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向互動: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生產方式轉型中社會文化變遷的影響

2012-11-22 04:27:30何穎
電影評介 2012年15期
關鍵詞:經濟文化發展

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作為一種現代化進程,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產方式本身,還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概念,涉及到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全面發展。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直接影響著西南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必然要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對社會整體和個體提出相應的要求。國家“十一五”規劃中要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就體現對文化經濟的和諧發展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的長遠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即是要達到經濟繁榮、政治民主、文化進步、社會安定、人與自然生息相融的良性互動的局面,文化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過民族意識的調控和引導而得以實現。民族意識是人們在族際交往中形成的關于自己歸屬于某個民族的觀念,它能喚起民族成員對民族利益的關注,并在處理與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的各種關系中體現出來。我國作為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建立和諧健康的民族關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發揮民族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對民族意識進行調控,促進民族關系和諧健康地發展,使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一)西南民族地區社會文化變遷在經濟生產方式轉型中具有的推進作用

相對來說,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豐富鮮明是西南地區的一個顯著特點。西南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是十分突出的。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眾多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各族文化既有差異又有統一,形成了多樣性的地域特點;由于地處內陸邊疆或是偏僻山野,加之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西南民族地區相對發達的漢族地區來說是較為落后封閉的,民族文化保留著某些原始生態性,特色獨具,多姿多彩。可以說,擁有悠久歷史、多元文化、美麗山水和奇特民風民情,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一種寶貴文化資源,應當加以保護、傳承和開發。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僅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凝聚力,而且能夠為民族地區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民族文化中團結愛國的意識,能夠振奮民族精神,增強社會凝聚力,為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來提供保障。只有建立一個以信息化為核心的物質文明,以思想道德為核心的精神文明,以民主法制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社會環境,現代化才能得以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振奮民族精神,是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重要元素。民族問題是國際政治的一大熱點。胡錦濤2006年5月27日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民族問題始終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民族工作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1]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環境保證,必須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振奮民族精神,為我國的發展經濟、建設和諧社會服務。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支撐,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是推進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的重要文化保障。民族精神往往就孕育在民族文化當中,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就集中體現在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上。民族文化當中有許多對民族團結、同舟共濟的要求和規范,并在千百年代代傳承中根扎在人民心中。中華民族文化蘊涵的共同之處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各個少數民族則又有各自的追求和特點。由于西南民族地區大都地處偏遠,經濟社會落后,很多民族還保留著原始的宗教信仰,或者守護著古樸的民俗文化,并以之作為行為準則。有的全民族信仰一種宗教,學習和遵守共同的教義,認同共同的價值觀。由宗教文化所產生的認同心理是很強烈的,產生的民族凝聚力是巨大的。西南民族地區的回族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在歷史上就對回族民族文化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回族教坊組織把分散的穆斯林集結在清真寺周圍居住,規范他們的宗教生活,伊斯蘭教“穆斯林皆兄弟”的信條促進了回族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除宗教文化產生的巨大威力外,世俗文化的力量也不容小視。民族的節慶文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不同內容的節慶用不同的方式將人們召集在一起,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種思想感情或美好愿望,在情感上將人們團結起來,增強民族凝聚力。瑤族的盤王節以祭祀先祖盤王為核心,集中整個族群,通過懷念祖先來強化族群意識。

文化對一個民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可以凝聚人心,傳遞社會共識,匯聚民族信念。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就是推進整個民族的精神文化發展,對整體和個人都是一種積極的思想教育。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把歷史傳統和新時期形成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與時俱進,形成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氛圍。因此,大力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倡導各民族各階層團結和睦、平等互助、共同發展,從而能夠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形成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

2、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道德觀念,有利于培養人們的道德意識,為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提供一種良好的精神支撐力。改革開發以來,隨著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某些不良影響,某些領域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蔓延,經濟活動中摻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稅漏稅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腐蝕人們的靈魂,污染社會空氣,阻礙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已經成為當前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挖掘優秀的道德因素,加以現代的整合,對于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具有獨特的價值和作用。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也蘊含在傳統文化當中。堅持繼承傳統美德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也成為促進經濟生產方式轉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緊迫需要。

