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妮,黃亞琴 (荊州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湖北 荊州 434000)
健康教育對軀體形式障礙患者負性情緒影響的對照研究
黃發妮,黃亞琴 (荊州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湖北 荊州 434000)
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對軀體形式障礙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方法:將符合CCMD-3診斷標準的50例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同一種藥物帕羅西汀(樂友)治療,劑量為40mg,時間為6周。觀察組同時接受與疾病和康復相關的系統的健康教育,對照組只接受護士提供的健康指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兩組進行效果評定。結果:觀察組經系統藥物治療及系統健康教育后SDS、SAS及SCL-90各因子減分值(精神病性因子分除外)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lt;0.01)。結論:對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提供系統的健康教育,能顯著降低其負性情緒。
健康教育;軀體形式障礙;負性情緒
軀體化障礙又稱Briquet綜合征。臨床表現為多種、反復出現、經常變化的軀體不適癥狀為主的神經癥。或即使有某種軀體疾病也不能足以解釋其主訴癥狀的嚴重程度、性質及由此產生的觀念和煩惱[1]。患者常反復陳述軀體不適,四處求醫,他們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的存在干擾了患者尋求與疾病有關信息的能力和造成行為的退化、治療的中斷。因此,全面地分析每例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負性情緒及其認知功能損害程度,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對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最大限度的預防復發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我們對25例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負性情緒和其他不良心理進行了系統地分析并有針對性的給予健康教育,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對象
選取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15例(30%),女35例(70%),病程6個月~10年不等。主訴:慢性疼痛21例,胃腸道不適15例,心腦血管癥狀7例,皮膚感覺異常7例,其他3例,表現抑郁的患者例數42例(84%),緊張和焦慮46例(92%),疑病障礙例數34例(68%),軀體化例數48例(96%)。50例患者全部符合CCMD-3的診斷標準。按入院順序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gt;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由經過專職培訓的心理測量員、護士及專科醫生分別負責住院期間的SDS、SAS、SCL-90的測量[2]及健康教育,心理科護士長組織實施。所有研究對象分別在入院時及入院后6周進行SDS、SAS、SCL-90的測量。
1.2.2健康教育指導 觀察組患者除接受常規的健康指導外,還接受研究小組提供的系統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①給予患者及家屬心理支持,采取系統的、循序漸進的方法讓患者了解本身疾病的性質、誘因、臨床癥狀、治療和康復事項,耐心細致的因勢利導,從而取得患者的信任。②根據SDS、SAS、SCL-90的測評結果,運用不同的方法如解釋、鼓勵、安慰、暗示、工娛療等講解疾病的知識,解除患者的疑慮,引導患者建立正確的健康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解釋藥物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④及時評估患者的綜合狀態,了解其思想動態,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糾正其不良行為。⑤家庭情感干預,通過健康知識宣教使家屬了解疾病的相關病因,掌握正確適度的護理方法。⑥出院指導,囑患者規律生活,堅持用藥,定期復查,教會患者在生活中如何理智的處理一些生活事件,調整不良情緒,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健康教育以“一對一”和小組形式為主,并配合組織有關知識講座、宣傳冊、角色扮演、心靈成長游戲等形式。住院期間每周健康教育2次(組織患者及家屬集體宣教2次)。每次健康教育需要30~45min,鼓勵患者講述自己親身感受,引導患者對困惑的問題進行討論,進而使患者做出選擇。
1.3統計學分析
所有資料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干預前后患者SAS、SDS評分結果比較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結果比較見表1。兩組在干預前相比,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后評分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lt;0.0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2.2干預前后患者SCL-90評分結果比較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CL-90評分結果比較見表2。兩組在干預前相比,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后評分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lt;0.01)。

表2 兩組患者SCL-90各因子評分結果比較 分
負性情緒及其多種形式的心理異常嚴重地影響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心理康復。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并與軀體不適的程度、對癥治療效果不理想、病程的長短、就診的經歷有一定的關系,但患者本人更注重和強調軀體癥狀,把焦慮、憂慮解釋為軀體不適的結果,以至于情緒障礙在主訴中被隱藏。本組50例患者均以軀體不適癥狀為突出表現,主要反映軀體不適感,包括心血管、胃腸道、呼吸及其他系統不適和頭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慮抑郁緊張等,其中表現抑郁的患者42例(84%),緊張和焦慮46例(92%)。本結果顯示由于他們對疾病的不了解導致他或她的負性情緒和行為,而這些情緒和行為又會導致機體內環境紊亂,加重軀體的不適。因此,在治療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時,必須尋找產生抑郁焦慮情緒和不良的心理原因,采取多種形式的干預措施,因人而異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幫助他們矯正負性想法,主動為自己的健康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負性情緒明顯改善,其改善程度遠遠超過對照組,主要原因可能為: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在入院前缺乏與疾病的相關知識,護士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可促進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的了解,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行為、觀念和明白錯誤的認知對疾病的影響,學會與癥狀并存,轉移注意力,且認識到正確的觀念和正性情緒對疾病的轉歸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更利于配合醫生的治療,以良好的心理回歸社會。對照組的焦慮、抑郁情緒無明顯改善,分析原因可能為:患者只接受常規的健康指導,未能建立有效、刺激框架,所以負性情緒改善不大。由此可見,有效的系統的健康教育對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十分重要。
由于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是以各種軀體不適癥狀作為其主要臨床表現,他們一般是去綜合醫院求診。調查表明,綜合醫院內科門診患者中,2.7%為軀體形式障礙[3]。綜合醫院的醫生由于對軀體形式障礙認識不足,往往重視對癥狀尋找軀體方面的“病因”,而忽略心理問題,這可能導致軀體形式障礙不能被及時診斷和治療。因此,綜合醫院應重視精神衛生知識的培訓,以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人們對健康的更高需求。
由于軀體形式障礙病因不明,病情易反復發作。因此,單純在醫院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還不能充分滿足患者的需求,還需家庭及社區醫療系統的積極參與,及時為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以降低負性情緒對疾病的影響。
[1]陳學詩. 現代精神疾病治療學[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9.
[2]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 2版.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7-42.
[3]吳文源,季建林. 綜合醫院精神衛生[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69-71.
[編輯] 一 凡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1.026
R473.74
A
1673-1409(2012)01-R048-03
2011 12 03
黃發妮(1969),女,湖北荊州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精神疾病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