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雋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
以上教學、工作安排較為緊湊,對師生的協調與技術運用能力要求較高。 因此,在課改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由于每個調研項目按照工作流程分解為7項工作任務,所以每組最好7人,每人負責一項任務。小組成員的分配最好按學號隨機產生,便于更好地鍛煉溝通能力。組長采用輪流制,每位小組成員機會均等,每個任務由一位學生全面負責,由他組織小組成員共同完成這項工作,并負責向全體師生匯報和展示工作成果。這樣每位小組成員都有一次做“管理者”的機會,從召集研討,到對團隊成員意見的協調,到實施這項工作,再到形成書面成果,這些工作有利于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而且,每位成員都有一次做“演講者”的機會,通過在全體師生面前展示自己和團隊工作成果,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與實際崗位、企業工作的“零距離”接軌,并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對企業有價值的參考信息,項目選擇以學生為主導,教師進行咨詢和建議。項目來源主要有三種:
(1)真實的校企合作調研項目。以我專業合作企業的營銷環境為背景,由合作企業提出調研需求,作為獨立可操作的調研項目交付項目小組完成。
(2)學生自行尋找的企業項目。由學生自行尋找感興趣的企業或行業并自主與企業聯系獲得項目。例如有的小組主動與學校周邊的超市、餐廳或連鎖店聯系,獲得為該企業進行調研的認可。
(3)學生關心的校園調研項目。就地取材,選擇與學生學習、生活和就業密切相關的學生很感興趣的校園調研項目。例如有的小組選擇的“關于我校學生后勤服務滿意度的調查”,調查結果反饋到學校后勤部門,既能督促后勤整改,又能切實提高學生生活質量。
另外,根據學生需求和建議,項目來源還可逐步豐富和完善。因此,每個班將有5~7個項目同時進行,項目之間盡量不重復,以保證在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項目得到鍛煉,同時在其他項目小組展示階段性成果時,還可以得到其他領域或行業的知識積累。
以設計調查問卷為例,任務驅動教學的一般流程如下:
(1)任務引入:教師呈現調查問卷設計的職業情景,提出調查問卷設計的具體目標、要求和條件。
(2)知識鋪墊:教師給學生鋪墊和引入與完成設計調查問卷的有關概念、背景、理論知識和原理方法等。
(3)方案制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收集信息、制訂計劃、完成任務書和制訂方案,明確團隊分工,教師要給予學生提供相關建議。
(4)任務實施:要求學生根據擬定的調查方案和流程完成任務,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巡回指導答疑并適時提供咨詢和建議。每個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給出不同的解決任務的方案或策略,最終采用小組合作、集思廣益的方式完成問卷設計,充分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5)評價總結: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同時教師應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共性問題和難題予以深入剖析和重點講解,在評價總結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和拓展問卷設計的相關知識。
(6)知識拓展: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結合后續任務實施的需要進行理論知識的拓展和有關原理的深化理解和拓展訓練。
《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既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綜合性課程,同時實踐性又很強,需要學生廣泛學習相關理論并圍繞實際工作任務積極實踐。因此,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為:以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為主,同時,根據不同的工作任務要求,整合運用案例分析、團隊學習、情景模擬、多媒體教學和自主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構建“教學做合一”多元整合的教學方法體系。
課程按照調查人員工作崗位及實際工作流程設計為七項工作任務,在任務驅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技能實踐,要求學生能夠以小組為單位到實踐中去選項目或是能夠根據給定的企業項目按要求完成任務。在任務執行過程中,針對具體的任務情境,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活動方案設計、選擇調查方法、設計調查問卷、實地調查、資料整理和分析、撰寫調查報告、預測分析等,以調研任務驅動整個學習過程。
課程以學生的“做”為主線,在“做”的過程中,輔以“教和學”。教學內容本身就是一個個真實項目,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個個實際的調查任務。其基本方法是:教師借助多媒體和黑板向學生展示調查項目的目標及任務實施的標準,解釋相關要點;學生在接到任務以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并以團隊合作方式課內外相結合完成工作任務。通過引導學生真實地“做”,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鍛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另外,根據不同的工作任務要求,靈活運用案例研究、情景模擬、團隊合作、熱點辯論等多種教學方法。
以調查項目作載體,傳統的知識信息從老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模式得到改變,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調研問題,將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向教師進行反饋,使得過去呆板單一的教學方式具有了互動性,學生在團隊中得到了較為全面的能力鍛煉。通過企業調查訪談等多種學習渠道吸收有效信息,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從而完成調查報告。整個任務過程各環節緊密聯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探究式和互動式教學實現了教學相長。
創建以能力評價為目標、以過程性評價為基礎的激勵性課程評價體系,把課程評價“嵌入”到整個教學過程,建立過程性評價標準,將過程評價與成果評價相結合,采用以過程評價為主,成果評價為輔,重在過程的評價方式,同時兼顧企業評價、教師點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途徑,通過課程評價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過程性評價側重于對學生的跟蹤與輔導,是在學生完成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地評估、指導和修正他們的行為,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70%。過程性評價的主要標準包括:工作態度、工作技能、團隊合作和成果展示,評價標準見表2。態度評價主要包括學生每次研討的記錄、實地調查的出勤率、協作完成的成果和展示匯報等評價;技能評價主要包括各項收集、整理、分析、運用資料能力的評價;團隊合作主要針對學生的組織、協調、溝通等評價;成果展示主要是評價每組的階段性成果,鼓勵每位成員輪流發言,小組之間展開競賽,營造民主的學習氣氛。

表2 過程性評價標準
(注:每一階段性成果都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這里不再贅述)
市場調查和預測工作的最終成果是一份完整、規范和科學的市場調查報告,市場調查報告評價占總成績的30%。市場調查報告評價標準大致如下:結構的完整性占30%,內容詳實和數理分析占50%,可行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占20%。最終成果最好能請企業評價,好的市場調查報告能真正解決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并能對企業的運作和決策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課程結束,進行一次教學改革成果總結和展示。根據每位學生參與項目的全過程、每組收集的實際調研資料、最終調研報告及總成績,進行企業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四方面評價(各占25%),評選出七名“最佳調研之星”(每組一個,一個班按50人計算)和一個“最佳調研團隊”,頒發獎狀并適當獎勵。同時,基于對教學過程的全面考核,還可針對典型的階段性成果,進行適時評優和獎勵,評出“最縝密的調研方案”、“最合理的調查問卷”、“最完整的調查資料”、“最科學的數據分析”、“最有建設性的調查報告”等。通過全過程、全方位的激勵性評價,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經過近兩年的課改實踐,基于工作過程的《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一體化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市場調查和預測能力得到全面鍛煉;任課教師的專業技能也在引導學生完成項目操作的同時得到提高和升華,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今后,將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本課程的改革體系,并且努力將其成功經驗靈活運用于營銷管理類的其他課程。
參考文獻:
[1]徐國慶.高職項目課程的理論基礎與設計[J].江蘇高教,2006,(6):137~140.
[2]岳廣軍,陳偉,楊曉蒙,徐明霞.淺析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中實踐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11):163~164.
[3]湯匯道.論“干中學”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教學為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5~49.
[4]王素華.論體驗學習在高職高專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9,(18):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