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的起源追溯到19世紀后期維多利亞時代的哥特式小說。[1]翻閱世界電影史的資料,1919年德國表現主義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部恐怖片,它不僅推動了好萊塢制作恐怖片甚至對世界恐怖片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韓國恐怖電影作為韓國電影中頗具特色的一個類型在國內外電影市場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及票房。縱觀韓國恐怖電影發展共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韓國最早的一部恐怖片是1924年由導演樸金鉉拍攝《薔花紅蓮傳》,改編自韓國民間傳說,這是韓國電影史上女鬼第一次出現的電影,當時恐怖片這一類型還不存在。但是韓國恐怖片發展的歷史卻一波三折,雖然在20年代就已經出現,但是它卻沒能流行于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中期這兩個韓國電影大發展時期。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因為首先韓國受儒教文化影響較深,他們認為在公共場所一邊觀看恐怖片一邊尖叫是非常粗俗不文明的行為,所以韓國人對于恐怖片一直心生排斥之感。其次,韓國早期電影評論界和電影刊物對恐怖片關注不夠,也沒有興趣研究,導致韓國恐怖片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國海默電影公司和美國環球電影公司的作品引進韓國,尤其是兩大電影中的“吸血鬼”形象,讓觀眾體驗到了恐怖,之后,李庸民導演拍攝的《惡之花》、《殺人魔》等作品中都有清晰地模仿外國恐怖片的痕跡。1967年權哲輝導演的《月下的共同墓地》票房鼎盛,電影沒能逃脫韓國電影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父權家長制意識形態,繼續延續了女鬼的形象,試圖通過故事讓觀眾產生悲憫情感,強調了“新派風格”催淚。雖然沒能逃脫韓國影片中傳統的道德倫理訴求,但是卻能借鑒英美恐怖電影的經驗,很多地方存在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在懸念設置和心理節奏的把控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70年代,香港功夫片在市場上大獲成功,韓國恐怖片再一次借鑒海外電影,模仿恐怖片,開辟了恐怖片新道路。異國情調和吊鋼絲的動作場面是恐怖片的兩個重要因素。這一時期商業潮流涌現,為了刺激消費市場,受到中國香港地區武俠功夫中男性傳奇故事和動作場面的影響,滿足男性觀眾的審美需求。1962年韓國電影法的制定電影作為“國家主義發展動員體制”基本原則等政策支持,促進了電影制作公司的發展。[2]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出現了驚悚動作片(action thriller),導演金默開創了韓國驚悚動作片的先河,但是這種驚悚動作片大多是有關犯罪、黑幫組織,配以動作、懸疑,所以這類電影應該歸于“心理驚悚”恐怖片的范疇。影片主要描寫警察或者罪犯的心理沖突,類似于犯罪心理學。代表作有《沒有激情的殺人》(1960 李星究)、《電話謀殺案》(李晩熙,1962)《魔的階段》李晩熙,1964)、《瀝青》(1964,金渏勇)。這時期的作品主要講述犯罪事件發生后,警員追蹤罪犯或犯罪組織內部的陰謀為中心,并增加當時的社會問題,例如性犯罪、走私、火拼等,電影剪輯方面明顯進步,出現了槍戰、汽車追擊等驚險刺激的場面。但是在推理方面還有所欠缺。直到1960年代,恐怖片才作為類型片出現。
19世紀80年代韓國實行外國電影進口自由化的新政策,導致民族電影市場無法招架世界電影的“入侵”,大量的外國影片的涌入幾乎將韓國電影制作公司推入絕境,造成很多電影公司資金周轉不良甚至破產。即使制作好的電影因為競爭力不夠也只能在偏遠地區播映,根本無法獲得收益,政策的改變讓韓國電影陷入崩潰的邊緣。
