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繁榮與發展,作為文化載體的電影也在不斷地蓬勃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快速成長的黃金時期,中國電影不僅要在立足本土藝術特色的基礎上發展具有民族多樣化的藝術,更要以開放的姿態勇敢的面對全球化浪潮,努力與國際電影市場接軌。因此在電影藝術不斷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有國際影響的電影節與不斷升溫的觀影熱情和日益增長的票房數字相匹配。通過電影節這個媒介,為優秀的導演、演員及作品提供展示的平臺,為致力于中國電影制作的團隊提供洽談與合作的機會,從而促進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的交流與溝通,振興國產電影之路,以求探索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
“電影的確是人們,特別是一代年輕人生活中重要的心靈伴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知識、情感、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影響著社會,甚至影響著歷史?!雹僖虼耍娪白鳛橐环N文化載體,它負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形象、精神和意識形態。而電影節作為對一個時期電影的總結和評價,它的意義應該是如何將電影更好地呈現給廣大的受眾群體,在給觀眾帶來視覺和心理娛樂享受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以及情感態度,激活國民的現實生活熱情,塑造出民眾理想的人生。因此,我們需要舉辦具有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的電影節,從而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和中外電影的積極合作。
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權威的且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已有五個,他們分別是: 華語影片制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獎臺灣金馬獎;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代表觀眾意見和專家意見的金雞百花獎;中國唯一一個世界十三大電影節之一的上海國際電影以及在2010年誕生的又一個國際性的大型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其中金馬獎和金像獎作為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對華人電影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金雞百花獎既代表著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歷經13屆發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依托中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和電影全球化大趨勢,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動機制。而后起之秀北京國際電影節則更具成熟性、創新性和開放性。
電影節,齊聚電影人和影迷來共享全球電影盛宴。對于電影人是一次重要的儀式,紅毯上的星光璀璨、論壇上的群雄激辯,無不展示著電影人的努力與成績;而對于影迷,則是一場盛大的狂歡,影迷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參與到電影節中,作為電影節的半個主人,表現出對電影的尊重與狂熱。有數據統計顯示,在中國1979年的電影觀眾曾達到279億,每天74萬人次。而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擁有全球第二大的電影市場。在北京、上海這些國際化的大都市舉行如此盛大的電影節,無疑是中國電影邁向國際化的一個很好的縮影,也為本土電影走向全球化打下夯實的基礎。而且像北京、上海這樣兼容并蓄的大都市,它們既是引進大片的最好平臺,也是優質國產影片的最佳輸出口。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僅掌握更為先進的3D技術,而且還擁有更為廣泛的觀影人群。因此,作為占據全國票房份額最大的城市,作為集中全國大部分電影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的經濟、文化中心,理當搭建一個可供世界影壇交流合作的平臺,理當扮演一個匯聚中外電影人切磋學習的角色。而電影節的舉辦則有效地融匯了國內、國際電影資源,為電影產業的交流交易搭建了廣闊平臺??梢哉f如今的中國電影越來越具有打動世界的力量。最具影響力的奧斯卡國際電影節、嘎納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也都設立了“展映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之夜”等單元,這些無一例外地成為電影節最受關注的活動,成為外國友人了解中國電影和文化的窗口,也成為華語影片進行海外推廣的最佳平臺。
