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劍英 (黔東南州中醫醫院內一科,貴州 凱里 556000)
穴位敷貼結合藥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5例
鄧劍英 (黔東南州中醫醫院內一科,貴州 凱里 556000)
穴位敷貼;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以氣流阻塞為特征的肺部疾病,穩定期與急性加重期交替出現,肺功能進行性惡化,最終會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1〕。COPD的發病機制復雜,至今未有特效療法,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西藥對癥支持治療,但這并不能有效控制癥狀,改善肺功能。本文就采用穴位敷貼聯合西藥治療COPD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
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90例,均符合2007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并處于穩定期;無急性發作及心、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排除極重度、精神障礙、過敏體質及資料不全患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42~78〔平均(56.2±7.1)〕歲;慢性支氣管炎型26例,肺氣腫型19例;病程8~25年。對照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40~76〔平均(57.1±6.7)〕歲;慢性支氣管炎型27例,肺氣腫型18例;病程8~2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純西藥治療,包括持續低流量吸氧、解痙、平喘、祛痰等常規治療,并給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喘息嚴重者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穴位敷貼,組方為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按一定比例研末,過100目篩,用生姜汁、甘油制成膏劑,3 g貼敷穴位,用醫用膠布固定,取穴為肺俞、腎俞、脾俞、風門、關元、天突穴,8 h更換一次,連續7 d為1個療程。貼敷期間觀察貼敷處皮膚有無紅腫、瘙癢,出現過敏現象者停用。
1.2.2 觀察指標 (1)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氣容量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2)血氣分析:采用血氣分析儀測定氧分壓(PaO2)和二氧化碳分壓(PaCO2)。
1.2.3 療效評價 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1)顯效:咳嗽、咳痰及喘息癥狀基本消失,肺部哮鳴音消失;(2)有效:咳嗽、咳痰及喘息明顯減輕,肺部哮鳴音消失減少;(3)無效:上述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統計學方法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兩組治療后肺功能指標〔FEV1、FEV1占預計值和 FEV1/FVC〕均有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兩組治療后的PaO2、PaCO2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n=45±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n=45±s)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組別FEV1(L)FEV1占預計值(%)FEV1/FVC(%)1.49±0.33 51.34±2.78 41.52±5.72治療后 2.78±0.211)2) 62.84±4.721)2) 65.83±7.861)2)對照組治療前 1.48±0.27 51.53±4.11 41.54±5.70治療后 2.28±0.361) 57.45±5.811) 51.60±6.901)觀察組治療前
±s)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n=45

±s)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比較(n=45
組別 PaO2(mmHg) PaCO2(mmHg)63.5±7.1 67.3±8.2治療后 83.8±4.31)2) 46.3±4.01)2)對照組 治療前 62.55±6.17 66.6±8.3治療后 73.1±6.21) 57.1±3.81)觀察組 治療前
近年來,隨著生活環境污染的加劇以及老齡化人口的增加,COPD患者逐年增多,我國COPD發病率為4.3%,60歲以上高達14%〔4〕。因此,防治COPD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COPD病情復雜多變,治療難度很大,至今沒有任何藥物被證實能顯著阻止疾病進展〔5〕。
祖國醫學認為COPD屬“咳嗽”、“肺脹”范疇,稟賦不足、年老體弱、過度吸煙、酗酒縱欲或勞累憂傷,致痰濁壅肺,肺氣閉郁,痰瘀互阻,虛實互患最終傷及陰陽氣血,累及五臟,造成咳、痰、喘等證候〔6〕。因此,氣陽虛弱是本病之本,痰瘀伏肺為本病之標,本虛標實、虛實錯雜為本病的基本特征,應以補虛瀉實為治則。
敷貼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中一種很有特色的治療方法,屬中醫學外治法范疇,其理論依據為“內病外治”以及經絡有“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里,貫串上下”的作用〔7,8〕。筆者取穴肺俞、脾俞、腎俞是足太陽經之背俞穴,肺氣宣肅有常、脾運健旺;風門穴為手足太陽經之會,太陽主一身之大表,疏衛宣肺;關元、天突為任脈之要穴,關元為足三陰、足陽明于任脈之會,天突為陰維任脈之會,降氣平喘。上述穴位合用使藥物經穴位由表入里,循經絡內達臟腑,以調氣血陰陽,扶正祛邪〔9〕。敷貼方中白芥子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細辛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平喘祛痰;甘遂瀉水逐飲;延胡索則能活血化瘀。諸藥之性透過皮膚滲入脈絡發揮溫肺行氣、祛痰平喘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單純西藥治療,穴位敷貼合并西藥治療COPD能顯著提高療效,簡便易行,經濟實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郭式敦,蔣慶賀.COPD的炎癥機制〔J〕.山東醫藥,2010;50(27):106-7.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0.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 陳 虹,蘇偉強,陳秀桃,等.廣東廉江市部分農村地區40歲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狀況與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5):560-4.
5 張紅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機制及治療現狀〔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8):206-6.
6 王海燕,陳憲海.中醫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 河北中醫,2011;33(10):1581-2.
7 楊 婭,劉廣霞,陳 赟.“冬病夏治”穴位敷貼防治肺系疾病的機理探討〔J〕. 針灸臨床雜志,2009;25(8):38-41.
8 劉 旭.敷貼療法內病外治的應用及進展〔J〕.中外醫療,2011;30(1):125-6.
9 梁月儉.中藥穴位貼敷防治慢性肺系疾病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2):123-4.
R56 〔
A
1005-9202(2012)22-5025-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2.088
鄧劍英(1963-),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呼吸系統疾病中西醫結合的診斷與治療研究。
〔2012-03-31收稿 2012-06-14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