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戡
(江西省景德鎮市中醫院,德鎮市珠山橋西興華橫路15號,333000)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e-matory Ileus,EPII)是患者行腹部手術后,因創傷或腹腔內炎癥而致使腸道壁水腫或滲出,從而形成機械性和動力性存在的粘連性腸梗阻,在外科為常見癥狀[1]。其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腸梗阻,具有不同于一般類型腸梗阻的臨床表現及生理病理變化,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自身特點,必須得到及時、準確的診斷和處理,否則會引發多種并發癥的發生[2]。中醫提壺揭蓋法為通過開宣肺氣、生舉陽氣,使下焦之氣通利,原用于治療癃閉,是具中醫特色的治療方法,現臨床多用于治療便秘、水腫、痢疾等不通暢性疾病[3],本研究通過運用提壺揭蓋法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94例,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均在22~67歲,平均年齡為(44.83±6.07)歲,患者腸梗阻時間發生于手術后2~15天。患者行腸粘連松懈術22例,胃切除術25例,闌尾炎手術36例,膽道手術11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各47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及手術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具體資料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對癥治療:禁食、胃腸道減壓;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經中心靜脈給予全胃腸外營養;根據患者病情使用廣譜抗生素防治感染等。治療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提壺揭蓋類中藥,組方由麻黃、升麻、杏仁、桔梗、紫菀、桑白皮、荊芥、防風、桃仁、前胡、萊菔子及黃芪等組成,具輕清升浮之效,每日1劑,水煎2次并濃縮至200mL,口服或經胃管注入,每日2次。觀察2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腹痛、腹脹緩解時間等臨床癥狀的改善及臨床療效,并進行多比分析。

表1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3 療效判定 依據《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進行療效判定[4]: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無惡心、嘔吐癥狀,腹痛、腹脹消失,且X線檢查或鋇餐造影未發現異常,腸內無積氣、積液等;有效:臨床癥狀緩解,腹痛、腹脹減輕,X線檢查或鋇餐造影見腸腔內有氣液平面;無效:上述癥狀無改善甚至有所加重,X線征象與治療前比較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病例總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所得結果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各組指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而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值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通過比較2組患者臨床癥狀,治療組腹痛、腹脹緩解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排便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2 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表22 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腹痛緩解時間(d)腹脹緩解時間(d)肛門排氣時間(d)排便時間(d)對照組 47 4.86±1.01 5.12±0.89 6.24±1.56 100.01±20.10治療組 47 3.45±0.89*3.56±0.65*4.13±21.32*75.21±21.12*

表32 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愈33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74%,明顯高于對照組(76.60%),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3。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腸梗阻,因行腹部手術時腸管暴露時間過長,致使腹腔內積血、積液及壞死組織等刺激引起腸道壁炎癥反應,形成腹腔內廣泛粘連,且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受抑制,形成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腸梗阻[5],多發生于術后4周內,發病率約為0.69% ~1.40%,占術后早期腸梗阻的90%左右[6]。臨床治療時應正確把握炎性腸梗組的病理改變和臨床診斷,一般不行手術治療,臨床多采用傳統治療[7],作為首選治療方案。
提壺揭蓋法以“上竅開則下竅自通”為理論依據,宣肺治上通下,選取杏仁、荊芥、桔梗、升麻等具輕清升浮之藥物,以達宣肺提蓋,除下焦壅塞的目的。方中桑白皮具清瀉肺熱,滋養肺陰的功效,枳實可寬腸下氣,升麻則升清降濁,紫菀、前胡、萊菔子等可理氣行滯,桃仁可活血化瘀,行氣導滯,黃芪益氣養陰等,諸藥合用,增強宣肺通下之效[8]。本研究通過對47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組患者采用提壺揭蓋法進行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恢復腸道正常功能,緩解腸道瘀血,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的西醫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閆兆紅,王培芹,宋亞麗.物理療法治療手術后炎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08,29(17):1426.
[2]肖永剛,吳毅偉,王慧敏,等.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非手術治療[J].陜西中醫,2011,32(11):1480.
[3]黃衍強,王永瑞.提壺揭蓋法的臨床應用[J].甘肅中醫,2009,22(3):41-42.
[4]陳貴廷,楊思澍.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1272.
[5]龔劍峰,朱維銘,李寧,等.營養支持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J].腹部外科,2004,17(14):209 -210.
[6]Ye J F,Meng H M.Diagnose and Analysis of 41 Cases Early Postoperation Inflammation Idea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3,15(2):137-138.
[7]李幼生,黎介壽.再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1):39 -40.
[8]姬永英.提壺揭蓋法妙用[J].陜西中醫,2006,27(7):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