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琳,孫曉慧
(1.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學培訓中心,長春 130051;2.東北師范大學 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長春 130000)
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師培養路徑分析
梁 琳1,孫曉慧2
(1.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學培訓中心,長春 130051;2.東北師范大學 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長春 130000)
對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師的培養現狀進行了全面調查,進而對吉林省培養對外漢語教師的路徑提出建議,認為應加強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為對外漢語專業學生多提供實踐機會,強調教學內容的更新,鼓勵教學形式的創新,重視基礎能力的培養。
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師;培養路徑
國家漢辦主任許琳在2007年世界漢學大會上曾明確指出:“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和'漢語教師荒'的矛盾問題已經成為我們漢語推廣工作最亟待解決的難題?!睋吨袊Z言生活狀況報告》給出的數據顯示,2005年在海外有近4000萬人學習漢語,而從事漢語教學的教師只有4萬人,師生比例高達1:1000。據美國亞洲協會預估,到2015年,美國將有5%的學生學習漢語,師資缺口將在7000人左右。而韓國、泰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的缺口更大,據統計,馬來西亞缺少漢語教師9萬人,印度尼西亞缺少漢語教師達10萬人。然而我國目前不過數千人擁有對外漢語教師資格,這連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的教師需求都無法滿足。
多年來,吉林省一直高度關注對外漢語事業的發展與需求,十分重視對外漢語師資隊伍的建設,秉持黨中央科學發展觀,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時間,嚴格按照對外漢語師資隊伍建設的有關政策,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對外漢語師資隊伍的培訓,全力支持和鼓勵高校對外漢語教師參加國家組織的培訓和海外研修工作,不斷提高吉林省對外漢語師資隊伍的教育教學水平。全省各大高校通過學術報告會,與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派遣海外實踐的多種形式,建立了穩固的、專業的專兼職對外漢語師資隊伍。即使如此,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師的人才儲備質量和數量仍無法滿足海外需求。
為積極穩步地開展漢語國際推廣和對外漢語教學培訓工作,吉林省教育廳專門成立了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學培訓中心。為發揮吉林省地緣優勢,開展對俄、韓、日等周邊國家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經過調查得知,吉林省培養對外漢語教學人才有兩大主戰場:一個是高校;另一個是社會私人培訓機構。針對這兩大戰場,本研究進行了調研,試圖找到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學現存的問題,以求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路徑的建議。
國際漢語教師是國家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國家形象的代言人。教師隊伍的人才素質、文化水平、專業技能以及政治態度都要承受國際的眼光和國家的考核。為了提高國際漢語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培訓工作至關重要。根據國家漢辦頒布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10版)》,參照國內外外語教師標準和培訓大綱,學員應具有從事國際漢語教育的職業意識和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漢語教學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勝任國際漢語教育教學工作。
隨著中國文化在國際市場的導向性逐步增強,作為人才培養搖籃的高校紛紛設立對外漢語專業。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深厚的漢語言文化底蘊、熟練的英語口語、較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并且畢業后能夠在國內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目前,對外漢語專業已經得到了國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漢語言文字學、漢語國際教育、中國語言文字以及語言應用及語言規劃等相關專業因與對外漢語專業有著相似的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也日益得到就業市場和對外漢語教師的認可。
目前,吉林省高校漢語言類專業根據層次差異授予學位,包括學士、碩士、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具體專業設置及師資力量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省高校漢語言教學情況統計
根據表1統計分析結果如下:①吉林省開設漢語言教學類專業的高校共14所,以師范類或文科類院校為主;②吉林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具有這類專業的博士學位以及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授予權,東北師范大學還具有對外漢語專業的二學位授予權;③長春理工大學、延邊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師范大學、北華大學具有這類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其中,長春理工大學擁有對外漢語專業的二學位授予權,吉林師范大學擁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授予權;④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吉林師范大學、白城師范學院這類專業的教授、副教授數量較多,長春、四平、白城3個地區教學師資和學生數量較集中;⑤民辦院校華僑外國語學院緊跟市場脈搏,在對外漢語專業的師資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
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要依托教學系統管理及師資水平,課程設置的合理安排同樣重要。吉林省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對外漢語專業課程設置

續表
到目前為止,吉林省高校對對外漢語人才的培養主要是依托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必修科目、選修科目、課程實踐、社會實習來開展的,除授課內容之外,其他方面與普通專業區別不大。部分高校會采取推薦實習、課程模擬等方式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上達到統一。
2006年國家漢辦停止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的認證考試,到目前仍然沒有重新啟動。隨著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對對外漢語教師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對外漢語教師培訓市場也在逐步擴大。在市場的驅動下,市面上出現了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對外漢語教師”類的培訓及認證,目前全國漢語教師認證機構多達7家,授權不同的培訓機構,吉林省范圍內現有的授權公司和培訓機構及培訓詳情如表3所示。
