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琴 趙正蘭 祝燕琴
腰腿痛是以腰部和腿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傷科病癥。主要是由骨質增生,骨質疏松,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炎癥,腫瘤等誘發,以長期久坐及體力勞動人群為多發。本院采用神經后支阻滯療法或單純疼痛點封閉法對比治療腰腿痛,比較兩組患者腰腿痛患者治療效果,評估神經后支阻滯法在腰腿痛治療中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來我院治療,符合腰腿痛神經后支綜合征診斷標準[1]的53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排除了內臟疾病及腫瘤等所致的腰腿痛。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按照患者病房及病歷號,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以單純疼痛點封閉法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腰神經后支阻滯法治療。兩組所用的藥物配方相同,對照組根據患者主訴疼痛點,封閉法治療1個療程。治療組定位疼痛點后,確定神經后支哪個部位損傷,選擇阻滯點,治療1個療程。治療后囑患者7 d,4周后復查,根據以下治療效果的標準來評定[2,3]。
1.2.2 治療效果評定 參考羅德軒等[2]研究的優、良、可、差等級來評定。
1.3 統計學方法 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療效優良率、有效率等,計數資料單因素資料類型分析應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兩組患者符合腰腿痛神經后支綜合征診斷標準,對照組病程為2 d至5年,治療組病程為3 d至5年;兩組男女比例,均大約為1.3~1.4∶1;對照組平均年齡為(43.04±4.41)歲,治療組平均年齡(43.44±3.67)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腰腿痛患者治療后效果的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1 h,7 d,4 周療效優良率、有效率分別為(87.55%,92,45%),(82.26%,92.83%),(83.77%,94.34%);對照組治療后1 h,7 d,4周療效優良率、有效率分別為(73.33%,85.93%),(72.59%,87.78%),(74.07%,88.52%),低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的效果比較
腰腿痛為骨科常見病,因腰部組織結構豐富,腰腿痛的治療需結合實際病癥選擇正確治療方法,以往治療手段多以內服和外用藥物、理療、單純疼痛點封閉等為主[4]。盲目進行推拿容易造成血管神經進一步受到壓迫和刺激,加重原有病情。多數藥品只起到消炎止痛效果,只能暫時性緩解疼痛,無法根治。其次,大部分消炎鎮痛藥物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明顯,患者較難接受[5]。開放式手術創口巨大,術后恢復緩慢,手術費用高,術后并發癥多。
腰神經后支阻滯療法以解剖生理為基礎,創傷小、安全、針對性強,治療時間短,療程短,對人體組織的損傷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無不良反應,患者也無明顯痛苦和恐懼感,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中,對照組治療后1 h,7 d,4周療效優良率、有效率低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神經后支阻滯法在腰腿痛治療中較單純疼痛點封閉法治療的效果好,因此,對于合用的患者,應首選神經阻滯療法[4,5]。
[1]VAN-ROY P,BARBAIX E,CLARIJS J P,et al.Anatomical background of low back pain:variability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lumbar spinal canal and intervertebral disc.Schmerz,2001,15(6):418-424.
[2]羅德軒,王達建,王新敏.腰神經后支阻滯治療腰神經后支損傷引起的下腰腿痛.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4):464-466.
[3]于云,程關群.腰神經后支阻滯治療腰腿痛83例.實用疼痛學雜志,2006,2(1):27-28.
[4]云雄,等.經皮脊神經后支阻滯治療腰腿痛的臨床應用.頸腰痛雜志,2007,28(3):226-227.
[5]莊志剛,王秀巖.椎旁神經阻滯治療頸源性頭痛對比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