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斌 申群喜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4)
城鎮老年人精神心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以廣東878位城鎮老年人為個案
王世斌 申群喜1(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4)
目的 了解廣東城鎮老年人精神心理問題,為建設幸福廣東提供政策依據。方法 對廣東21個地市城鎮60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抽樣調查,采用郵寄問卷和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收集有效問卷878份。結果 廣東城鎮老年人生活滿意度較高,對精神方面的需求大增,但能滿足城鎮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社區為老服務等外部環境不足,城鎮老年人寂寞孤獨感較強。結論 構建社區與家庭相結合的老年人精神慰藉方式。
城鎮老年人;精神生活;調查分析
與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相比,廣東的民生社會事業發展還有比較大的差距,社會保障等領域問題還比較多。經濟增長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和手段,增進民生福祉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和歸宿。廣東為貫徹《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提出“建設幸福廣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科學發展,更加注重民生優先、和諧共享。老年人福利保障一直被看作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因此,研究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狀況,分析老年人精神心理存在的問題,對建設幸福廣東有現實意義。
本調查以廣東21個地市城鎮60歲及以上老年人進行抽樣調查,采用郵寄和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收集有效問卷878份,樣本分別分布在珠三角地區210份、粵東地區194份、粵西地區189份、粵北地區238份,47份地址不詳。其中,男性占79.42%,女性占20.58%;年齡主要在60~69歲(占34.24%)和70~79歲(占40.76%)兩個年齡段之間,兩者合計占四分之三,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正好占四分之一。
城鎮老人月收入平均為3 277元,月支出平均為2 384元,也就是說,月均可結余893元。主要以退休金為主,83位老人,占總數的9.45%,能獲得再就業或房屋出租等經營性收入。廣東城鎮老人的經費支出除了生活費、醫療費外,精神生活消費支出平均每月開支分別為:人情費294元,外出就餐費363元,旅游費277元,書報費107元,文娛費115元,還有其他開支354元。書報費和人情費為多數老人開支,外出就餐、旅游和請保姆只是部分老人開支。
己的文化娛樂生活“一般”,感到自己文化娛樂方面“豐富多彩”的只占10.30%,感到“單調無聊”的占13.73%,超過前者3個多百分點。老人們每天安排的文化娛樂活動時間約4 h。最多從事的活動主要是:看電視(約2.5 h)、讀書看報(約1.7 h)和散步(約1.3 h)。除了此三項外,部分老人喜歡逛公園喝茶聚會聊天,每天約1.5 h;部分老人喜歡打門球乒乓球、打太極拳等體育活動,每天約1.4 h;唱歌跳舞(約1.3 h)、琴棋書畫(約1.4 h)與打麻將的老人也不少;其中有占樣本近兩成的老人輔導孫輩學習,每天約用1 h。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人有上網和炒股活動,其中有24位老人每天上網在2 h以上。
超過八成(82.54%)的廣東城鎮老年人參加了單位組織的政治學習,其中有15.17%的老人經常參加。雖有部分老人參與到社區組織的活動當中,但也有近半(48.26%)老人從不參與社區活動,其中部分老人明確表示,他們不知道社區舉辦過什么活動。相比單位和社區,老人們更能經常參與自發組織的集體活動中,有近兩成(19.37%)表示經常參與自發組織的集體活動。
從老人對自己的情緒狀況評價情況來看,超過一半(54.64%)的老人感到自己的情緒“一般”,感到自己“愉快”的有37.39%,可是也有7.97%感到“不愉快”。從老年人平時的擔心、害怕中,也能感知到老年人的部分精神生活狀態。近七成(69.15%)擔心自己生病,其次是社會治安問題,占52.37%,近四成(39.72%)的老人對“子女工作、收入不穩”顯示很多擔心。對自己“沒人照顧”(16.93%)與“生活無保障”(10.44%)反而擔心較少。這一方面說明,廣東城鎮老年人憑靠自己的退休金可以養老,如果子女的工作或收入不好,難免老人會從自己的退休金中接濟子女孫輩從而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另一方面也說明健康的身體對老人養老的重要性。
影響中,最使人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統計顯示,在641位老人中,38.38%的每天獨處在1~2 h,三分之一的獨處在3~5 h,17.78%的在6~8 h,10.61%的老人獨處時間超過9 h。
獨處時間較長,難免不感到孤獨寂寞,難免不感到心情不愉快。有40.64%的老人略感“孤獨”,有5.17%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寂寞”,兩項合計,經常或有時感到孤獨寂寞者占45.81%。老年人由于身體功能衰弱,需要子女或他人的關心和照顧。數據顯示(見表1),有40%左右老人不能及時獲得需要的幫助,并且隨著收入高低相差懸殊,月收入不足1 500元者有65.85%基本得不到需要的幫助,高收入的老人也有近三成(28.57%)。