西南民族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十分注重集體主義的原則和誠實守信的行為方式,對傳統道德的教育和傳承十分重視,常常借助幾千年傳襲的民間習俗、故事傳說、歌謠等形式,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給族民注入尊老愛幼、互謙互讓、家庭和睦等美德思想,引導人們要勤勞、勇敢、誠實、善良,不撒謊、不作惡。壯族地區廣泛流傳的《一幅壯錦》的傳說就是歌頌勞動創造幸福生活,面對艱難困苦不退縮的民族精神,傈僳族故事《找金子》、彝族古歌《猴子變成人》等亦是如此。彝族故事《智慧果》則頌揚智慧、鄙視愚昧。少數民族的思想道德意識,與我們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中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反對愚昧的社會主義的新風尚是可以承接和發展的。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熱情、好客、豪爽民族性格特質以及誠實、守信的風俗,也是社會主義新時期道德建設的良好基礎。這些特質同樣是當今吸引經濟文化交流的潛在資本。西南民族地區在與外來經濟文化的交流中,也能不斷促進經濟建設、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因此,我們應該繼續大力推動民族文化中的道德建設,加快對西南民族地區的社會道德建設,從而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3、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創新精神,有助于在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強化創造精神。民族文化往往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熔鑄了歷史,創造著未來,顯示著創造精神。一種文化沒有了創新與發展,其結果是必然消亡的。在經濟生產方式轉型的過程中,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一個民族文化創新能力的高低同樣關聯著一個民族前途的問題。要保持文化的先進性,就惟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這是促進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西南民族地區民族文化保持著千百年來形成的原始的天人合一、以倫理常情為中心的文化結構,向來被看作是是處在封閉自然狀態、落后生產方式下保守僵滯的文化結構。但這種精神傳統的穩定性、封閉性是相對而言的,其中的具體內容則無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著,在與時俱進的最新實踐中不斷豐富著。

最根本的特點就是發展進程中多維文化的交匯歷史。西南民族地區是地中海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國中原文化等世界四大文化銜接的中間地帶,在多種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樣性格局與開放性體系,散發著獨特魅力。與外界的相對隔絕使他們保留了純凈的人文價值,與外界的交往又促使文化的更新,這是少數民族文化獨特的創新性表現。他們崇尚自然、注重人倫的理念,在今天重新建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為現代文化和思維提供了有利的參考價值。西南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也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發展創新,不斷地適應新的時代環境。他們的很多人生禮俗,保持了純厚的人文價值,又隨社會進步而不斷變遷,那些繁文縟節和勞民傷財的行為在現代文明程度的提升中不斷地被變更、淘汰,并不斷融入時代意義。比如,傳統地人生禮儀中的成年禮已經發展為現代的成人宣誓儀式,成為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和主人翁意識的培養的有效形式。

民族文化的創新精神發展了民族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發展了整個民族,使一個民族能在時代的大潮中立穩腳跟,使一個民族的素質得以全面提高,從而有助于經濟生產方式轉型的良性推進。我們要著眼世界文化發展前沿,結合我國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立足于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從豐富多姿的西南民族地區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健康有益的外來文化中,汲取營養和力量,培養創新意識,強化創造精神,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不斷開拓促進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使民族文化歷久彌新、充滿生機。從文化觀念的創新到行為的創新,使人的全面發展得到充實,社會的進步也由此成為了可能,經濟生產方式轉型也更為穩健。

