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霞 呂玲玲 呂婷
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也是護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為患者行靜脈輸液時,由于針尖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內,造成注射部位腫脹是經常碰到的問題,常規的處理方法是重新扎上止血帶,讓患者握拳,再進針少許,但此處理方法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成功率較低。自2009年12月起我院門診輸液室采用翻轉針尖斜面向下(將針柄逆時針翻轉180°)的方法,提高靜脈輸液成功率,減少患者第二次靜脈穿刺的痛苦,現將方法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患者為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門診輸液室行靜脈輸液,穿刺時針尖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內,年齡在18~57歲的78位患者。將78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9例男18例,女21例,平均年齡32.7歲,對照組39例男15例,女24例,平均年齡30.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血管直徑、彈性、走向、深度等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均使用同一廠家生產的一次性7號頭皮針輸液器,操作者均為穿刺技術水平相當的護士。
1.2 針尖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內的判斷 給患者進行常規穿刺,回血滿意,輸入藥液時患者感覺局部疼痛,檢查仍有回血,用食指輕輕觸摸針尖部并擠壓輸液管使液體快速進入,可觸摸到一同芝麻般大小的硬結,此時可判斷為針尖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內。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處理方法:重新扎上止血帶,讓患者握拳,再進針少許。實驗組處理方法:將頭皮針蝶翼從右邊逆時針翻向左邊,即將針柄逆時針翻轉180°,針頭斜面翻轉向下。
1.4 結果判斷 ①成功:注射局部無疼痛,檢查有回血,將調節器調至最大,輸液滴數≥60滴/min;②有效:注射局部無疼痛,檢查有回血,將調節器調至最大,輸液滴數30~40滴/min;③無效:注射局部疼痛,檢查無回血,將調節器調至最大,輸液滴數<30滴/min或液體不滴。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處理結果比較(例)
3.1 輸液時,由于患者血管管徑小,進針見回血后不敢再送針是導致針尖斜面不完全進入血管內的主要原因,對照組采用常規處理方法:扎上止血帶再進針少許,由于血管的走向、深度等原因,進針的角度很難掌握,容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敗。實驗組將針柄逆時針翻轉180度,把針頭斜面翻轉向下,此方法不用再進針,不受血管走向、深度等因素的影響,效果較好,方法簡單,護士容易把握,患者較容易接受。
3.2 由于人體皮膚含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對疼痛刺激敏感,且靜脈穿刺的血管多為表皮靜脈,而采用翻轉針炳法使針頭的斜面向下,減少針尖及藥物對神經末梢的刺激,從而減少疼痛;而減少靜脈穿刺的次數,可減少血管內膜的損傷,從而減少患者的痛苦。
3.3 此方法亦可用于針尖斜面貼住血管壁導致液體滴入不暢者[1]。
3.4 應用此方法注意事項:可引起組織壞死的藥液如甘露醇等,禁用此方法。
[1]趙立敏,李麗,王美英.翻轉針柄法在靜脈輸液操作中的應用.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