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土家族原生態民歌
土家族原生態民歌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于民間,以反映人情、鄉情、愛情、民俗情和民族情等為主的用客家話演唱的抒情歌曲,并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放牧人以及廣大的勞動者中間,記載著歷史文化的發展,是各個歷史時期土家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
土家族 民歌 起源 風格 傳承
恩施,一個世外桃源,延綿不斷秀麗而雄偉的大山,飛流而下的瀑布,清澈奔流的江水,森林、田野、天空、飛鳥、吊腳樓和那放學回家路上的孩子們,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恩施,一個古老民族的所在地,那里是空氣新鮮,氣候冬暖夏涼,是人類最適合居住的地方。那里的土家族人,居住在別具一格的土家民宅里,傳統、古樸的土家民風習俗,使你耳目一新,優雅古樸的土家歌舞使你心曠神怡,尤其是土家的原聲態民歌,更是把你帶到一個古老的歲月,享受著一個原汁原味的天籟音樂大餐,美不勝收,其樂無窮。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最接近生活、在民間廣泛流傳、保持原始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地方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土家族原生態民歌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于民間,以反映人情、鄉情、愛情、民俗情和民族情等為主的用客家話演唱的抒情歌曲,并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放牧人以及廣大的勞動者中間,記載著歷史文化的發展,是各個歷史時期土家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歌詞內容貼近生活,歌詞形式多以詩歌、順口溜手法表現,曲調幽默、動聽,講究韻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這些歌曲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歷代祖先遺留下來的杰作,是土家語言、文化的精華,是現代民歌發展的基石。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恩施、五峰、長陽一帶及四川省石柱、黔江,湖南永順、龍山等部分地區。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凡土家族民眾,皆可即興而舞,采葉而歌,歌以山歌為主,奔放流暢。舞以擺手為驕,矯健優美。歌的內容多為開天辟地以來的古老歌謠,有的為觸景生情信手拈來的即興之作,演唱形式多為獨歌、對歌、群歌,演唱種類大致分為遠古歌、擺手歌、盤歌、山歌、勞動歌、愛情歌、哭嫁歌、敘事歌、上梁歌、號子歌、扯謊歌、孝歌、善歌等等。
土家族人,群居山寨,性格豪放、真誠、開朗。他們的民族文化歷史悠長,表現形式多樣,風格獨特。每逢節日、喜事、喪事都會載歌載舞,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歌唱通常伴以鑼鼓、嗩吶、炮銃和舞蹈來完成。最常見的表達、演唱風格如:
土家哭嫁歌:哭嫁作為鄂西土家族的一種婚嫁習俗,廣泛流行。迎婚之期,本是青年男女朝思暮盼的吉日良辰,婚嫁必張燈結彩,親朋滿座,大碗酒,大塊肉的招待客人,客人酒宴后,載歌載舞,以示慶賀??墒牵良易骞媚镌诔黾耷?,卻要傷心地哭嫁,唱《哭嫁歌》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和惆悵。
哭嫁歌有傳統唱詞,也有即興創作,它主要表達這樣幾種情感:一是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如:紅花開時離枝去,爹娘養我好操心, 一尺五寸養育起,背過許多山和坳,今日一旦離別去,怎叫女兒不傷心。二是表達對親人的離別之情;如:花兒紅,葉兒青,哥嫂為妹最操心,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雙親你孝敬,瓣掉筍子連著皮,娘家永是我的根。三是對封建婚姻的反抗和對自由婚姻的追求;如:十指尖尖連心肝,爹娘把女往外掀,今日跳進爛泥塘,都怪媒人害人精。
跳喪舞:土家族跳喪舞又叫打繞棺、喪鼓舞、坐夜,是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逝世,停靈樞于堂前七日,親屬鄰里前往吊唁。入夜,歌舞者身披法衣彩服,打鼓踏歌,燃香鳴炮,念誦經文,唱善書,通宵達旦,以增熱烈氣氛,送亡人上路,為亡人解寂,慰親屬節哀。跳喪舞的特點基本與土家族擺手舞相似,手腳同邊,舞態豪放,伴隨著節奏強烈的打擊器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適合男女老幼齊跳,舞蹈、歌詞嚴肅、健康,一般以歌頌死者生平事跡、辛勤撫育兒女為內容。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于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人對死者的一種尊重。