4、豐富絢麗的民族文化在繼承基礎上的適度開發,有利于推進現代文化經濟建設,為經濟生產方式轉型增加一種新的經濟方式。民族文化是西南民族地區的特色資源。我國大多數的少數民族生活在西南民族地區,他們豐富多彩的語言、藝術、服裝、飲食等的民族文化要素,配合西南地區奇特多樣的地形、地貌、物產,使西南民族地區散發著迷人的文化魅力。民族文化在保護、傳承和創新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開發利用,走產業化的道路。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發揮社會效應,是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贏”產業。文化產業化是文化產業的行業或部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最佳化、最大化,用現代生產經營和管理方式運作而進行的綜合性活動。通過市場機制對文化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擴大市場占有率,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民族文化產業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熱點。首先表現在民族文化旅游業的興盛。世人眼中神奇的西藏布達拉宮、神秘的喇嘛教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廣西侗族的吊腳樓、風雨橋讓眾多游客走進了大山,民族風情游在旅游產業中占有了相當大的比重;其次是民族文化演出業的起步和快速發展。西南民族地區盛產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如納西族東巴藝術、壯族山歌、苗族蘆笙舞等民族藝術,近年來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走上了藝術舞臺,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也創造了頗為豐厚的經濟效益。第三是民族文化特色產品得到了長足發展,以民族特色文化為主題的民族藝術品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這些文化商品依托民族文化嘗到了商品經濟發展的甜頭。黔東南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是一個苗族村寨,石橋村古法作坊造紙藝術,起源于唐朝中期,保留著原始的家庭作坊生產方式,傳統工藝世代相傳,是目前保存完好的造紙“活化石”,以造紙為生的農戶高達40余戶,是名副其實的造紙村,近年來每年銷售收入約50萬元,生產的金絲、麻絲、壓平、云龍、花草、凹凸、皺褶、超薄等八大系列近200款古法彩色手工紙遠銷美國、英國、法國、日本、西歐、東南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被制作成賀卡、手提包、店面裝飾紙等產品,很受歡迎。由于石橋村古法手工造紙工藝古老,工序繁多且彩色紙與眾不同,觀賞性強,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旅游開發的重要項目來規劃,也具有發展前景。按旅游接待和銷售計,彩色紙每天可收入150元,一年可收入45000元,加上一年15萬元的訂單銷售,光彩色紙一項可收入20萬元。白皮紙生產每年可增加收入367.9萬元,若開展對彩色紙工藝品的研究開發,提高它的附加值,可增加收入近百萬元,兩項之和可達500萬元左右;年旅游接待量為1萬人,平均每人按100元計,可達100萬元。可見,民族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建設中,不僅“搭臺”而且“唱戲”,為經濟服務的同時樹立了文化品牌,獲得了經濟效益。

5、民族傳統文化蘊涵的生態意識,有助于在經濟生產方式的轉型貫徹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是以人為中心的“自然—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綜合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生態、可持續經濟和可持續社會三者的和諧統一。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是我國發展的根本戰略選擇,也是發展中國家急待解決的發展問題。實現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作保證,也需要較高的人口素質作支撐。對于我國西南民族地區來說,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族文化生態環境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必須實施可持續性發展,對自然生態和文化進行科學保護和開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南民族地區許多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對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保護態度十分明顯,包含著樸素的自然生存環境可持續性發展觀念。在采集業中,許多民族通過把握季節、輪換地點的輪耕方式來保證自然資源的再生產,如傣族柴林的輪換砍伐,能保持林木的持續生長,柴火資源不會枯竭;在漁業生產中,一些民族禁止使用小網眼的魚網進行捕撈作業。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細節恰恰是民族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反過來又為人民的生存發展提供了自然食糧。

民族文化生態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不是一種簡單的封閉式的行為,應逐步調整民族文化對現代文明的適應能力,運用現代的運營和管理觀念來運作,讓民族文化的生態在保護的同時得到很好的建設和發展,既不失掉原有的文化要素,又能夠適應時代的進步。云南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開發給民族文化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典范。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傳統文化,與原始宗教東巴教相依托,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至今仍保留的東巴象形文字1400 多個單字,被譽為活著的象形文字。在文化經濟開發過程中,納西人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建立了東巴文化研究所,翻譯東巴經,對東巴古文化進行詮釋和整理,制作特色工藝品推向市場,開發東巴文化旅游,成為世界文化旅游的一條熱線。實踐證明,民族文化的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發展既能為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氛圍,也為民族經濟發展提供獨特的文化資源。

