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祥 (蘇州市九龍醫院心內科,江蘇 蘇州 215021)
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后并發心包積液的臨床處理及危險因素分析
陳潤祥 (蘇州市九龍醫院心內科,江蘇 蘇州 215021)
心律失常;射頻消融;心包積液;危險因素
本研究對在我院接受射頻消融治療的房顫患者術后發生心包積液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探討臨床處理措施。
1.1 一般資料 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選擇在我院接受射頻消融治療的房顫患者78例,其中男53例,女25例;年齡33~79〔平均(57.65±10.25)〕歲;病程1~13年,平均(7.83±5.14)年;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69例,Ⅳ級9例;其中陣發性房顫57例,持續性或永久性房顫21例。入選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與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本組78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行左房后壁頂線消融,10例行左房右壁下線消融,13例行左側峽部消融,9例行右側峽部消融,10例行左心耳基底部消融,10例行碎裂電位消融,6例行上腔靜脈消融。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χ2檢驗,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2.1 射頻消融術后心包積液 本組78例房顫中有11例患者發生心包積液,發生率達14.10%,其中1例患者在術后即出現急性心臟壓塞,經心包穿刺,共抽取血液800 ml。其余10例患者均單純發生心包積液。臨床主要表現為胸悶、冷汗、頭暈等癥狀,經心臟超聲確診為心包積液,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持續進行心電、血壓等生命體征監護,并給予補液支持,停止所有抗凝治療措施,患者的病情均未惡化。將這部分患者作為心包積液組,而67例未發生心包積液或心臟壓塞的患者作為無心包積液組。兩組臨床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心包積液組與無心包積液組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心包積液組與無心包積液組臨床資料比較(±s)
臨床資料 心包積液組(n=10)無心包積液組(n=67)t/χ2值P 值年齡(歲)56.12±10.43 58.25±10.02 0.85 >0.05病程(年) 7.34±5.01 7.94±5.03 0.49 >0.05男/女(n) 2/5 51/20 12.82 <0.05陣發性/非陣發性房顫(n) 4/2 53/19 1.28 >0.05左房大小(cm) 43.13±8.29 41.28±6.53 0.57 >0.05有/無基礎疾病(n) 5/3 36/34 2.11 >0.05住院時間(d) 17.23±7.92 14.63±8.63 3.42 >0.05手術次數(次) 1.12±0.49 1.05±0.52 0.24 >0.05消融時間(min) 92.32±25.61 102.94±35.21 0.42 >0.05肝素用量(U) 11 232.00±4 452.00 9 928.00±1 024.00 0.22 <0.05左房后壁頂線消融(n) 4 16 1.02 >0.05左房右壁下線消融(n) 2 8 2.11 >0.05左側峽部消融(n) 5 8 1.42 >0.05右側峽部消融 3 6 3.01 >0.05左心耳基底部消融(n) 2 8 0.92 >0.05碎裂電位消融(n) 6 4 5.43 <0.05上腔靜脈消融(n)33 4.21 <0.05
單因素分析發現心包積液組與無心包積液組在性別、是否進行碎裂電位消融、上腔靜脈消融等方面的差異顯著(P<0.05);對這些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女性和上腔靜脈消融是射頻消融術后出現心包積液的獨立因素。見表1。
心包積血可致患者嚴重的血流動力學障礙,如果診斷和治療不及時,常常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一旦發生及時行心包穿刺引流或外科手術修補是緩解病情、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2〕。本研究表明女性和上腔靜脈消融是房顫患者在射頻消融術后并發心包積液的獨立危險因素。所以,在房顫射頻消融時應謹慎對待上腔靜脈部位的消融,以減少術后并發心包積液的可能性〔3~5〕。心包積液是射頻消融術后常見的急癥。針對出現心包積液的患者,應持續進行心電、血壓等生命體征的監護,并給予補液支持,停止所有抗凝血治療;若無心臟壓塞表現則繼續保守治療,觀察24 h后若無癥狀加重可開始繼續抗凝治療〔6,7〕;若出現心臟壓塞一般需要進行心包穿刺或開胸探查等緊急處理,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在治療失敗后需更進一步處理,否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8〕。
1 章 黎,鄭紅薇.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患者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6):453-4.
2 李 杰,孫淑萍,付佳青.3例心房顫動患者導管消融術中發生心臟壓塞的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0):946-7.
3 陳松文,劉少穩,林佳雄,等.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后心包積液的處理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9):801-6.
4 谷巖梅,楊 莉,解 芳,等.心臟介入診療術后并發心臟壓塞的早期識別與監護〔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2):2052-3.
5 邢瑞娟,葛龍梅.射頻消融術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25):105-6.
6 寧尚秋,劉文嫻,陳立穎,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發急性心臟壓塞的臨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1;30(3):226-8.
7 寧尚秋,劉文嫻,陳立穎,等.心房顫動射頻導管消融術并發急性心臟壓塞九例臨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5):554-5.
8 王林鳳.創傷性心臟壓塞9例的急救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2):133-4.
R541.7
A
1005-9202(2012)17-379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7.096
陳潤祥(1972-),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內科疾病方面的研究。
〔2012-06-11收稿 2012-07-09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