韓國恐怖片發展的歷史可謂一波三折,因為它沒有爆發于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中期這兩個韓國電影大發展時期,而是出現在金融危機之時。[4]1997年,韓國正陷入東南亞金融危機之中無法自拔,就在前一年《指甲》、《圈套》這兩部恐怖片的出現為1998年韓國恐怖片快速發展埋下了伏筆。恐怖片則成為國內矛盾、生命焦慮心理的曲折反映和變相釋放。[3]1998年韓國拍攝的三部恐怖片《女高怪談》、《退魔錄》和《安靜的家族》分別位列該年電影票房榜的第2、第4和第5位。這也是韓國恐怖片第一次產生轟動效應。
1998年導演樸岐炯的《女高怪談》成為韓國歷史上第一部賣座的恐怖片,對韓國恐怖片的發展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它不僅使恐怖片晉級成為主流類型片,同時預示觀眾帶著喜悅心情觀賞恐怖片時代的到來。雖然沒有背離韓國傳統鬼片的一貫敘事模式,卻獲得了意外的成功。幾乎韓國恐怖電影中都能發現社會現實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焦慮,《退魔錄》中的女主角憑借愛情和獻身精神最終戰勝了邪惡的惡魔,拯救了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電影成為撫慰心靈的良藥。
韓國恐怖電影有著模仿美、日恐怖電影的痕跡,但是它卻能秉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法借鑒國外恐怖片經驗,并且根植于自身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自身獨特的美學風格,并且在電影中處處體現著 “向下社會流動的恐懼和焦慮”[4]的社會集體無意識的倫理訴求,這些特點,讓韓國恐怖電影不再處于同質化的模仿階段,而且在世界上刮起了一陣“韓流”,值得我們中國電影思考和學習。《鬼鈴》則在宣傳上直接打出韓國版《午夜兇鈴》的口號;2003年版的《薔花紅蓮》在人物設置上類似美國的《精神病患者》。但是韓國恐怖片絕不僅僅是照抄照搬,他們在很多創作方面卻能本土化,為我所用。類型雜糅是韓國恐怖片區別于美日的重要特點。
20世紀末,隨著韓國廢除電影審查制度和電影產業化的改革背景之下,作為后起之秀的韓國電影在亞洲異軍崛起,夏天恐怖片+冬日情色片+賀歲的喜劇片=院線,這似乎已經成為了韓國電影產業的公式。[5]韓國電影基本遵循了韓式獨特的唯美、浪漫的美學原則。首先啟用年輕漂亮的俊男靚女,加上唯美的攝影、燈光、美工和音樂動效等,將諸多電影元素綜合在一起構成了別樣的恐怖電影。既不同于1950年代美國好萊塢的B級片、日本的怪談片,又沒有經典恐怖片中的吸血鬼德拉庫拉伯爵,更沒有怪物和外星人,最明顯的一點:黑暗降臨、燈火熄滅后、冤死的魂靈借助鬼的名義復活。二,鬼魂大多為女性,男性很少見,最終災難性的撫慰與救贖中解脫化解了“恨”,這也是朝鮮民族最主要的民族情緒。這種走本土化的電影之路加上電影審查制度廢除,使得韓國電影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韓國、日本等國家和我國一樣都受傳統儒教文化的影響,在這樣的同源文化的環境中,韓國恐怖電影既能展現自身獨特的民族心理,又能關注社會大眾底層的心理需求,體現出本國的倫理道德訴求和人文關懷精神情懷。韓國電影值得我們認真深思和學習。
[1]汪影著,純藝術:恐怖電影——釋放人類的原始情感沖動:欲望與恐懼[M],中國畫報出版社,2006年
[2]金美賢著,周健蔚、許鳶譯,韓國電影史——從開化期到開花期[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3]李玉廣,怨恨與血淚交織的夢魘——1997—2004年韓國恐怖片研究[J],當代電影,2005(5)
[4]李佳蘇,《牛鈴之聲》經濟寒冬里的溫暖膠片 [J],電影世界,2005(5)
[5]彭雪嬌,狂歡化的社會寓言 韓國恐怖片的癥候式閱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