的參與性、資本的非營利性、價值的公益性等新特性,其扶貧理念代表了一種區別于政府和市場扶貧機制的新范式。公益創業研究如何以創新性手段滿足社會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其價值維度包括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公益創業最顯著的特征是社會價值維度的倡導,經濟價值維度被視為確保財政可行性的必要條件。鑒于公益創業扶貧視角的新穎性與價值性,采用領域結合的理念,將公益創業理念引入扶貧實踐,試圖為扶貧提供新窗口。雖然公益創業扶貧視角的新穎性致使其模式還需向成熟性演化,但正視公益創業扶貧理念及價值,將為扶貧思維、角色、戰略、制度等準確的定位提供新視角。
“Social Entrepreneurship”源于西方,被譯成“社會創業”、“社會創新”、“公益創新”、“公益創業”等。國內有些學者對其有效性、適時性、適合性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也有些以經驗性分析嘗試地提出了新概念與研究框架。公益創業作為一種新興的建構理念,其界定視角多種多樣。界定視角主要有(見表1):一是以非營利性為出發點,如 Pomerantz、Paul、胡馨等;二是以商業跨部門合作為出發點,如Seelos&Mair、Zahra等;三是以創新性滿足社會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為出發點,如 Dees、Mair&Marti、陳勁和王皓白。界定視角的差異性,反映了公益創業內涵的動態性、復雜性及廣泛性。

表1 公益創業的界定
公益創業的本質在于采用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性地滿足社會需求和解決社會問題,以彌補政府失靈和市場缺位的局限性。可見,公益創業與扶貧在社會需求和社會問題方面具有相似的維度和作用。因此,公益創業扶貧是指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利用公益創業的價值理念和運行模式培養并提升貧困群體內生與外生相結合的脫貧能力。
公益創業的理念為公益創業扶貧實踐進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也為公益創業扶貧模式的選擇與設計提供合理性支持。從公益創業扶貧的視角、思路及內涵看,公益創業扶貧的模式主要依賴公益創業已有的模式。公益創業已有的運行模式可以為公益創業扶貧模式的探索與完善提供依據和支撐。每個貧困群體的背后均隱藏著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需求,公益創業扶貧者應采用獨特的運行模式創造性地幫助貧困群體真正以內生和外生能力脫貧致富。公益創業的模式多種多樣(見表2),創業模式的選擇對公益創業扶貧實踐具有重要影響。Guclu、Dees&Anderosn構建了一個基于機會識別、創造和開發的公益創業二階段模型。Sharir&Lerner構建了一個公益創業過程影響因素模型,該模型認為公益創業一般要經歷機會識別、發現、探索與開發等階段,公益創業者、組織、環境及流程等因素都會影響創業過程。焦豪和鄔愛其提出了一個包括社會創業過程的影響因素、過程階段、過程監控的整合模型。汪忠等人強調創業時兼顧社會公共利益,并將公益創業分為:①創辦兼顧社會利益的非營利組織;②創辦兼顧社會利益的營利企業;③志愿公益活動;④產學研混合型。

表2 公益創業的模式
公益創業倡導的雙重性價值理念日益成為非營利性組織發展中最活躍的力量進入社會公共領域的核心地帶。公益創業在解決社會問題、滿足社會需求、化解社會風險的過程中更具靈活性,特別是作為彌補政府和市場缺位的角色,能夠更好地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平衡利益群體間的利益分配,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將公益創業的價值理念引入扶貧實踐,盡管還需一段時間加以探索與完善,但也為扶貧領域觸發了一次傳統與前沿扶貧思維理念的碰撞。思維理念的碰撞有利于扶貧觀念的更新;有利于扶貧主客體話語權的對等發展;有利于扶貧思路、制度、策略等設計的完善;有利于扶貧制度運行成本的降低。
公益創業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新興扶貧力量,在貧困領域中社會問題的解決和社會需求的滿足上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公益創業在維護公共利益、社會責任、社會公平及社會正義等前沿性理念方面,對貧困群體內生能力、道德意識等的培育具有促進作用,有助于公益創業扶貧角色定位向深度和廣度的演化。因此,公益創業扶貧理念的興起,可以視為是對政府主導下扶貧實踐困境的反思及對公益創業扶貧價值的肯定。
盡管前人對公益創業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公益創業研究還遠遠落后于公益創業實踐,公益創業理論成果還十分零散,理論框架并未形成。公益創業的內涵、模式等理論成果多數源于西方文化背景,雖已有國內一些學者通過定性方法提出中國背景下公益創業的概念及模型,但由于實證成果的匱乏,我國公益創業發展時機的成熟性和有效性不斷遭受質疑。這些質疑背后隱藏著對公益創業研究停留在經驗描述和效益分析層面的抱怨。對公益創業產生和發展機制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公益創業實踐仍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鄔愛其和焦豪認為,社會創業作為創業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社會創業理論在核心概念、理論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處于興起和發展階段,理論研究還嚴重滯后于社會創業實踐,迫切需要理論研究的拓展和深化。我們缺乏對我國社會創業實踐具有良好指導作用的研究成果,目前以慈善事業和非營利機構為主體的社會創業在運營和管理知識的積累方面還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14]。梁海霞等認為我國目前社會創業組織實踐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15]90。Short,Moss&Lumpkin 認為,公益創業的研究仍處在萌芽階段,概念性文章多于實證性文章,經驗性文章缺乏正規的假設和嚴格的方法[16]。在公益創業研究過程中,無論是對公益創業內涵的把握、創業模式的結構改變,還是對公益創業理論框架的重塑以及公益創業隊伍培養機制與模式的創新設計研究均存在著缺陷和誤區。