(二)西南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在經濟生產方式轉型中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歷史上幾千年小農經濟、自給自足、交往有限等生存方式的制約,加上建國后長期受傳統計劃經濟束縛、行政嚴格控制、生活方式簡單的影響,形成了占主導傾向的傳統的保守的社會文化,表現為坐井觀天、惟我獨尊、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等觀念行為,構成經濟發展狀況滯緩的主要原因。西南民族地區更是長期處于欠發展狀態,除了土地分散,人口眾多,民族成分復雜,經濟基礎薄弱等原因外,傳統文化的不利因素的阻礙作用也很突出。主要為人口出生率高,教育科技落后,技術落后人才缺乏。據國家有關部門調查統計,2000年西南民族地區的文盲、半文盲率為27.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四個百分點。[2]這些不利因素對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生產方式轉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抵消、抵觸和阻礙的影響,由經濟教育落后狀況所帶來的落后文化觀念的不良影響,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1、惰性文化觀念,不思進取,缺乏經濟發展的動力。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中,存在一種安貧守舊、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心態。某些少數民族群眾長期生產生活于偏僻落后的地方,習慣于傳統落后的生產生活狀況,產生了聽天由命、消極無為的人生觀,安于現狀、好逸惡勞的幸福觀,不求更好、只求溫飽的消費觀,老守田園、安土重遷的鄉土觀,小農本位、重農輕商的經濟觀,“等、靠、要”的度日觀,畏難怕險、墨守成規的工作觀,喝酒賭博、事鬼迷性的娛樂觀等等。這種惰性文化使人耽于封閉保守,不思吸收新知識、接受新思想,壓抑了創新能力。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自足求同成為主要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人的主體性喪失,失去自律,更無自覺性。這種渾渾噩噩的惰性文化,對自身缺乏認識,不能激發自身所蘊藏的創造力,缺少進行經濟生產方式轉型的內在動力。

2、文化的非理性意識,缺乏市場經營思想,不利于現代經濟發展。民族傳統文化中,有一種不重生產、藐視商業開發、只重原始消費的自足行為。西南民族地區在歷史上由于商品經濟關系欠發達,缺乏“經濟人”的理性觀念和行為方式。對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所做的社會調查表明,有的民族地區相當多的家庭用于宗教活動的開支遠遠大于子女教育的開支,有的地區政府發了補助款、救濟款以及其它名目的款項,受援者不是把錢用在生產經營活動上,而是拿去打酒喝,喝完吃光后再等政府補助等等,廣西南丹白褲瑤地區的某些瑤族群眾、都安七百弄的部分壯族瑤族群眾在八十年代前這種現象比較多。據調查,廣西百色田林縣浪平鄉的清明節祭祖活動“謝墳”長達3天—10天,其間請來當地一二十名“魔公”做道場、還愿等,耗時的同時還要耗費巨資。做一場道場,最長可以連續做10天,至少耗資1.2萬元。這類觀念和行為,如果不加以改造轉變,現代經濟活動就沒有滋生、成長的土壤,人的主體性難以進行自我生產、自我更新,不利于經濟生產方式轉型的推行。

3、文化的孤島現象,與外界缺乏交流,不愿發展創新。生存環境的閉塞,容易產生與外隔離,自我封閉,狹隘自大的意識。由于西南民族地區地形偏遠復雜、流動性差,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缺乏交流與通融,歷史上就形成一個個相對獨立、自成一體的“文化孤島”。由于存在與外界的交通、技術和文化的屏障,文化生產的自成體系、自我發育,就形成了與外界社會幾乎隔離的自我運行機制。這些歷史傳統現象至今還在一些地區延續下來,仍然形成封閉性和保守性的認識,他們安于貧困,視野狹窄、見識短線、思路不暢、因循舊例,不能產生創造性思維。表面上看,這種文化的排它與保守是對本民族的純潔度的維護與捍衛,實際上卻是源于對自身存在的獨特性與局限性的無知,最終將導致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萎縮與枯竭,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經濟生產方式實現良好的轉型。

在落后文化觀念和保守行為的影響下,在西南民族地區在現代經濟生產方式轉型的過程中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后果。

1、民族傳統文化出現斷裂現象。落后封閉狀態下的文化是脆弱的。由于市場文化、外國文化、異族文化的侵入,民族民間文化的正常延續和發展受到了強大的沖擊,容易出現文化斷裂,遭致消亡和毀滅的命運。主要表現為:(1)學校教育和民族文化斷裂。學校的教育一律漢族化、優勢化,沒有民族文化的舞臺,導致在校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在教育上失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2)語言與文學斷裂。由于大多的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而學習使用的都是漢字,造成民族語言的衰退消失,帶來很多先民的生產經驗的失傳;(3)高層文化與低層文化的斷裂。外來文化成為高層文化,雖然是新的思想觀念,但缺乏傳統文化素養,遠離民族風格特點,因此在人民群眾中起不到傳播的作用。(4)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斷裂。這種現象將造成經濟生產方式轉型的不能可持續發展。

