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糖尿病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發病年齡越來越小,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糖尿病治療分五步,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運動治療、血糖監測、降糖藥物。目前主要降糖藥物:磺脲類、雙胍類、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胰島素。現將我院2011年200例糖尿病患者用藥情況及主要不良反應總結如下。
1.1 入選標準
1.1.1 診斷標準診斷糖尿病以內科學第七版為準。
1.1.2 排除標準 ①妊娠糖尿病后準妊娠糖尿病,②糖尿病合并各種急性、慢性并發癥者。
1.1.3 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多發于青少年,起病急,病情重,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等“三多一少”癥狀明顯、嚴重,易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2型糖尿病多發于成年人或老年人,多數體型肥胖、起病緩慢、病情輕,可有“三多一少”癥狀,大多無癥狀。
1.2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1型糖尿病45例和2型糖尿病155例作為觀察組,年齡30~67歲,其中男110例,女90例,病程0.5~10年。
1.3 療效判定標準 空腹血糖4.4~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維持目標血糖2 d為顯效;空腹血糖7.0~9.10 mmol/L和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為有效;空腹血糖﹥9.0 mmol/L和餐后2 h血糖﹥15 mmol/L為有效、血糖下降不理想為無效;低血糖標準:血糖﹤3.5 mmol/L,無論有無癥狀。以上血糖均為靜脈血。
2.1 糖尿病分型及用藥情況分析,見表1。
2.2 糖尿病藥物治療后臨床轉歸情況分析,見表2。

表1 糖尿病分型及用藥情況分析(例)

表2 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后臨床轉歸情況(例)
3.1 胰島素 胰島素可分為動物胰島素、半合成人胰島素及重組人胰島素3類。其制劑分為短效、中效、長效及預混胰島素4類。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低血糖,約有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低血糖,這可能是由于注射技術失誤或者改用了不同的胰島素品種等因素造成[1]。監測血糖對于診斷和和調節胰島素用量是必要的。指導患者安全、合理、規范地使用胰島素,方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3.2 胰島素增敏劑 主要是噻唑烷二酮類,是PPAR特異性高親和力配體,通過提高骨骼肌和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血糖,能增強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的抵抗狀態。主要藥物有羅格列酮、吡格列酮。但此類藥物存在嚴重的不良反應,首先可能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導致體重增加、水腫、腦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率增加。羅格列酮已禁止在臨床應用。
3.3 糖苷酶 抑制劑主要是抑制小腸刷狀緣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多糖、雙糖轉化為單糖,使食物中糖不易吸收,故可降低餐后血糖。目前主要藥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阿卡波糖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可引起腸脹氣、腹痛、腹瀉等。須注意飯前服用或與第一口飯同服,可減輕胃腸道反應,且更好地發揮作用。
3.4 磺脲類磺脲類藥物如與抗凝藥物和β-受體阻滯劑等聯合應用,可導致低血糖。大劑量使用β-受體阻滯劑有可能掩蓋低血糖癥狀。磺脲類降糖藥物與巴比妥、利福平、噻嗪類藥物和苯妥英鈉等聯合應用時降糖作用可能減弱。
綜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糖尿病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高血糖可引起心、腦、腎、眼、神經等重要器官的嚴重并發癥,血糖的良好控制和定期檢測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避免不良反應的出現,從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1]樊宇榮.強化胰島素治療在危重患者中的應用價值.中網醫師雜志,2006,11(8):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