不管是個體得以生存或是項目得以運轉,均必須在盈利的條件下得以維系。由此對組織和個體而言,私利是公利的基礎,公利是私利的保障。公益創業扶貧實踐中公利和私利問題的區分涉及公益創業扶貧資金的流動問題,而公益創業扶貧資金流動監管機制并未形成。資金流動透明機制無論是外界壓力還是組織主動的結果,資金透明性管理僅是組織資金流動的一個測量指標,這些數據只不過是組織整體資金流動中的一部分。無法準確地衡量公益創業扶貧項目中的利益關系,數據的有效性、統計方法的嚴謹性等在說服力和公信力方面均無法回避外界的質疑。王漫天和任榮明認為,公益創業應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公益創業在中國成功推廣的一個關鍵是不要刻意追問動機,應看重過程和結果。每個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的接受程度,在社會目標和經濟回報之間尋找一個平衡[17]。然而,公益創業倡導的理念區別于一般性營利組織,在涉及盈利的情況下,如何合理界定公益創業扶貧項目中公利與私利的邊界問題,直接關系到公益創業者的積極性、輿論氛圍的好壞、公眾和企業的支持和參與等。因此,公益創業扶貧中公利與私利界限的劃分,是公益創業扶貧能否取得成功不容忽視的問題。
公益創業教育與實踐已成為公益創業理念傳播的重要載體,公益創業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形成是公益創業扶貧事業蓬勃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模式主要有高校創業教育模式、高校創業教育+創業資金模式、高校創業教育+創業資金+創業基地模式。公益創業教育模式是創業教育在載體、內容及對象等細化與延伸的產物。我國公益創業教育模式并未成型,相關教材匱乏,課程設置單一。公益創業教育模式的缺失使得我國公益創業組織的運作方式、管理體制、創業隊伍、服務內容等專業性匱乏。《2010年中國公益人才發展現狀及需求調研報告》顯示,44.8%公益組織的專職人員在3人以下,其中10%沒有專職人員,而專職人員超過10人的不到20%。據民政部統計,到2010年底社會公益組織有44萬多個,在476萬從業人員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僅有42萬人,而接受過非營利組織、公益組織專業訓練的估計不到千分之一。美國公益創業之所以如此迅速發展并成為政府和市場以外的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關鍵在于公益創業教育體系和模式的完善。據統計,到2005年初美國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創業課程,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學、研究和實踐體系。我國公益創業教育遠不能滿足公益創業扶貧實踐對創業知識、素質、技能及人才等的需求。
由于公益創業價值的雙重性和扶貧理念的新穎性,公益創業扶貧實踐更離不開政府和企業的支持。美國共有200多萬個公益慈善機構,而我國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各類社會組織數量僅44萬多個,二者數據差距的背后在于政府與企業對待公益創業支持與參與程度的差異。我國政府的主導性地位在公益創業發展中尚未凸現其重要性。梁海霞等認為,中國目前社會創業組織實踐缺乏政府及各項政策的有力支撐,極易偏離全球社會創業的主流方向[15]92。企業在公益創業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參與,對公益創業初期的發展至關重要。美國80%的非營利性組織在運營最初的5年內都會失敗,而缺乏“可靠和可預測的收入”最有可能導致失敗[18]49。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仍于處薄弱階段,《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1)》顯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整體水平尚屬起步階段,無論是國企、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得分都少得“可憐”,平均得分僅為19.7分[19]。可見,企業在公益創業中主體性地位凸顯不足,很多企業對公益創業的支持在深度和廣度上都不夠。
雖然公益創業實踐有較長的歷史,但公益創業的研究仍處于萌芽階段,理論成果零散。以現有文獻成果看,針對公益創業的多數研究僅停留在概念性和經驗性層面,很多經驗性文章缺乏正規的假設和嚴謹的方法。同時,反貧困研究大多也停留在以定性為主研究扶貧價值和政策效應方面。而公益創業扶貧理論體系則要求基于二者相結合理念和成果基礎上建立并將其完善成系統性理論框架。可見,目前公益創業扶貧的理論基石總體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深度。可能正如人們的質疑一樣,我國公益創業的發展基礎不如西方國家來得成熟,但公益創業扶貧的價值已是不爭的事實。對公益創業零散理論成果的反思,并不意味著要否定相關的研究成果與方法,而是要喚醒人們正視公益創業理論框架系統性建構的重要性。公益創業扶貧話題是一個嶄露頭角的新興領域,理論框架的建構有助于消除現代語境下公益創業事業發展的認知誤區。公益創業扶貧領域實質是多學科相結合的產物,在構建公益創業及公益創業扶貧理論框架時不應將思維禁錮于狹隘的理論視角,狹隘性理論視角將會限制公益創業及公益創業扶貧的研究進展。把理論框架構建視角建立在創業理論、貧困理論、反貧困理論、創新理論、資源依賴理論及戰略性理論基礎上,將為公益創業扶貧理論框架的建構提供成熟的理論支撐。
公益創業中公利與私利邊界的模糊性已成為制約公益創業事業發展的核心困境之一。公益創業中公利與私利邊界的混淆,致使有些公眾、學者及政府對公益創業者從事公益的目的和公益創業的社會價值性產生質疑,甚至在認知理念上產生誤解、反感乃至行為抵抗,這極大削弱了公益創業抵抗經濟動蕩性、政策更替性及輿論風險性等的生存能力。王漫天和任榮明認為,我國公益創業成功的一個關鍵是不要刻意追問企業參與的動機,應看重過程和結果,準確衡量企業創造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雖然這樣有利于推動并激發企業參與公益創業的積極性,但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公益創業發展中公利和私利界線的分割困境。公益創業中公利與私利邊界的界定問題也是公益創業扶貧理論和實踐發展必須加以解決的關鍵問題。就公益創業中公益性涉及盈利而言,公益創業扶貧中公利與私利邊界問題的解決也是刻不容緩的。構建公益創業扶貧中公利與私利界定標準,應以公益創業倡導的價值理念為核心,將公益創業扶貧中公利與私利界定歸為三維度即原則、機制和公共精神。其中,原則維度是指公益創業扶貧中扶貧主體權責對等和扶貧客體需求導向的原則;機制維度是指以合法性、正當性、公益性為主的發展型監管機制,以問責、績效、能力為主的綜合型考核機制,以回應力、公信力、影響力為主的價值型反饋機制;公共精神維度是指以社會責任感、公共利益、道德修養為主的公共精神建構。