薅草鑼鼓:土家人種植農作物有山田、水田之分,山田種玉米、高粱、黃豆、土豆等旱田作物,水田主要種植水稻。水稻生長前期需除草,土家稱為薅秧,旱田農作物生長前期需除草,土家稱為薅草。此兩項農事,均值盛夏時節,枯燥的勞作,難免疲勞困倦,為振作精神,調節情緒,即以專人,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羅鼓。薅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編、自唱。其內容有唱本,也有現場自編歌詞,唱詞多為祝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自編歌詞,主要是說唱人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調節氣氛,起鼓勁加油的作用。薅秧歌歌詞多為四言八句,曲調由四個樂句構成,八句構成一個段落。多數情況下是一人領唱,眾人幫合,現場熱烈,勞動干勁十足,有說有笑,不知疲勞,勞動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唱的過程中,歌詞要講究壓韻,如:“六月天氣似火燒,郎來奴家把秧薅,妹兒見哥心發癢,想把荷包送情郎。石榴花開香又香,郎送妹兒新衣裳,郎才女貌天仙配,臘月正好娶嬌娘”。歌者用歌聲贊頌美好愛情,鼓勵有情人大膽的去追求美好的愛情婚姻。又如:“張家大嫂了不得,做事過細又利索,一人做事頂兩個,好比溜公子往前梭(溜公子:土家人對蛇的稱呼)。李家大哥聽我說,做事磨蹭多只腳,跟著女人屁股跑,不如回家抱老婆”。歌者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表揚和批評了人們在勞動中賣力和偷懶的現象,從而使大家在笑聲中增添勞動干勁。
除以上所述,土家族還有許多民族歌舞表現形式,如:板凳龍、燈戲、女兒會、南劇、陪十姊妹、陪十弟兄等等民族歌、舞,都有著很濃厚的鄉村氣息和土家民族藝術風格,其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表現形式和風格,值得我們去發掘、研究和欣賞。
原生態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以本民族的方言演唱,自由、奔放。音律從低到高,變調難度大,音頻極高,穿透力特強。歌詞內容與大自然結合、與生活貼近,歌聲古樸、自然,是土家民族長期生活中的文化積累,是經過長時間淘洗過的藝術珍寶。
土家族不僅民間歌曲有原生態唱法,各類民間戲曲、說唱也有原生態唱法。從演唱語言、風格來看,民間戲曲、說唱與民歌一樣,也都采用民族的地方方言演唱。
為了發揚優秀的民間音樂傳統,應該提倡保護和傳承原汁原味的各種原生態唱法。原生態唱法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來源于生活,所表現的內容和演唱形式,更加接近生活,值得我們很好地保留。
土家族人所演唱的民歌,都是來源于他們真實的生活,民歌內容涉及宗教信仰、狩獵、農耕、婚嫁、娛樂等多方面。土家族民歌通過具體的音樂、傳唱而傳承下來,不是靠文字記載,因此,導致了一些土家民歌唱本的遺失,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當今社會,先進的網絡、媒體充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用普及的教育功能,使之得以傳承不再是件難事。
為了更好的傳承土家族文化,筆者認為:
1、根據國家對小學初中義務教育政策,適度調整課程設置,在土家族比較集中的地區開設小學、初中土家族文化課程,把土家族文化和小學、初中文化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國家政策和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引下,開展整合土家族民歌資源在小學、初中土家文化課程中的研究。
2、傳承和光大土家文化,加深土家族學生對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了解,課程內容要具有實踐性和開放性。如把教學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到民間采集詩歌、唱本、歌詞,深入農村參加土家族節日和觀看一些土家族民風民俗,看土家族歌舞,聽民歌手演唱,以提高學生對土家族文化課的學習興趣。
3、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家族人民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有所保障,社會秩序安定,民歌在這時期追求的是精神娛樂、審美享受。不同形式的土家民歌演唱,民間藝術團體的文藝表演,使土家文化得以發展光大,在各個地方得到了有效的推廣。在這種天時地利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應把握時機,組織各鄉村、社區,積極開展群眾性的健康的文藝活動,在資金上予以支持,使土家文化傳承工作扎根于社會民眾之中。
土家族原生態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家族民歌取材于人民大眾各個階層和不同歷史時期的土家歷史文化,從不同的角度生動地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歷史。土家族民歌是傳承土家人的民俗民風、宗教信仰、語言、歷史、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世代相傳,從沒間斷過。土家族原生態民歌繼承了土家人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內容的民歌組合在我們面前呈現的是一幅幅生動、艷麗的土家族歷史畫卷,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世代傳承。
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38
王靜 (1980年— ),女,土家族, 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聲樂教學、土家族音樂及傳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