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直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四采油廠,黑龍江 大慶 163511)
三元復合驅Ⅰ塊單采葡Ⅰ1~2油層調整技術研究
鄭元直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四采油廠,黑龍江 大慶 163511)
在三元復合驅I塊單采葡Ⅰ 1~2油層開發調整過程中,根據該區塊注三元后的受效特征,研究在三元復合驅過程中的方案調整方法,有針對性地加強跟蹤調整。措施調整結果表明,利用三元復合驅分類治理圖進行產液結構調整,改善了試驗區采出井供液狀況;提液措施的方式和時機不同,措施效果不同,應抓住受效有利時機,搶上增產措施;利用微幅構造特點,優化方案調整,提高復合驅開發效果。該研究成果對于提高該區塊油層動用程度,高效挖掘剩余油潛力,確保三元復合驅開發取得最佳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三元復合驅;單采葡Ⅰ1~2油層;受效特征

目前受效井共11口,通過受效井前后對比可知,日產液由506t上升到530t,日產油由19.2t上升到154.0t,綜合含水由96.2%下降到70.9%,平均沉沒度由530m到520m。全區受效比例73.3%,高于葡Ⅰ3油層受效比例54.3%。
2.1注入井初期壓力上升較快,后期較緩慢
當注入0~0.013PV時,壓力由5.4MPa上升到9.3MPa,上升了3.9MPa;當注入0.013~0.023PV時,壓力僅上升了0.4MPa。與單采葡Ⅰ3油層對比,葡Ⅰ3油層初期壓力上升比葡Ⅰ1~2油層快,但后期同時進入壓力上升穩定期。
2.2剩余油較高區域受效比例較大,含水下降幅度較大
全區15口采出井平均含油飽和度為46.6%,其中高于全區平均含油飽和度的9口井中有8口井受效,含水下降30.8%。
2.3復合韻律沉積受效效果較好,見效時間較早
全區屬于正韻律沉積共有4口井,其中受效井僅為2口,并且受效時間較晚,復合韻律沉積共有11口,受效井為9口。
2.4位于厚度大、油層發育好的主河道上的油井見效早、見效好

2.5高點采油、低點注聚驅油方式油井見效早、見效好

2.6高分子區域見效早、見效好
從受效時間上看,葡Ⅰ1-2中分子區域采出井受效較晚,高分子區域與葡Ⅰ3區域受效時間相近;從受效井比例上看,葡Ⅰ1-2中分子區域受效比例為100%,葡Ⅰ3區域受效比例最低,為57.9%;從增油降水效果上看,雖然中分子區域含水下降幅度大,但由于產液量低,因此增油倍數較小,而葡Ⅰ1-2高分子區域含水下降幅度大,增油倍數高,效果較好。建議下步可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提高油層動用程度。
2.1利用三元復合驅分類治理圖進行產液結構調整
隨著聚合物的連續注入,采出井供液能力逐漸變差,統計2011年4月中分子區域采出井平均沉沒度為152m,比水驅末降低了219m;高分子區域內采出井平均沉沒度為340m,比水驅末降低了188m。為改善供液狀況,對沉沒度較低井實施調小參4口,壓裂4口。同時,為保證措施效果,在注入井方面,中分子區域注入井實施提量4口,提濃1口,高分子區域注入井實施提量4口。通過以上調整,試驗區采出井供液狀況得到改善,為下一步提液奠定了基礎。
2.2提液措施對試驗區開發效果的影響
提液措施的方式和時機不同,措施效果不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見效前高含水采出井換泵,可加快見效速度 為了保證試驗區注采平衡,在提高注入速度的同時,要提高采液速度,對于沉沒度較高的井在受效前進行提液,有利于降低井底流壓,加快見效速度。試驗區見效前換泵1口井,該井換泵2個月后受效,早于未措施井4個月。
2)從壓裂后增油效果看,中分子區域好于高分子區域 中分子區域壓裂2口井,平均有效厚度4.1m,措施后平均單井日增油6.5t;高分子區域壓裂2口井,平均有效厚度3.2m,措施后平均單井日增油3.3t。

2.3利用微幅構造特點,優化方案調整,提高復合驅開發效果
采出井受效不均衡的原因,除了與油層的沉積特點和注采井連通狀況有關外,還與注采井所處的微構造位置有關。對不同位置的注入井采取個性化的調整措施,對處于微構造高部位且油層發育較好的注入井,提高聚合物的濃度,同時下調配注量;對處于微構造低部位的注入井,上調配注量。這樣既增加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提高縱向上的調剖效果,又改善了向上驅油的效果。如J井在構造上為小溝槽,與周圍3口構造較高的注入井平均構造落差為2.3m,與另外1口構造較低的注入井落差為0.4m。將周圍2口位于構造高點的注入井實施降量提濃,注入量由140m3到120m3,濃度由1900mg/L到2500mg/L,另外2口井實施提濃,濃度由1700mg/L到2300mg/L。通過以上調整,J井含水大幅度下降,最低下降到13%,日產油明顯上升,最高達到近100t,沉沒度保持穩定,方案受效效果較好。
實踐證明,在聚驅開發過程中,通過科學分析,精細調整,在特高含水后期同樣可以找到百噸井。
1)隨著聚合物的連續注入,采出井供液能力逐漸變差,利用三元復合驅分類治理圖進行產液結構調整,改善了試驗區采出井供液狀況,為下一步提液奠定了基礎。
2)提液措施對試驗區開發效果的影響表現為:見效前高含水采出井換泵,可以加快見效速度;中分子區域壓裂后增油效果好于高分子區域;河道砂壓裂效果好于河間砂。
3)利用微幅構造特點,對不同位置注入井采取個性化調整措施,可以提高聚驅開發效果。
[1]杜雄文,李洪富,洪冀春,等.杏二中三元復合驅工業性礦場試驗[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5,2(1):55-73.
[2] 任文化,牛井崗,張宇,等.杏二區西部三元復合驅試驗效果與認識[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1,2(20):117-118.
[3] 曹錫秋,隋新光,楊曉明,等.對北一區斷西三元復合驅若干問題的認識[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1,2(20):111-113.
[4] Wang Deming,Cheng Jiecheng.Summary of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in Daqing Oil Field[J].SPE57286,1999.
[5] Wang Demin,Zhang Zhenhua,Cheng Jiecheng,et al.Pilot Test of Alkaline Surfactant Polymer Flooding in Daqing Oil Field[J].SPE36748,1996.
[6] 程杰成,王德民,李群,等.大慶油田三元復合驅礦場試驗動態特征[J].石油學報,2002,6(23):37-40.
[編輯] 洪云飛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6.023
TE33
A
1673-1409(2012)06-N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