2、民族文化的消散與外來文化的被動拿來。出于對落后貧窮的恥辱感而遺棄自己民族的傳統,甚至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而對外來文化缺乏一種批判的理性態度,全盤吸收,盲目仿造外來的頹廢文化,盛行商品消費的“享樂主義”、“道德娛樂化”,甚至出現道德淪喪的現象,現在某些經濟尚不發展的民族地區娛樂歌廳、酒店遍布,“小姐”四處行走,“笑貧不笑娼”;有人為了獲得一己私利,不惜造假制假,多次出現假酒害死人的事件;為眼前暫時的經濟效益,引進被淘汰技術設備,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這些不良現象,使經濟生產方式轉型失去良好的文化環境的支持。

3、民族傳統文化缺乏保護,造成文物外流現象。對本土文化自輕自賤,沒有認識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更沒有采取措施保護和搶救瀕臨失傳的民族文化,致使民族文化大量外流,變成別人的文化珍品。據民族服飾專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戴平介紹,貴州黔東南苗族服飾原來有130多種款式,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珍品。但是,我們沒有很好認識這塊“富礦”的價值,沒有采取措施保護和開發,卻被外國人采取“低價收購、高價賣出”的手法,進行無序開發,造成了黔東南苗族服飾的嚴重流失。法國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館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飾。其中,黔東南的傳統苗族服飾108套,極具文物價值的月亮山地區祭祀服“百鳥衣”就有15套,超過了貴州省自己的收藏。據介紹,貴州月亮山地區的祭祀服“百鳥衣”是一種極具文物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民族服飾,至今月亮山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一套“百鳥衣”已有300多年歷史,如不采取措施,這套祭祀服有可能會被流到國外,將給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造成一項無可挽回的損失。[3]

4、民族文化素質低、人才缺乏,發展能力弱化。中國政府一直對少數民族采取一系列經濟優惠照顧政策,在財力、人力、物力上對少數民族進行了必要的扶持,號召發達地區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等不發達地區,結成了對口支援關系,努力縮小民族間及地區間經濟文化發展差距。但是,由于西南民族地區教育狀況還很落后,少數民族人口的整體文化整體素質較低,相對于人口基數的人力資本存量不足,而且流失嚴重,更缺少創新型人才,少數民族干部的宏觀管理調控能力弱化,所以,很多民族政策沒有得到充分執行,形同虛設,更談不上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國家提供的少數民族地區扶貧資金、發展資金、補助費、財政定額補貼等多項專用資金,也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開發程度低,甚至被瓜分、挪用、侵占;少數民族適齡兒童輟學率高,除了貧困原因,也與不重視教育的風氣有關。這些現象,不利于民族地區發展能力的建設,影響了民族地區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面對西南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發展,在由以農業為主轉到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經濟生產方式的過程中,我們應發揮民族文化在凝聚民族成員的精神紐帶作用,引導廣大少數民族群眾,一方面要利用傳統文化,實現文化變遷以適應現代化發展,推動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注意杜絕民族意識的狹隘性、保守性、利己性所帶來的阻滯或破壞民族正常交往與發展的消極影響。

[1]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 話[N], 新 華 網,2005年05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5-05/27/content_3012553.htm。

[2]姜瑛、李榮,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學術探索,2000年5期

[3]周芙蓉,文化遺產流失讓人泣血 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國外[N],新華網,2005年 12月 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12/29/content_3975814.htm。

猜你喜歡
經濟文化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誰遠誰近?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喷水视频| 色香蕉网站|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jizz国产视频| 国产另类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999|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av在线5g无码天天|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日韩色图区|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色婷婷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午夜啪啪网| 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a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色综合五月婷婷|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欧美有码在线| 青青草久久伊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国产欧美性爱网| 亚洲天堂网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婷婷亚洲天堂| 一级黄色欧美|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1级黄色毛片|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91美女视频在线|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a级在线|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激情综合五月网|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婷婷丁香色|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草中文网|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99热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不卡无码网|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国产精品视频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