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一個人的史詩——馬懷麟傳奇》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反映了馬懷麟傳奇的一生。馬懷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修文人,并且一輩子奮斗的中心也是圍繞著修文展開的。他沒有顯赫的名聲,沒有彪炳史冊的功績,為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作傳,給人的第一感覺是費解。正如作者在跋中所言,馬懷麟并非“達人、大人、偉人”,而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普通人”,一個不被“正史”所接納的人。但他之所以值得被記錄,是因為他的事跡“折射著變幻的社會風云”,“給人啟迪……對我們生活有好處”。讀完這部著作,掩卷沉思,一個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縈繞心間:生命是什么?人活著為了什么?歷史是什么?本書的傳主給了他自己的解釋,也許這種解釋不足以博得所有人的贊同,但至少給了我們一個自省人生的引子。
馬懷麟的一生是和20世紀聯系在一起的,百年的風云際會,百年的興衰榮辱,在他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馬懷麟出生在王陽明的悟道地——修文,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修文使王陽明悟出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登上了儒家心學的最高峰,同樣也養育了包括本書傳主在內的無數普通人。盡管貴州地處偏僻,沒有處在抗日烽火的最前沿,但相同的報國熱情一樣在修文人內心燃燒,青少年時期的馬懷麟從修文鄉下考到了省城貴陽讀初中、高中,但卻放棄了這樣機會,約起幾個同學只身前往廣西參軍,投靠修文出身的閻崇階軍長。軍校是參加了,但最終卻不了了之,各回各家?;氐劫F陽繼續讀高中,搞演講、演話劇,馬懷麟成了一個活躍分子,同時也成為了國民黨中統組織的一員,陳惕廬的手下。年輕的心總是渴望著奮飛,渴望著一翻偉業,但馬懷麟卻愈來愈感到壓抑,感到自己像只耗子,干的都是偷雞摸狗的營生。從在貴陽辦《力報》開始,馬懷麟開始接觸顧希均、肖奇富、李思齊等進步人士,開始接觸另外一種思想,尋求另外一種道路。直到《力報》因“立場”問題被查封,馬懷麟才意識到要有自己的“力量”,才能有自己的“聲音”。
馬懷麟把視線轉向了修文老家,以合作農場為借口,聯絡了四鄰八鄉,以保衛農場為幌子,組建起了自衛隊。就這樣,“武裝暴動、反抗國民黨”被逐漸提上了日程,1949年2月16日,暴動在倉促中開始。在修文、息烽的鄉間,在貴州的大山深處,暴動隊伍和縣民衛隊、保安團展開了激烈的戰斗,畢竟不是正規的隊伍,沒有受過什么正規訓練,在和國民黨軍隊幾個回合的輾轉較量之后,暴動余下的力量分散隱蔽在密林深處堅持斗爭,形勢岌岌可危。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馬懷麟想到了要到云南找共產黨,認識到如果沒有一個力量來領導和支持,暴動隊伍恐怕會全軍覆沒。馬懷麟輾轉桂林,最后才到云南找到了滇桂黔邊區縱隊,1949年9月馬懷麟以“入黔人民解放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身份重回貴州。貴陽解放后,“二一六”暴動人員被編入軍分區第一支隊,馬懷麟任支隊長,奔赴花溪、清鎮參加剿匪斗爭。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馬懷麟開始和農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后半生就此奉獻給了貴州農業戰線,雖然歷經百種坎坷,但最終成績斐然。其中值得特書的當數在古稀之年回到修文家鄉搞起了股份制農場,帶領家鄉鄉親走向了致富路。人生就是一個圓圈,從哪里開始就在哪里結束,在把最后一絲精力都給了故鄉之后,自己也最終長眠于這塊土地,在果園旁、在母親的臂膀里,靜靜地注視著、守護著這片故土。有人用這樣一副對聯恰當地概括了馬懷麟的一生:倡導革命,馬老在黑洞喝雞血酒;改革開放,懷麟在下洞創辦農場。
