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山 (武警北京總隊干休所,北京 100027)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的特點〔1〕。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空氣中的飛沫傳播。尤其老年患者免疫力下降,感冒的發生率明顯增多〔2,3〕,與祖國醫學冬瘟的理論類似。本文采用自擬中藥結合西藥治療四季流行性感冒的老年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97例四季流行性感冒的老年患者。均為發病2 d內,具備發熱、鼻塞、流涕、噴嚏、頭痛頭暈、周身不適、四肢酸痛等典型癥狀。全部病例均來自門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作為研究組,98例患者,男51例,女47例,年齡60~89〔平均(69.2±7.4)〕歲;另一組采用西藥治療作為對照組,共99例患者,男52例,女47例,年齡60~87〔平均(71.3±7.6)〕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分布和臨床癥狀相近,經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百服寧0.3~0.6 g口服;5%生理鹽水500 ml加注射用阿奇霉素0.25~0.5 g靜脈輸注,7 d為1個療程。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自擬復方中藥。處方:防風 10 g、荊芥10 g、陳皮15 g、銀花20 g、羌活20 g、連翹15 ~30 g、黃芩 15 g、桔梗 10 g、野菊花 20 g、厚樸 15 g、柴胡20 g、甘草10 g等。以咳痰黃稠為主,可加薏苡仁30 g等,痰涎壅盛加車前子20 g、葶藶子20 g等,發熱為主可加大柴胡劑量到50 g;加水800 ml,各味藥先煎30 min,再加余藥煎15 min取濾液,分早、晚各1劑服用。持續服用7 d。
1.2.2 臨床癥狀評分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以頭痛、鼻塞、惡寒、流涕、咳嗽、全身痛等6項為主要癥狀,癥狀程度按照正常、輕度、中度和重度分別記為0、2、4、6分,統計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癥狀評分〔4〕。
1.2.3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治療1~2個療程后癥狀全部消失,全身無不適感,體溫正常,癥狀積分減少≥90%;好轉:治療1~2個療程后伴隨癥狀好轉,癥狀積分減少≥70%;無效:治療1~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癥狀積分減少<30%〔5〕。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7%,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9.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99 4.64±1.19 8.17±2.351)組別 n研究組 98 4.74±1.24 10.21±1.131)2)
2.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和總病程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癥狀緩解時間和總病程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和總病程時間比較( s,d)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和總病程時間比較( s,d)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癥狀緩解時間 總病程時間組別 n
流行性感冒病原微生物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有抗原變異、抗原漂移、抗原轉變的特點,通常由于老年人對新的亞型缺乏抗體而容易發病。流感病毒進入呼吸道后侵入上皮細胞,細胞表面黏多糖類通過神經氨酸酶的作用,在細胞內核蛋白合成可溶性抗原,這種可溶性抗原滲出到胞質外,復制的病毒排出細胞,導致大量呼吸道纖毛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受染、脫落導致炎癥反應〔6〕。患者可以出現發熱,全身痛和白細胞下降等。老人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現病毒性肺炎〔7〕。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與研究組療效差異不大。但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患者癥狀積分改善方面具有較好的作用,可縮短病程,促進患者的癥狀改善。
百服寧日片為氨酚偽麻美芬片,每片含對乙酰氨基酚500 mg,鹽酸偽麻黃堿30 mg,氫溴酸右美沙芬15 mg;夜片為氨麻美敏片 II,每片含對乙酰氨基酚500 mg,鹽酸偽麻黃堿30 mg,氫溴酸右美沙芬15 mg,馬來酸氯苯那敏2 mg;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但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作用弱,故解熱鎮痛作用強,抗風濕作用弱,對血小板凝血機制無影響。聯合注射用抗生素,可大大提高抗炎作用。老年患者由于正氣不足,體質虛弱,防御反應下降。當患外感后局部癥狀不明顯,而全身癥狀較重,消化功能不好為老年感冒主要特點。祖國醫學認為感冒風熱侵襲肺衛,衛氣虛弱,濕困肌表。而老年人正氣不足、衛外不固、營衛失調、內虛而感外邪〔8〕。因此根據中醫“辨證求因”理論,治療原則為祛邪扶正,祛寒清溫。溫為陽邪,易化燥傷陰,溫邪則熱象偏重,發熱為主,加之熱勢不減,陰液漸傷,寒邪外阻。祛除寒邪,黃芩、柴胡和解少陽用連翹、銀花;辛溫解表用防風、荊芥,清熱解毒用甘草〔9〕。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方法對老年四季流行性感冒具有治療效果好、癥狀緩解速度快、療程短等特點,值得推廣。
1 戴曉東.中西醫結合治療感冒后咳嗽40例〔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7):171-2.
2 李 清,駱 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合理用藥——附183例分析〔J〕. 新醫學,2007;38(3):161-3.
3 艾 民.推拿療法治療105例風寒型感冒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1(9):640-2.
4 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41.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
6 靳玉萍,張 漫.從氣虛論治老年感冒108例〔J〕.陜西中醫,2007;28(8):959-60.
7 張福林.干擾素治療流行性感冒的臨床評價〔J〕.中華今日醫學雜志,2004;4(3):17-8.
8 朱鴻義.中西醫結合治療感冒后咳嗽66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0;29(3):187.
9 連永紅.麻杏石甘湯灌腸治療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急性發作〔J〕.中國社區醫師,2011;13(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