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飛,毛成忠
(湖北省宜昌市氣象局,湖北 宜昌443000)
在平邑口設置一個高空探測站、一個地面觀測中心站和一個地面觀測子站。高空探測站和地面觀測中心站位于一辦公樓頂平臺上(海拔190m,31°11′N、110°45′E),地面觀測子站位于河谷西部一廠房平臺上,海拔高度與中心站相當。
高空探測站承擔1500m以下溫度場、風場等探測。低空溫度、風場探測時段為2005年2月24日~3月11日,每天07時15分和19時15分探測兩次。
地面觀測中心站承擔地面風、溫度、濕度、云量、氣壓等要素觀測;地面觀測子站承擔風向、風速連續自動不間斷觀測。兩個地面氣象觀測站觀測時段為2005年2月19日至3月20日。風向、風速為每天連續觀測,溫度、氣壓、濕度在每天08、14、20時定時觀測3次。
利用興山縣平邑口高空觀測站2005年2月24日至3月11日每天兩次(08時、20時)的觀測資料,分析平邑口1500m以下的風場和溫度場各種特征;同時,利用平邑口地面觀測點的地面觀測資料,分析當地混合層狀況。
2.1.1 風向
(1)風向隨高度的變化。表1為各高度的風向頻率,可見,探測期間,地面靜風頻率較高,為65%,山風(WNW)、谷風(偏東風E、SE)出現頻率分別為20%和15%。
(2)風速隨高度的變化。表2為風速的時空變化。可見1000m以下,20時的平均風速一般大于08時的平均風速,500m以下各高度各時次的風速平均值在2.0m/s以內,而600m以上則大于2.0m/s。
經分析低空風速變化(圖1)可以發現,風速與高度符合冪指數關系的僅僅出現在50m以內,50~400m之間變化復雜,但風速均不大,400~750m多數類型呈線性特征。

表1 各高度的風向頻率 %

表2 風速的時空變化
風廓線特征如下:除D類外,50m內VZ=V10(Z/10)P,其中E類P=0.25,F類P=0.35。100~350m內,D、E類風速較為穩定。450~750m,D、E類風速隨高度呈線性變化特征:
D類:VZ=V50+0.008(Z-400);
E類:VZ=V50+0.004(Z-400)=V10(50/10)P+0.004(Z-400)。在750m左右,各類穩定度下風速均出現極大值。F類風速在200m以下變化較小,200~750m內變化較大。

圖1 各類穩定度下的平均風速廓線
表3為各高度各風速段出現頻率。可見:600m以下各高度的風速一般在3.0m/s以下;小風(風速<1.0m/s)主要出現在250m以下各高度,出現頻率較高為35%~40%;地面風速<1.0m/s的頻率高達65%。

表3 各高度各風速段出現頻率 %
總體來講,1500m以下出現頻率最高的風速段為1.0~5.9m/s,較小風出現頻率高。

表4 各高度層溫度值
2.2.1 平均溫度的垂直分布
表4為各高度平均溫度的分布。從表中可以看出,邊界層內高度每升高100m,平均溫度降低0.44℃。
2.2.2 逆溫出現的頻率
表5是觀測期間逆溫出現的頻率情況,可見:逆溫出現的頻率為80%,其中接地逆溫頻率為65%,低懸逆溫頻率為15%。

表5 逆溫出現頻率 %
2.2.3 逆溫的厚度和底高
如表6所示,接地逆溫平均厚度都在440m以上。

表6 各層逆溫平均厚度 m
低懸逆溫的平均厚度都在300m以上,平均底高都在510m以上(表7)。

表7 低懸逆溫平均底高 m
2.2.4 逆溫平均強度
以氣溫垂直率來衡量逆溫的強度,表8為各類逆溫平均強度表:接地逆溫的平均強度為0.43℃/100m,低懸逆溫的平均強度為0.40℃/100m。

表8 各類逆溫平均強度 ℃/100m
接地逆溫的強度極大值為1.58℃/100m,低懸逆溫的強度極大值為0.63℃/100m(表9)。

表9 各類逆溫強度極大值 ℃/100m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3201-91《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中的推薦,利用平邑口地面觀測中心站和子站的資料,計算出各穩定度下平均混合層高度。其結果如表10。日混合層最大高度為1059m,相對應的大氣穩定度為C類。

表10 各穩定度下平均混合層高度計算值(2月20日~3月19日) m
地面靜風頻率較高,為65%;50~150m以偏西風為主;200~350m以SE風為主;400~1000m以偏北風為主;1100~1500m以偏SW為主。
近地面以小風(風速小于1.0m/s)為主;50~600m風速集中在1.0~2.9m/s;600m 以上風速大多為3.0~5.9m/s。
平邑口風速隨高度的變化極為復雜,由于周圍山勢較低,400m左右較明顯的受大型山谷風和梯度風的影響,風速與高度符合冪指數關系的僅僅出現在50m以內,其風速公式為:
VZ=V10(Z/10)P(E類P=0.25,F類P=0.35)。
邊界層內,溫度垂直平均遞減率為0.44℃/100m。逆溫出現的頻率為80%,其中接地逆溫頻率為65%,低懸逆溫頻率為15%。
接地逆溫平均厚度都在440m以上,平均強度為0.43℃/100m(極大值為1.58℃/100m);低懸逆溫的平均厚度都在300m以上,平均強度為0.40℃/100m(極大值為0.63℃/100m)。
混合層高度在D、E、F類穩定度下為200m以下,A-B、B、C類穩定度下為400m以上。日混合層最大高度為1059m,相對應的大氣穩定度為C類。
[1]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S].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 中國氣象局.高空氣象觀測手冊[R].北京:氣象出版社,1976.
[3] 黃榮輝.大氣科學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4] 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HJ/T2.2-93[S].北京:國家環境保護局,1993.
[5] 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環境保護局.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GB/T13201-91[S].北京: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環境保護局,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