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影視藝術與大眾傳媒發展,方言不斷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尤其是近幾年,方言類電視節目、影視作品都呈現出上升趨勢。語言是構成影視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影視作品也正是因為語言的存在,才顯得更具有欣賞性和娛樂性。電影從無聲走向有聲,人們對它的欣賞也更加的多元化,方言電影的發展便是其中的重大突破。作為新銳導演的寧浩更是將方言藝術在電影中運用得到極致。
電影通過人物生活來敘事,而大量的人物對話不可避免。人物對話可以促使劇情的發展,也可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電影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必然不可缺少語言的使用,而方言的使用,更能凸顯人物的獨特亮點。因為方言是每個人自己與生俱來所掌握的、習慣的、帶有自己生活地域文化特點的自然語言,因此電影中使用方言,對電影人物的塑造更具真實性。
從2006年的“偷翡翠”到2012年的“劫黃金”,寧浩的作品始終把關注重點放在小人物的生存變化上。在影片中特定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之下,人物應該運用怎樣的語言才能真實展現出真實的性格和內心變化?其中方言最核心的本質就是塑造出豐富的個性化人物。在《黃金大劫案》中,主角小東北是個街頭混混,其中以他為代表的核心人物都以東北方言表現。東北方言隸屬于北方方言,是我國7種地域方言之一。東北方言簡潔、開放、生動、響亮、幽默、豪放和富于想象力。更由于小品、相聲、二人轉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對小人物性格的展現,東北方言約定俗成成為了笑點。片中“哥你啥意思啊?哥你這樣不好......哥你這么的我心里沒底啊!” “我是街溜子黨,你們是救國黨,不是一黨,不上一船”等精彩對白,都是通過東北方言的展現出小東北的性格特征。
《剃頭匠》編導哈斯朝說:“方言本來就是從那塊土地上跟人一起長出來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要想真實表現那塊土地上的人,就一定不能撇開方言。”[1]《瘋狂的石頭》以重慶方言為主,道哥說了一口河北話,黃渤飾演的黑皮正宗的青島話,還有上海話和粵語,五湖四海聚在同一部片子里,簡直讓人樂不可支,這部作品也成為了寧浩成名的代表作。
而后《瘋狂的賽車》的故事發生在廈門,影片是方言也是大雜燴。男主人公、曾經的賽車手耿健將操一口濃重的青島土話,他的教練則是武漢方言,兩名窩囊的殺手不但說地道的陜西話,還是換妻陋習的當事人,販毒的雙方,分別是泰國人和臺灣人,自然免不了迸出幾句泰語和閩南話,雇兇殺妻的李法拉,說的應該是廈門普通話,他的肥婆太太則是東北人。在一部電影里雜糅了多種的方言,甚至還有外國話,應該是獨具匠心了。
在寧浩幾部作品中對四川、東北等方言的運用其實也是對當地人物性格特征的詮釋。四川人的樂觀與樸實,東北人的豪爽與樸實,不僅帶來會心一笑,更可以給予生活哲理的啟發。方言的表現更體現出人物的社會地位、文化素養,這也是導演有意而為之。為了表現出人物立體飽滿的個性特征結合地域特色真實再現劇中人物形象,塑造出一個個鮮活個性的魅力小人物。