滿意率較高的前四項分別是:自己婚姻、子女孝敬、生活保障和人際關系。城鎮老人對自己的婚姻滿意率比較高,達到近七成(69.29%),其次是對子女孝敬較滿意,達到近六成(59.88%)。廣東城鎮老年人絕大多數生活都能得到保證,一半認為過得去,46.62%的老人感到生活
現代長壽理論明確指出:在對人的一切不利
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75.97%)感到自滿意,對生活保障感到不滿意的只占3.56%。對生活保障感到不滿意的多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之外老年群體。相比之下,而對醫療保障感到不滿意的比例最高,達到18.33%。多數老人對自己的人際關系感到較為滿意,只有極少數,占1.55%感到不滿意。與老人婚姻、子女孝敬等滿意較高的前四項相比,對家庭收入、居住環境以及自身健康狀況等的滿意程度大大降低,只有2~3成感到滿意,對自身健康狀況不滿意率也較高,僅次于醫療保障達到16.88%。可是,城鎮老人在家庭收入、居住環境和出行交通等方面的不滿意率也在10%左右。見表2。

表1 不同收入的廣東城鎮老年人獲得幫助情況(%)

表2 廣東城鎮老人對自己養老生活滿意度分析比較(%)
超過九成以上(92.87%)感到自己“幸福”。甚至超過一半(56.10%)老人感到“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廣東城鎮老年人對于幸福的原因認同度前三項分別是:子女孝敬、生活醫療有保障和家庭和睦,都有超過七成的認同率。但是,對于不幸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生病”一項。
寬裕的經濟條件為廣東城鎮老年人精神生活文化娛樂提供了基本的較為穩定可靠的物質保障,也使他們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有更多更高層次的追求。因此,廣東城鎮老人的生活滿意度、生活幸福感均是較高的。
社會建設相對滯后,社會化為老服務還嚴重不足。所調查的老人多數生活于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城鎮,其經濟條件總體上已進入小康甚至中等富裕狀態,但生活照料護理需求、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對社區文化娛樂活動等,均還程度不等地沒有得到滿足,社會化為老服務體系亟待加強。
老人的孤獨寂寞感較強,希望得到子女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為排解這些孤獨寂寞,他們較為迫切希望能得到子女孫輩的陪伴、社會的關心,也希望社區能提供更多的文娛活動和組織參觀學習。
社區為老服務嚴重缺位,養老外部環境有待改善。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居民由“單位人”逐漸轉變為“社會人”〔1〕,伴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減弱,老年人對社區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老人的生活幸福感與收入狀況呈正相關性。
針對調查所顯示的問題,家庭、社會和政府應在以下幾方面作出相應的努力:①大力發展社區為老服務體系。統籌規劃,在各社區建立多功能的老年人服務中心,集醫療保健、家政服務、生活照料、身體鍛煉、學習娛樂等方面于一體,實現一條龍式的社會服務,顯得十分必要而緊迫。②著力培育社區老年人組織。由老人們在社區自發組織起來的社會組織在老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力培育社區老人組織,既可豐富老年人的文化娛樂生活,實現老有所樂;也可充分發揮一些老人的作用,實現老有所為,在社區組織活動中提升其人生價值;還可充分發揮老年人在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和諧社區建設中的作用,豐富充實其內在精神生活,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③社會應更多關注低收入老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社會轉型的過程,同時也就是社會不同階層利益關系調整的過程〔2〕。低收入老人在得到社會的為老服務資源方面上明顯處于劣勢狀態,他們得到社會幫助的難度更大,融入社會的程度更低。對此,一方面社會需要建立正常的機制,確保他們的利益得到相應的提高,不至于差距進一步拉大;另一方面社會也要在精神層面更多關注他們,社區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等通過開展不定期探訪慰問活動以及幫扶、優惠活動,使其融入社區,感受到社區的溫暖,社會的關愛,實現老年群體之間的和諧。④倡導青年子女們增強對老人的精神贍養。作為子女應更多地對老人關心,與老人溝通交流〔3〕。
1 顧衛臨.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型〔J〕.瞭望新聞周刊,2001;7(27):41-3.
2 鄭杭生.當前我國社會矛盾的特點及其正確處理〔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6;4:32-5.
3 申群喜.城鎮空巢老人的養老生活狀況及問題分析〔J〕.西北人口,2010;1:61-5.
C91
A
1005-9202(2012)02-036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2.063
1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申群喜(1965-),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社會發展理論、老年學研究。
王世斌(1970-),男,在讀博士,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
〔2010-10-29收稿 2011-05-17修回〕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