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蓉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湖北省宜都市群眾工作部,湖北 宜都 443300)
宜都市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現狀及優化分析
周 蓉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湖北省宜都市群眾工作部,湖北 宜都 443300)
為優化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現代農業健康發展,利用宜都市統計局有關統計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宜都市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存在機構人員身份不明、隊伍整體結構不合理、產業技術骨干不突出等諸多問題。因此,必須明確機構人員身份,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實行公平競爭上崗,強化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農業技術隊伍;優化;分析;宜都市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把農業科技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的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而農業技術人才作為農業科技傳播的重要主體,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拉動農村經濟發展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對農業技術人才的隊伍建設乃至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都意義重大。
1.1 身份變化

表1 2005~2011年宜都市農業技術人員編制變化情況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業技術體系和農業推廣的管理政策也經歷了多次調整。2005年,湖北省下發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加快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的意見》(鄂發[2005]13號),該文件將傳統的“養人”變為了“養事”,將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由原來的事業單位轉變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非營利性社團組織。這一改革辦法的實施,直接導致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的身份被買斷,使其退出了事業單位編制。2008年中央1號文件對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明確提出:“切實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對國家政策規定必須確保的各項公益性服務,要抓緊健全相關機構和隊伍,確保必要的經費。通過3到5年的建設,力爭使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具備必要的辦公場所、儀器設備和試驗示范基地”。隨著中央對農技推廣的逐漸重視,有必要對農業技術人員的管理進行研究與優化。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變動總是受政策的影響。早在2005年及以前,農業技術人員均實行事業編制管理體制,100%屬于事業編制身份。然而,從2006年開始,鄉鎮農業技術人員全部被迫退出事業編制。2008年屬于編外身份的農技人員比例為88.97%,另有11.03%的農技人員屬于編內身份。然而2009年,實行編內管理的人員比例又開始減少到3.6%。最終到2010年,對農技人員又開始恢復事業編制管理。2010年和2011年,屬于編內身份的農技人員比例均為100%(表1)。
1.2 年齡結構

圖1 2005~2011年農業技術人員年齡分布
2005~2011年宜都市農業技術人員處于36~45歲這一年齡段的人數最多,其比例基本上占40%以上。2005年35歲及以下的人員比例遠遠高于46歲及以上的人員比例。2006年,35歲及以下和46歲及以上的人員的比例出現持平狀況,均為26.51%。然而2007年,46歲及以上的人員比例為25.15%,而35歲及以下的人員比例僅為20.86%,46歲及以上的人員比例比35歲及以下的人員比例高出4.29個百分點,而且從該年開始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大。2011年35歲及以下的人員比例僅為12%,而處于36~45歲年齡段和46歲及以上的人員比例較大,分別達到45%和43%(圖1)。由此可見,宜都市農業技術人員的年齡分布嚴重不合理,年齡斷層和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
1.3 學歷結構
2005~2011年大多數農業技術人員的學歷處于大專這個層次,其比例歷年均占50%以上。其次是屬于中專及以下學歷的人數較多。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最少,其比例歷年均徘徊在10%左右(圖2)。另外,2011年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17%,大專學歷的比例為62%,中專及以下的比例為21%。由此可見,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學歷結構不夠合理,文化素質偏低,高素質的人才短缺。

圖2 2005~2011年農業技術人員學歷結構

圖3 2005~2011年農業技術人員職稱結構
1.4 職稱結構
2005~2011年農業技術員中具中級職稱的人數最多,其所占比例大致歷年都在50%以上。其次是具初級職稱的人數較多,占30%左右。無職稱和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數較少(圖3)。2011年,農業技術員中具有中級職稱的人數最多,比例高達68%,具初級職稱的人數次之,占比26%,無職稱和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數最少,所占比例僅為2%和4%。由此可見,宜都市農業技術人員大多數都接受過專門的教育培訓,但是具有高技術的骨干人才十分缺乏。
宜都市農業技術人才在推動農業科技傳播,促進農業產業調整,拉動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2.1 機構人員身份不明確,缺乏工作的基礎
目前,湖北省實行的“以錢養事,養事不養人”的農業科技推廣政策,已出現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危險格局[1]。農業技術人員管理體制的調整,使部分農業技術人員喪失了事業編制的身份,也使更多的農業技術人員對自己的身份產生疑慮,自己到底是公務員還是只屬于臨時工?由于缺乏準確的身份定位,致使農業技術人員出現工作內容不清、職責不明、積極性不高的工作狀況,又談何成效呢?另外,由于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環境艱苦,缺乏必要的辦公場所、儀器設備和試驗示范基地,致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很難得到較好開展。再加上工資待遇較低、無社會保障等客觀原因,導致農業技術人才隊伍中專業人才流失的現象突出。
2.2 隊伍整體結構不合理,缺乏應有的活力