社會培訓機構一般采用周末班和網絡班兩種課程設置,課時設置在100學時-300學時之間,實踐課30學時-60學時左右。在內容上,大多根據學員的不同背景、特點和需求,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課程組合方案,實施分類、分層培訓;在形式上,采取案例分析、課件設計、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提高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習實踐上,通過教學觀摩、模擬教學、試講等環節,培訓學員的實際教學能力。網絡班型大多采用面授、網絡相結合的方式,將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有機結合。
各培訓機構所提供的認證明目也不盡相同,包括①國際認證協會——國際注冊漢語教師資格證書。認證注明為中國區唯一經美國國務院簽印并由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認證認可的國際認證協會,于2011年在中國首次舉行國際漢語教師資格測試考試。目前在長春有兩家合作單位,分別是圣禹博凱國際教育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儒森漢語對外漢語國際授課機構,四平市的合作單位是吉林伊格爾學院,在吉林也有合作單位。②國際漢語教師協會——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國際漢語教師協會(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簡稱 ICA)是專業從事國際漢語教師培訓、考核和外派的國際權威認證機構。ICA推出的“國際漢語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得到153個WTO成員國教育部門的共同認可;在國內經過中國外交部、國家人事部等認證部門認可;在歐美該證書是唯一經過英國大使館、美國大使館等100多個國家的領事館認證認可的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書。③國際漢語教育學會——國際漢語教師執業能力證。國際漢語教育學會于2007年研發了《國際漢語教育評價體系》,為各國漢語教學單位提供漢語教學總體設計方案、學習者語言水平測量系統、教師評價體系、教學評估方案、教材選擇系統等服務。國際漢語教學執業能力測試通過者獲得國際漢語教師執業能力證書。④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漢語教師職業培訓證書體系。
經上述分析,吉林省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包括省內高校及培訓機構的教學管理和師資、教材及課程等方面的設置都比較成熟和完備,但仍顯現一些問題,主要有①省內高校對外漢語教學的師資分布不均,與韓國、俄羅斯等交流較頻繁的延邊等地區對外漢語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沒能得到重視,并且師資相對薄弱;②對市場洞察力相對較敏感的民辦高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缺乏動力,原因不僅在于教育行政部門對對外漢語的人才培養投入力度有待加強,還在于對外漢語專業人才的就業渠道有待拓寬,以增加該專業人才培養的吸引力;③對外漢語及相關專業課程體系中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體現在實踐課程明顯少于理論課程,這種情況的出現也緣于省內提供教學實踐的機會較少,倡導向社會培訓機構借鑒和學習;④專業教學內容更新較慢,教學形式單一,并且整個領域內學生的基礎教育不夠扎實,尤其是培訓機構的培養方案,甚至進行以拿證為目的的教育。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如下。

?
為讓更多的省內高校對外漢語教學及相關專業的師資平均分布,建議采取教師輪流制,教授專家級教師輪流到不同地區的高校進行講座、授課及指導,增加學術權威的受益群體。使全省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水平均衡發展,以便于不同地區對外漢語教學相應優勢的充分發揮。另外,鼓勵權威教師到教學相對薄弱的院校進行兼職,指導其他教師教學,全面提高教學水平。
對外漢語是一種教學方法的藝術,并不是只要根據書本知識就能學到手的。為此,高校應一方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科知識,另一方面還要提供必要的實踐平臺,為廣大學生提供實戰舞臺,在實踐中吸收和消化課本知識。對現有留學生實行導員制,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對留學生進行漢語輔導實踐。甚至要求高校加強對外交流及姊妹校關系的建立,尤其是與吉林省相鄰的國家,發揮地緣優勢和教育優勢,將實踐機會放眼于世界。
教學內容的更新是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對對外漢語教師這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因為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有所差別,選用的漢語教學形式、教材及評估形式都有差異,而這些方面基本上由對外漢語教師來選擇制定,加之教學內容本身的變化與更新是吸引學生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必須深刻把握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革教學內容,以滿足外國學生的需求。
在對外漢語教師培養的過程中,同一個機構培養的對外漢語教師大多授課方法類似。實際上,為了吸引更多學生學習漢語,應為他們提供輕松的學習環境,應鼓勵個性化教學,促進對外漢語教師的多元化發展。
教師隊伍構成的復雜性是導致對外漢語教師質量良莠不齊的原因之一,而更重要、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師本人或教學管理者對對外漢語這一新興的學科缺乏足夠的了解,對這一學科教師的培養與教育不夠重視,對教師素質的標準認識不統一等。對外漢語教師的培養、培訓的目標和模式應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1] 郭力.略談海外“漢語熱”及原因[J].比較教育研究,2006(12):87-89.
[2] 王悅欣,王剛.漢語走向世界的理性思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138-141.
[3] 矛郝雷.漢語教師志愿者成立與發展探析[J].文教資料,2010(6):123-125.
[4] 張寧志.國內外漢語教師培訓現狀與對策調研報告[C].2010年全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研討會分組研討論文,2010:455-468.
[5] 晉愛榮.透視內地對外漢語的現狀和發展[J].消費導刊,2007(8):189-221.
[6] 袁禮.多渠道培養和壯大海外漢語教師隊伍[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2):6-33.
[7] 郝麗霞.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回顧與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8):24 -26.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Path of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Jilin Province
LIANG Lin1,SUN Xiao-hui2
(1.Training Center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51,China;2.Ide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00,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of training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considering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offer chance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external Chinese language,innovate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ltivate basic capability.
Jilin Province;teache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raining path
G541.2
A
1009-3907(2012)09-1141-05
2012-06-18
梁琳(1986-),女,遼寧瓦房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網絡漢語課程研究。
責任編輯: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