我國公益創業無論是產出內容、形式、效果還是社會影響力均不如美國來得好,造成這種差距的很大原因在于公益創業教育模式完善與否。美國公益創業教育的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組織制度及政府、企業、公眾的認知等人才培養模式支撐體系均已較為完善,而我國則處于創業教育理念轉型的嘗試性探索階段。公益創業教育與創業教育具有很強的相似性,較為成熟的創業教育模式可為公益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借鑒。我國公益創業運作方式,管理體制,創業隊伍,服務內容,輿論氛圍,政府、企業及公眾的認知等暴露的缺陷,歸根到底是公益創業教育模式未完善的結果。任何一個創造性想法的起點都在于機會的發現,而機會的創造與開發需要靈感、洞察力、想象力、邏輯分析、理論沉淀及客觀研究。再者,我國很多公益創業組織發展偏離原本初衷的根源在于公益創業事業發展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及公益創業者理論修養的缺失。倡導理論學習有助于公益創業組織的專業化,也有利于公益創業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在倡導理論知識維度重要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創業技能和基地實習兩個維度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提升公益創業扶貧范式的公益性、價值性及影響力,應構建以理論學習、技能培訓及基地實習三位一體的公益創業扶貧教育模式。
公益創業扶貧作為新興的事物,其發展離不開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眾的支持和參與。公益創業扶貧推進模式的構建,對于公益創業扶貧實踐及進展起著重要作用。構建四位一體的推進模式主要包括:第一,任何企業的發展均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公益創業扶貧組織初期涉及的正當性、合法性及公益性,離不開政府政策、法規、監管等的保駕護航,特別是草根或民間公益創業扶貧組織。第二,企業在公益創業扶貧中發揮主體作用。我國公益創業之所以舉步維艱很大程度在于企業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未被挖掘出來,企業內部公益創業自主性不高。只有少數企業參與公益項目的社會影響力比較突出,如Google、零點、聯想。企業能為公益創業扶貧實踐提供運營理念、資金、技術、資源等支持。第三,非營利組織在公益創業扶貧中具有輔助作用。非營利組織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種社會力量,有助于公益創業扶貧理念的傳播、落實及改善輿論氛圍。第四,公眾在公益創業扶貧中起支撐作用。公眾對公益創業扶貧的認知和信任影響公益創業扶貧實踐能否得以持續,公眾的支持與參與對公益創業扶貧實踐具有重要的作用。Giving USA 2005年調查資料顯示,美國非營利性組織收到捐贈的來源有個人(76.5%)、基金會(11.5%)、遺產捐贈(6.7%)及公司(5.3%)[18]108。因此,設計公益創業扶貧推進模式時,應將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及公眾四位納入其中。
[1] 王曙光.中國的貧困與反貧困[J].農村經濟,2011(3):3-8.
[2] Ana Marl'a Peredo,Murdith McLean.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oncept[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6(41):56–65.
[3] Paul C.Light.Reshap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J].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2006,4(3):47 -51.
[4] 胡 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創業)[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2):23-27.
[5] Christan Seelos,Johanna Mair.Social entrepreneurship:Creating new business models to serve the poor[J].Business Horizons,2005(48):241-246.
[6] Shaker A.Zahra,Hans N.Rawhouser,Nachiket Bhawe,Donald O.Neubaum,James C.Hayton.Globaliz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J].Strategic Entreneurship Journal,2008(2):117-131.
[7] 王坤,呂惠雯,姜麗霞,付靜靜.公益創業與商業創業多維比較及啟示[J].理論前沿,2009(11):7-8.
[8] Johanna Mair,Lgnasi Marti.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 Source of Explanation,Prediction,and Delight[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6,41(1):36 -44.
[9] 陳勁,王皓白.社會創業與社會創業者的概念界定與研究視角探討[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29(8):10 -15.
[10] Syse Guclu,J.Gregory Dees,Beth Battle Anderson.The Proces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Creating Opportunities Worthy of Serious Pursuit[J].The Fuqua School of Busines,2002(11):1 -15.