寧浩自己曾經對個人電影中的方言解釋道“方言其實不是為了營造喜感,方言是一種文化的土壤。它是發展了很漫長的,成百上千年積累出來的一些東西,一些養料。”帕默爾在《語言學概論》中認為“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語言不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實在還對思想的感情產生種種影響。”而方言可以將語言文化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黃金大劫案》的事發生在1930年代偽滿洲國時期的東北,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動蕩歲月中小人物的生活變遷,電影鏡頭充分貼近了當時社會特定領域里的人物生活,日本人、革命黨、街頭混混等等,各種人物、各種方言的雜糅有著普通話所不可比擬的親和力與凝聚力,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更多是在尋找一種共鳴,在一個個鏡頭下看到不同地域文化所帶來的精彩和真實。這種地域文化的真實更是一種接地氣的表現。當電影中各種小人物操著方言相互調侃之時,鮮活的草根氣質無形之中穿插在影片中,從而衍生出各地的風土人情,地域文化的顯現就在方言的玩味下逐一體現。
普通話作為主要媒介時,總是會與影視作品里的地方性主題存在程度不一的差別,使用方言卻能準確地握住地方文化的靈魂。因為一種文化需要其本土語才能保持鮮活。這是一種人們追求自我的表現,與日益流行的獨立電影、紀實紀錄片中表現原生態的傾向是一致的。寧浩作品中對語言的充分運用作為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段,常常使得觀眾在觀影之后忍不住學個幾句作為調侃,同時更是因為方言的個性化使得觀眾情不自禁對影片中人物所處的地域充滿興趣。
寧浩的幾部作品都屬于喜劇電影范疇,逗樂便是其中要素之一,如何通過方言營造別樣的風情,在最初劇本構造的時候就應初具雛形。從《瘋狂的石頭》到《黃金大劫案》,電影中所處的地域都極具代表性,而方言以在大眾記憶中頗具代表性的四川、東北方言為主,結合演員本身籍貫,幾乎融合了各地特色方言,于是在一部劇中多種方言的交替出現,具有各地方言代表特色的段子必然會引發獨特的喜劇效果。在電視劇《武林外傳》中,劇中人物來自五湖四海,各自用方言相互交流,其中極具方言特色的口頭禪也成為了老百姓的口頭禪。例如陜西方言“額滴神呀”等,因出現頻率之高與演員塑造的真實活現,成為喜劇經典。
在《瘋狂的石頭》主角包世宏的重慶話聲音大、語速快,一句“公共廁所嗎,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一時間在方言的表現中透析出人物此刻憤慨的情緒,并成為片中笑點之一。然而來自香港的國際大盜,則在每次任務失敗后來一句粵語口頭禪“我頂你個肺”讓人忍俊不禁,一時間傳遍各地。如若此類經典段落運用普通話表現,必然不會引發太多喜感。方言的作用則是結合劇中人物性格、命運、地域特征,放大其中的幽默元素。
《黃金大劫案》則是東北方言的絕佳展示,盡顯寧浩喜劇風格。電影中的男主角小東北自稱“溜街子黨”,這個游手好閑又不失正氣、義氣,又有不小脾氣的小混混,基本將東北話的精華語言都展示了一遍:“你摳啊?糊弄革命黨啊?”、“嘎哈呀,這疙瘩俺地盤!”、“這不扯呢么?”、“何苦來的呀?”“再吵吵,削死你!”而被日本人抓住后,一句“我叫小東北,日文名叫小東北子”,更是有著小沈陽的感覺……包括郭濤、劉樺、陶虹、董麗范在內的其他演員,也紛紛說起了東北話:“王八肚子,曬膘呢?”“橘子水,取(音:糗)去!”甚是搞笑。盡管有種二人轉的對白風格,但東北方言的幽默精髓盡情展現,觀眾的笑點也是在此類方言營造中一觸即發。
影視藝術是多元的表現藝術,方言有強烈的生命力,蘊涵著生活氣息。方言鮮活的草根氣息穿插于影視作品中,生動地傳達出不同水土孕育出的人物的鮮明性格、習俗和風情,所以具有個性化色彩。影視作品中的方言,在將人物塑造得淋漓盡致的同時也體現出豐富的地域文化。如果說普通話代表主流,那么方言電影則代表另一種領域,它是中國電影的一個突破口,寧浩便站在這個邊緣找到了它的生命力,讓喜劇特性通過方言展示活靈活現。
注釋
[1]史博公.方言:電影創作的活水源頭[J].當代電影,2007,(2)
1、顏明.影視作品視野下的方言與文化[J].電影文學.2008年13期
2、陳華.方言在影視藝術作品中的運用及影響[J].新聞愛好者2010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