對于風云激蕩的20世紀來說,像馬懷麟這樣的人物也許顯得很渺小,比起那些著名的歷史人物,稱不上驚心動魄,也稱不上功勛卓著,但是這樣一個人卻因真實而顯得親切,正是因為他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所以他的故事才能打動我們,從他的身上可以感受到幾種人性的閃耀,這些閃光點,既是做人的榮耀,也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所在。
首先被感動的是馬懷麟的那種永不止息的做事精神及旺盛的生命力。馬懷麟80多年的一生是和“做事”聯系在一起的,那一本本日記就是最好的說明。他曾在日記中說:“有事情做,人就聰明些,沒事做就愚蠢下去了?!睂λ麃碚f,沒事可做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折磨。其實,人的一生有很多道路可以選擇,既可以求安逸,過得醉生夢死,又可以奮斗不止,在不斷做事中求得自身的價值。我們每個人是有選擇怎么活的權力,但卻沒有對生活做評判的權力,因為生命的韌度和做人的尊嚴不是構筑在話語之上,而是構筑在“作為”和“事跡”上。錢理群先生在本書的序言中引用魯迅的話寫道,像馬懷麟這種“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人,才是“中國的脊梁”,雖然這種“筋骨和脊梁”不被正史所接納和承認,但是這是“正史掩不住的光耀”,因為百姓的感動和淚水才是真正的評判標準,民心自有一桿秤。我們生來只是一個生理學意義上的人,要想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人”、被社會和歷史認可的“人”,需要的是“行動”和“創造”。
其次是一種獨立意識。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是有著獨立思想的人,人云亦云、邯鄲學步的結果只能是失掉自我,成為“稻草人”。從高中時的輟學參軍,到后來輾轉四方、尋求報國之路,再到后來辦《力報》、扒皮抽筋式的自我蛻變,再到在修文發動“二一六”武裝暴動,直至改革開放后在家鄉辦股份制農場,沒有一件事情不顯露出作者那種獨立、敢于掌控自己命運的特質?!皹淞⒁粋€力量”、“要有自己的聲音”、“靠自己的手改變命運”成為一種牽引的力量,引導著馬懷麟的命運呼嘯向前。
再者是一種濃烈的“鄉土情懷”。多少文人志士都表達過類似的看法,只有那塊生養我們的大地才是我們最終的精神家園和靈魂歸屬地。那些叱咤風云、呼風喚雨的歷史人物一生奔走呼號,激勵他們奔突向前的秘密動力正是對大地深沉的愛?!拔乙呦蛭业募亦l,走向生我、養我,并支持我領導一次暴動的家鄉。這不是落葉歸根,而是報答……”正如我們被母親哺育而永遠銘記養育之恩一樣,修文這塊土地養育了馬懷麟,給了馬懷麟不竭的生命力,馬懷麟對修文這塊土地也愛得深沉。無論是籌備武裝起義,還是后來組織農場,鄉親們的利益是他始終如一的目標。這種和鄉土之間割舍不斷的聯系,既是馬懷麟生命的動力之源,也是鄉親們痛哭流涕悼念他的秘密所在。
歷史畢竟是無情的,在它的巨輪碾壓下,一切都如煙云消失在長河中,個體的閃耀終歸只是滄海一粟,閃耀過后,所有都要復歸于沉寂。馬懷麟一生所折射的風云變幻的20世紀慢慢離我們遠去,炮火連天、血雨腥風的戰斗不再了,激蕩人心的政治斗爭不再了,股份制農場不再了……若干時間后,又有誰還會記得在修文這塊土地上的這群人、這段歷史?大地所育,終歸大地,大地無言,但卻是哺育者和見證者。作者這樣的記錄者所做的工作正是為了使這些“忘卻”不斷被紀念,意在表明這些人、這些事在歷史中存在過,并還將不斷影響、激勵著后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