[11] Sharir.M,Lerner.M.Gauging the success of social ventures initiated by individual social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6(41):6 -20.
[12] 焦豪,鄔愛其.國外經典社會創業過程模型評價與創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30(3):29-33.
[13] 汪忠,黃圓,肖敏.公益創業實踐促進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25):157-160.
[14] 鄔愛其,焦豪.國外社會創業研究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30(1):17-22.
[15] 梁海霞,張錦,嚴中華.社會創業組織與政府的關系研究及其思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3).
[16] Jeremy C.Short,Todd W.Moss,G.T.Lumpkin.Research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Past Contribution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9(3):161 -194.
[17] 王漫天,任榮明.公益創業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6(2):213-217.
[18] 布魯克斯.社會創業:創造社會價值的現代方法[M].李華晶,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19] 社科院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企業平均得19.7分[EB/OL].[2011 - 11 - 08].http://news.baidu.com/n?cmd=2&class=top&page=http://news.xhby.net/system/2011/11/08/01203135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overty Alleviation:Concept,Dilemma and Development Ideas
YE Xian-bao,LIN Jia-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Government-oriented exogenous poverty alleviation paradigm,concept and ideas are unable to adapt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new stage,and it is urgent to adjust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deas,frameworks and focus.The ris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overty alleviation concept helps people to jump out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tradi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thinking imprison and brings peopl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endogenous capacity of shaking off poverty among poor group.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rovides supports of concept,pattern,experience,theory and so on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overty alleviation.But the issu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emerging area of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poverty alleviation,it still has some difficultie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overty alleviation,such as the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interests and private interests,the specialt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initiative of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we should construct strategic theory frame,three-dimensional system of public interests and private interests definition,trinity education mode and quaternity advancing mod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overty alleviation;development idea
C913
A
1009-3907(2012)09-1058-06
2012-06-08
葉先寶(1968-),男,福建周寧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公共組織行為與公共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