圖4 2005-2 011年各年齡段農技人員比例變化趨勢圖
近幾年在農業技術人才隊伍中,35歲及以下的人員比例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而46歲及以上的人員比例卻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另外由于36~45歲年齡段的人數較多,所占比例常年處于50%左右,這樣一來,再過幾年,這一年齡結構的不合理性會更加突顯 (圖4)。近些年,基層農業推廣機構幾乎沒進過農科類大學畢業生,也基本處于只出不進的狀態。由于很難吸收新的大學畢業生,而現有農業技術人員的年齡又必然逐年增加,從而致使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年齡斷層和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因為缺乏新生力量和新思想的注入,整個隊伍也就會像一潭死水,失去了其應有的熱情和活力。
2.3 產業技術骨干不突出,缺乏科技領軍人
在農業技術人才隊伍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人數極少。在2011年,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僅占4%,具有中級職稱的占68%,具有初級職稱的占26%,另外還有2%的農技人員沒有職稱。由于農業技術人員整體上級別不夠高、技術不夠硬,致使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出現“無技術帶頭人,無技術拔尖人才”的“二無”狀況,這樣對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也產生一定的阻礙。
2.4 技術人員知識更新慢,缺乏市場適應力
2011年,農業技術隊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的學歷的僅占17%,大專學歷的占62%,另外還有21%的農技人員的學歷在中專及以下。由于農業技術人員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接受專門培訓的機會較少,吸收新知識、新技術的范圍十分有限,故而大多數農業技術人員也就只能僅憑傳統的知識和經驗工作,知識更新、技能提高較慢,無法適應新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
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必須發展現代農業,必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2]。為促進農業技術推廣隊伍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相協調,與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相適應,針對宜都市農業技術隊伍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3.1 明確人員身份,增強員工歸屬感
“以錢養事,養事不養人”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基層農技人員的事業編制身份,中止了他們被提拔重用、走向重要崗位的機會,從而扼殺了他們對工作和事業的追求和拼搏精神[3]。為了留住并吸引高技術、高水平的農技人才,穩定并壯大農業技術人才隊伍,應將明確人員身份、增強員工歸屬感放在首位。
3.2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增強隊伍活力
為提高農業技術人才隊伍素質,需要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一方面,要吸收近年來畢業的優秀農科類大學生進入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增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活力。另一方面,要高薪聘請一些專業水平高、業務精練、敬業精神強的專業人士充實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市場競爭力。
3.3 實行公平競爭上崗,激發隊伍創新力
按照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競爭機制,選拔出一批高素質的農技推廣人員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以優化農技推廣隊伍的人員結構,提高農業推廣效果。并鼓勵農技人員不斷創新,在實際工作中出成效。對創新成效顯著的農業技術人員給予獎勵。
3.4 引進績效考核管理,提高員工進取心
在對農技人員的管理中,可嘗試引進績效考核的管理機制。將農業技術人員的工資由原來的固定工資變為浮動工資,并分為3個部分: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獎勵工資。在績效工資的核算方面,要在對工作成效盡可能實行量化的基礎上進行。通過實行嚴格的量化考核,依考核兌現工資,可以防止農業技術人員懈怠或懶惰的情況出現。同時對績效特別差、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員實行末位淘汰制。真正實行獎優罰劣的用人機制,有效地調動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其進取心。
[1] 汪發元,劉在洲.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現狀及改革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2010,7(4):74-77.
[2] 張云飛.荊州市基層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1):251-253.
[3]易繼平.宜昌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調查及整改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192-194.
2012-10-30
周 蓉(1979-),女,湖北宜都人,碩士生,研究方向為農民需求與保障。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12.014
F324.6
A
1673-1409(2012)12-S0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