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艷 毛 銳 齊 兵 單若營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醫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竇性反復搏動二聯律
包 艷 毛 銳 齊 兵 單若營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醫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反復搏動;竇性反復搏動;二聯律
患者:男,6歲,自覺心慌、胸悶、氣短2天來院就診,該患者于2天前無誘因出現胸悶伴氣短、心慌,無頭暈、頭痛,未用藥治療。門診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查彩色超聲示:未見異常。查心肌酶各項均正常。佩帶24小時動態發生1組竇性反復搏動二聯律 (如圖)。
反復搏動:激動沿房室結的環路折返引起的一次或兩次心搏,稱為反復搏動。
根據引起反復搏動的起源點所在心臟部位不同,為竇性、房性、交界性與室性反復搏動4種類型。

竇性激動在房室結折返一次或兩次形成的心搏,稱為竇性反復搏動。
反復搏動的兩個特征:①短時間內該現象可以重復或反復發生。說明反復搏動時的傳導徑路相對穩定,能被反復應用。②間隔一段時間后該現象可以自動消失而遠期重復性差,說明反復搏動的出現具有條件依賴性,該條件存在時發生,該條件去除后消失。這與普通的折返現象截然不同,普通的折返現象常固定存在,或終生存在。
反復搏動時激動傳導的徑路可能不閉合:反復搏動最顯著的特征是每次折返僅發生一次,可以反復出現,甚至可形成二聯律,但很少持續發生,所以其激動傳導的徑路可能處于開放狀態而沒有閉合,因此折返只能單次發生而不能連續存在,一旦折返連續則不是反復搏動而是普通折返。
診斷反復搏動時應除外一般的折返現象:即應除外普通的單次折返,臨床常見的折返現象發生在預激綜合征及房室結雙徑路或有房內、室內折返的患者,其特點是心內存在固定或相對固定的折返環路,激動容易在閉合的折返環路中形成環形激動,周而復始的環形運動將形成心動過速,也能形成單次折返,但普通的單次折返RP<0.20s,甚至房波、室波同時出現并發生重疊。
竇性激動沿房室結一條徑路前傳心室,另一條徑路逆傳心房,心搏排列組合是竇性P波—竇性QRS波群—逆行Pˉ波。
竇性激動突然改由慢徑路下傳心室,竇性PR間期突然明顯延長,文氏型心房回波,表現為PR間期逐搏延長,直至出現心房回波,即竇性反復搏動未下傳心室。逆行Pˉ波在 I、aVL、V4—V6導聯直立,II、III、aVF導聯倒置。
竇性反復搏動的QRS—T波形正常;部分伴束支傳導阻滯及分支阻滯圖形。
各類反復搏動的共同機制是折返部位都在房室結,是一種大折返現象。
3.1 折返環路 房室結存在解剖學縱向分離或功能上的雙徑路所構成的折返環路,是產生反復搏動的解剖學或電生理學基礎。雙徑路不應期不一致,傳導速度也不相同。通常一條為快徑路,電生理特點是傳導速度較快,但不應期較長;另一條徑路傳導速度較慢,而不應期較短。適時的竇性激動下傳受阻于快徑,循慢徑路前傳心室,再經快徑路逆行折返回心房,完成一次折返,形成單次竇性反復搏動。若折返兩次,產生成對的竇性反復搏動,快徑路與慢徑路均缺乏持續前傳或逆傳能力,是反復搏動自行終止的原因。
3.2 單向阻滯 快徑路或慢徑路內一旦發生前向性單向阻滯,即可為激動折返又創造了條件。單向阻滯的電生理基礎是遞減性傳導。竇性、房性或交界性激動在某一徑路內傳導性能逐漸降低,動作電位0相振幅減小,直至不能誘發動作電位,出現傳導中斷,激動改由另一徑路下傳心室,在房室結下端的共徑內又沿單向阻滯側的徑路逆行上傳,該條徑路不應期已經過去,可再次激動心房,產生竇性反復搏動。
3.3 折返周期逐漸縮短或延長 反復搏動常能自行終止,還與折返周期逐漸縮短有關。折返周期短于激動折返前方的傳導組織的不應期時,激動折返終止。
3.4 足夠長的折返時間 發生于房室結內的折返現象,屬于大折返范圍,必需有足夠長的折返時間。目前廣泛開展的射頻消融術終止房室結折返性心律失常的機制,就是使房室結雙徑路中的一條徑路,通常是對慢徑路造成不可逆性損害,使其喪失傳導性,終止激動折返現象。
竇性反復搏動的發生,患者存在著房室結雙徑路,它可誘發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
[1]郭繼鴻.臨床心電學雜志2006年10月第15卷第5期.
R541.7
A
1007-8517(2012)21-0080-01
201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