然而,中國電影在走過百年輝煌后,不得不需要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電影市場的全球化,即如何積極地參與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創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華語電影。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在所謂全球化旗幟下對世界電影市場大舉進攻,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霸主。因此處在發展時期的中國電影僅憑單一的張藝謀、馮小剛亦或是李安、伍仕賢都無法完成一個世紀以來對中國電影的期許,更遑論中國電影文化的整體建構。在舉步艱難的境遇下中國電影就更需要國際化的環境,才能具備與好萊塢電影抗衡的能力,才能始終與世界電影保持互動關系,從而成為世界電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電影面對的全球化首先是經濟上的全球化,其次才是由經濟上占主導地位而衍生出的文化霸權。中國電影需要世界經濟舞臺,利用跨國資本加大國產電影生產的投資規模,向境外市場獲取電影生產的經濟效益,促進國產電影的再生產。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電影市場正通過合拍片以及跨國資本運作等形式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化的電影產業合作中來。在電影藝術不斷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合作已然成為制片方風險共擔、利益共贏的最有效法寶。邀請國際著名導演、演員、技術人員加入中國電影的制作團隊,就是國際合作最為直接、見效最快的運作方式。在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式上,導演卡梅隆就曾盛贊中國電影之路發展迅猛,“在我看來,中國電影在制作、導演、演技、美術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只是在尖端科技上研究的比較少。”希望與中國電影人合作。因此,要讓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市場和國際電影節,采用國際化的合作方式可謂是一條捷徑。目前,中國電影的國際合作比較成功的案例有《英雄》、《功夫夢》、《玉戰士》、《面紗》、《金陵十三釵》、《春風沉醉的夜晚》、《復仇》等。其中《英雄》吸納了北美、亞洲等地區國家的合作,它為商業片的投資合作拓展了模式;而像《面紗》這樣的文藝片,其海外票房也高達1.8億元人民幣,在北美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票房收入和制作成本的高低只在其次,中國電影人更應該關注的是在不斷深化和加強的國際合作中,我們無論是在技術要求、經濟成本或是制作宣傳上能夠與全球電影機制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真正能夠為國產電影所用。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未來,在為合拍片取得的高額票房收入而感到欣喜的同時,更應當努力地借鑒和吸收國際電影人為我們帶來的先進技術、融資方式以及營銷理念,并努力將之轉化為適合我國國情且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這才是中國電影長遠發展之所需。
我們還需強調的是,無論何時,國產電影都不能為了屈就和迎合電影的全球化語境而喪失自己的的民族特色,中國電影只有真實的展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才不會拾人牙慧般驅趕浪潮而丟失了自己的獨特價值。近年來一些具有亞洲特色的電影像質樸卻生動的泰國電影、伊朗電影以及繁復卻成熟的韓國電影、日本電影頻頻出現在世界電影節的頒獎禮上被世界所矚目,究其根源也是由于民族特色的存在。中國電影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沒有理由不施展民族藝術的長處和特色,從而創造出情感世界更真摯、人性挖掘更透徹、藝術呈現更豐富的電影文化,完成多元形態電影文化的建構,成為世界多元電影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中國電影的民族特色也曾經在電影發展的不同時期頗為光彩照人,像三、四十年代真實感人的現實主義電影《夜半歌聲》、《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等;新時期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的佳片也曾贏得世界電影市場的青睞,像《橫空出世》、《臺灣往事》、《紅高粱》、《那人 那山 那狗》等;新生代導演也不乏特色之作,像《尋槍》、《三峽好人》、《回家過年》、《洗澡》等,這些影片都曾為中國電影民族特色的發揚光大做出過貢獻。
近幾年來,中國電影人也在為國產電影能走出國門而做出種種嘗試,除了尋求國際合作拍攝以外,風靡全球的數字技術也在不少影片中開始運用。像去年票房成績不俗的《龍門飛甲》,傳奇導演徐克就首次將3D技術運用到了武俠片中,如何使華麗的3D特效與傳統的武俠概念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無論是在技術還是觀念上,對于導演、音樂和美術制作團隊來說都可謂是一次全新的挑戰。而大多數看過《龍門飛甲》的影迷們都贊譽電影中極具視覺沖擊力的3D特效,無疑是對這項技術革新的肯定。的確,在《阿凡達》掀起3D電影革命近兩年后,中國電影人也終于拍出了一部3D效果絲毫不遜于歐美3D大片的作品,這一壯舉無疑讓華語電影人揚眉吐氣了一次,也加快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步伐。其實,3D出現后,其技術也會不斷革新、發展,我們需要努力的是如何使這項技術更趨成熟,讓電影更接近現實。
另外,國產影片在拍攝、宣傳發行等方面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渠道的投資。在過去的一年中,銀行、地產、報業集團、地方電視臺以及媒體公司等電影投資機構以各種形式積極投入中國電影市場,有效推動了中國電影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今天的電影處在經濟飛速發展、文化異常繁榮的時代,它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提供了無限機遇與可能,我們理應把握機會,既要樹立全球化意識,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使中國電影在沖突與和諧中實現自身的藝術價值。
【1】尹鴻.當代電影藝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