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背后的鄉村情懷
視覺盛宴是當代人娛樂休閑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之一,大山大水,感人的故事情節,細膩的畫面,組成了影視作品的關鍵因素。近期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徹底地把中國人的童年記憶以及鄉村情懷完全攪動起來。
鄉村情懷 地域風格 風味
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大川數不勝數,這對于食物有著特殊的形成和保存,并發展成了地域風格和獨特的口味。在刺激味蕾的同時,許多觀眾感動萬分,思念親人和對家鄉的情懷久久不能平息。一部關于食物的紀錄片何以有如此魔力?這大概跟中國30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密切相關,跟中國社會傳統道德和人文氣息分不開。
《舌尖上的中國》是國內第一部高清拍攝的紀錄片。導演費盡心思,走南闖北,挑選了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向觀眾展示了一幅富饒樸實的中國飲食畫卷。中國人在飲食的概念上有兩個特性,一是對熟悉食物的定格,這個就是家鄉菜;二是嘗鮮。
食物,維持著生命動力的能量。食物,也意味生存和生活狀態的某種感慨,意味著人生的歷程,意味著家和愛。都市中充斥著豐富的各種食物,琳瑯滿目,然而,食物的選擇,對大多數人來說,都跟自己習慣的口味有著重大的關系。味覺是在我們身體里保存時間最長最能觸動心靈的一種記憶,這種特殊的記憶隨時可以調動我們的情緒包括笑聲和淚水。中國的各大菜系中,北方菜燉、煮、大醬,川菜麻辣、多油、爆炒,江浙一帶甜膩精致,粵菜以焗、蒸、味鮮為主。城市中遷徒的人,每每到了吃飯的時間,無意識的家鄉味道就會侵襲著口腔,身不由己地向著熟悉的味道奔去。
食物本身不帶任何情感,它只有味道。而細細去體會食物的時候就產生了情感,這種通過味道傳遞的情感,你感觸到的不僅僅是廚師的手藝、大自然的饋贈,還有關于你的那些絲絲情懷。你記憶中的味道也許只是奶奶的年糕,媽媽腌制的泡菜,街角大叔的毛豆腐,還有那一聲“黃饃饃”。中國人對食物味道的追求,也是人生境況際遇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食材不一定是珍貴的,但是食物的味道卻是能夠貫穿你的心扉。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中國人一向勤勞樸素,不忘本。不同地域的中國人,運用各自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能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敬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許許多多的人背井離鄉,帶著鄉村的味道奔向城市,他們辛勤勞作,在城市的水泥鋼筋中默默無聞的耕耘著,不時涌上心頭的鄉愁,伴隨著逐漸走遠的歲月腳步聲,越顯得沉重。即使大部分人在城市中立足,養育過他們夢想的那塊土地,是心靈中永遠的烙印。城市中大街小巷的家鄉菜館,廚師們用盡心思把家鄉最原始的味道搬上桌面,都滿足不了城市新移民的嘴里最簡單的要求。那山,那水,是任何新環境都代替不了的,是永恒的精神寄托。
鄉村,我們已經陌生的道路和熟悉的土地氣息,不規則的樹木和靜靜流淌的小河,善良天真的父老鄉親,還有伴著裊裊炊煙撲鼻而來的飯香,是兒時的記憶,是生命中最美麗的一幅油畫。那里有皎潔的月光,茂密的森林,碧綠的湖水,有野花點綴的草地,有蟲鳴鳥叫,清脆的吆喝聲,那是任何華麗的文字和優美的贊歌都表達不了的情懷。鄉村的土地,是我們食物的源泉,鄉村的水,是孕育我們的甘露。我們用舌尖去感受味道,用時間去積累情感。
如今我們生活的年代,快餐式的生活節奏,高強度的壓力和脆弱的食物鏈,強烈的回歸愿望像一把熊熊的烈火在每個人心中燃燒著。近年來在城市的郊區出現了一個新的飲食名詞:農家樂,這種派生的飲食概念,是中國人向往健康純粹食物的最好例證。然而,家鄉的味道在心中始終呼喚著,這種現實的矛盾也許是中國城市人的不治之癥,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就不難理解每年春運中壯觀的人潮和澎湃的心情。這大概,也是鄉村的土地才能釀造的奇跡。落葉歸根,在中國人的思想里是一顆生生不息的種子。它傳播的不僅僅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味道,這種味道是對鄉土的眷戀,對生命的禮贊。
第四集的最后旁白這樣表述: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流年歲月,承載著我們深沉感情的唯有食物,但凡能感動人心靈的東西,都跟味道有密切的關系,酸甜苦辣。但凡我們情感波動的時候,都跟我們的記憶息息相關,喜怒哀樂。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35
蔡卓楷(1980-),男,漢族,廣東潮州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任動畫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動畫基礎教學及動畫衍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