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一 曹 宇 張維斌
沈陽軍區總醫院北陵臨床部軟傷科,遼寧 沈陽 110034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劉正一 曹 宇 張維斌
沈陽軍區總醫院北陵臨床部軟傷科,遼寧 沈陽 110034
目的:觀察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采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手法治療本病56例,并設對照組觀察療效。結果:2組療效對比有顯著差異 (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靜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顯著。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藥療法
椎動脈型頸椎病 (CSA)是由于頸椎退變導致椎動脈受累 (血管變形狹窄),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眩暈、肢體無力等癥狀的疾病。是目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自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筆者采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配合手法治療本病56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病例56例均為在我院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齡31~55歲。對照組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齡29~57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史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診斷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①有頭痛、頭暈、耳鳴等癥狀,體位改變時加重,頸部旋轉、后伸時出現一過性眩暈、惡心、嘔吐,甚至突然暈倒;②椎間孔壓迫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椎椎體壓痛,排列不齊;③頸椎X線攝片示有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有時可見椎骨移位及頸屈異常;④腦血流圖或經顱多普勒彩超檢查 (TCD)示椎動脈供血不足。排除標準:頸椎骨折、脫位、腫瘤、頸椎間盤突出、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暈,嚴重高血壓病及心腦血管病、貧血。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 (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52020959,成分:丹參、鹽酸川芎嗪;輔料為甘油、注射用水),每次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1/日,配合手法 (患者正坐,醫生分別采用滾、揉、拿、捏等手法松解頸肩部,以溫熱為宜,繼而點按雙側風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內關、外關、合谷等穴,有酸脹感為佳,并按揉百會、印堂、睛明穴,術畢平臥休息片刻)治療,每日1次。對照組單純采用手法治療,每日1次。兩組均3周為1療程,其中靜滴治療10日為1療程。并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不良姿勢,禁用其他藥物。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頸部活動正常,肌力正常,隨訪3個月無復發;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僅在勞累或天氣變化時有輕度頭暈等癥狀,不影響正常生活;有效:癥狀、體征減輕,頸部活動好,但仍有頭暈癥狀,對活動有影響;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從表1可以看出,2組病例有效率均為100%,但對比顯效率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病例治療結果比較
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機理:引起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原因很多,絕大部分在頸椎退變的基礎上發生,其發病機理包括機械壓迫、牽拉等因素導致椎動脈狹窄,炎性介質刺激、神經激惹引起椎動脈反射性痙攣,椎動脈硬化性、血栓性狹窄,血漿內皮素異常釋放引起椎動脈痙攣[2],致使椎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導致發病。
對照以上發病機理,采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通過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緩解頸部軟組織退變,改善本體覺功能,重建頸椎力學平衡,從而減輕椎動脈供血不足,使病情好轉。同時,通過本次療效觀察可見,在此基礎上,給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利用其主要成分丹參素的改善微循環、抗凝、興奮神經遞質、消除氧自由基、拮抗鈣離子、抑制NO毒性的作用[3];川芎嗪能解除心腦血管痙攣[4]、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并可同時降低血漿內皮素水平,能有效頸性眩暈,明顯提高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4-235.
[2]馮世慶,楊敏杰,孫曉江,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漿內皮素的變化[J].中華骨科雜志,1997,6(6):387.
[3]馮晉興.丹參抗缺氧性腦損傷的實驗藥理學研究進展[J].陜西醫學雜志,2003,32(1):45-47.
[4]樓正家,諸葛麗敏,鄭文龍,等.川芎嗪對心肺復蘇后腦缺血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3,10(5):299-301.
R287
A
1007-8517(2012)21-0052-01
201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