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越裔美國人包東尼從越南南部的雙季節特點:雨季,旱季中得到靈感(越南南方分為兩個季節:雨季和旱季;越南北方為四個季節:春夏秋冬),加上他對祖國越南的心念展望的季節——希望之季,拍攝了他的處女作《戀戀三季》。此片曾獲得過圣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攝影和最受觀眾歡迎獎。
《戀戀三季》,也稱作《忘情季節》(《Three Seasons》)。電影描繪了三組截然不同的人物故事,三段內容互不相干,但主題卻有內在的聯系。它們恰好代表了20世紀末越南經過連年戰火取得民族獨立,并進行了10年革新開放后,人民的生存狀態與社會發展進程。這部電影的重要性在于越南人開始問自己一些問題,問他們對傳統文化,生存現狀以及曾經的戰爭帶來的創傷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態度。
影片第一個故事講述少女欣幫助一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詩人走出心靈的黑暗,重拾創作詩歌的信心,并幫他記錄了大量優美詩歌,兩人因而成了忘年交。第二個故事講述了三輪車夫阿海與一位風塵女子之間的愛情故事,經過一連串的事件,風塵女子終于認清了生活的本質,在阿海的幫助下重新走上了光明的道路。第三個故事講述了一位重返越南尋找女兒的美國越戰老兵與背著箱子賣雜貨的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兩人最后都找到了自己丟失的東西。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影片《戀戀三季》每位觀眾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與體會。筆者通過這部影片不僅讀到了觸動心靈的故事,欣賞了唯美的畫面,還看到了20世紀末越南社會或隱藏或凸顯的三大現象在電影中的顯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歷史遺留問題。導演對這三大問題分別選擇了對應的三種典型元素巧妙地銜接起來,通過藝術手法完美地表現:經久不衰的歌謠代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三輪車夫是表現越南底層人民生活狀況的典型代表;抗美戰爭則是越南近現代史上最近結束的反侵略戰爭。
這部電影表現了越裔美籍導演包東尼對20世紀末祖國越南發展現狀的態度,及對新世紀即將開始的祖國未來的無限期望。
越南人對歌謠的情感之深決不亞于áo dài(越南長袍)、魚露和水煮空心菜。越南人有這樣一句話:“Nhng voi chúng ta là nguoi Vit Nam, chúng ta cm thy và thng thc mt cáchnhiên cáip ca ting nc ta, tng nói ca qun chúng nhn dn trong ca dao,li vn ca các nhà vn ln.”[1] ——因為我們是越南人,所以我們很自然的從人民群眾的歌謠和大文學家的文學語言中感受到我們語言的美。可見,越南人民已經把歌謠看成了他們美麗語言的象征,并為之自豪。
關于歌謠的起源,目前我國學者一致認為歌謠是藝術的一種。藝術起源于原始勞動生活,自然,歌謠也同樣起源于勞動生活。筆者認為越南歌謠的起源也不例外。至今我們仍能在越南的田野中看到勞動人民邊干活邊歌唱,你唱一句他對一句,或者一個領唱,大家跟著唱,類似中國的唱山歌。歌謠給單調辛勤的勞作生活增添了一抹娛樂色彩。
歌謠在中文中的定義為民歌、民謠、兒歌和童謠的統稱。這既是一種定義,也是歌謠的分類。“東南亞地區的民謠根據內容和表現形式不同,可以大致分為勞動歌謠和儀式歌謠兩大類。”[2]而越南的歌謠以勞動歌謠為主,有其獨特的背景與形式。創作來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最為古老也最為常見的傳統勞動歌謠。這類歌謠通常是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發明的,主要抒發熱愛大自然,表達對生活的感恩以及求愛之情等。另一種是由詩人作詩,勞動人民傳唱的歌謠。抒發的情感與上一種類似,但情感更為細膩。越南歌謠的內容多取自日常生活,且多為六八體詩歌形式,歌調跟越南語言相互配合,因而貼近人民大眾且易懂好學。因此,越南官方字典這樣定義歌謠:“Ca dao là th? ca dn gianc truyn m ing di dng nhng cu hát khng theo mtu nhtnh,thng phbin theo thth?c bát cho dnh, dthuc.”[3]——歌謠,指用口傳唱不根據特定樂調的歌詞,通常為易記易熟的六八體形式的民間詩歌。簡言之,歌謠就是傳唱的詩歌。
電影《戀戀三季》中,第一個故事的眾多鏡頭便是老嫗們在荷花池中采荷花。邊采荷花,一個老嫗就開始領唱她在荷花池中經常唱的那首古老歌謠:“湖中植物是否美若蓮花?有翠葉,有白花?翠葉白花,花心黃得優雅,黃得優雅。純白的花,蒼翠的葉,出於泥而不染! 女子命運猶如雨滴,一些落在黑陰潭,一些落在金池塘。” 不懂此中規矩的少女欣在她們唱了之后,也唱起了小時候媽媽教的歌謠:“有誰知道米田有多少莖?河有多少灣流?云有多少云層?有誰可以掃清森林的落葉,誰可叫風兒別再吹動樹身?蠶蟲要吃多少桑樹葉,才可造成古色古香的衣服?天上要下多少雨,才可避免海洋因流淚而泛濫?月亮要等多少年才會蒼老,才可在深夜透過來在附近駐足?能偷去我的心的人,我會為他歌唱,愿他青云直上。” 欣唱完了才發現領唱的老嫗很不高興地盯著她看,欣的甜美歌聲動搖了老嫗在荷花池的領唱地位,同時,也穿進了住在荷花池中央類似廟宇木屋里的神秘詩人。
那位因麻疹而毀容斷指,已經多年不能再寫詩歌的教師正是因為聽到欣唱起這首他童年時期就很熟悉的歌謠而結識了欣,兩人也因歌謠成了忘年交。欣幫教師重拾信心,并為他筆錄了大量優美的詩歌。教師臨死的時候還要求欣再唱一遍那首她在荷花池第一次唱的那首歌謠,可見歌謠在越南知識分子中也占有著重要地位,對他們的藝術創作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老嫗和欣唱的這兩首歌謠都是越南人耳熟能詳的歌謠。老嫗的這首《荷花》,教外國學生學習越南語言的越南老師都會把它當作經典介紹給外國學生。而欣的那首,更被視為經典中的經典,在越南中小學課本中都可以發現它的選段。甚至,在我國高校的越南語基礎課程教科書中也有其選段。
傳統文化的傳承最重要的一點是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電影《戀戀三季》中,導演用荷花池中央的陰森廟宇式建筑以及因麻疹毀容的丑陋詩人的臉龐作為傳統文化中糟粕的象征;而那一池潔白純凈的荷花,飄蕩在荷花池中動人歌謠,詩人遨游宇宙的寬廣心靈則是傳統文化中精華的代表。
導演包東尼特意安排荷花池包圍黑暗神秘的廟宇,女孩欣的甜美歌謠引領出已失去生活信念的詩人重拾詩筆的創作渴望。這種黑白結合的反襯表現手法,一方面在電影中形成鮮明的視覺藝術對比,以丑陋映襯美好,更顯藝術效果;另一方面也隱喻著傳統文化必定是精華與糟粕并存的,而糟粕必將會被時代拋棄,精華也將被人民傳承,繼續成為通往美麗心靈道路的導航者。
歌謠作為越南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的內容也折射出越南人民傳統思想價值觀中的糟粕與精華。如《戀戀三季》中老嫗的《荷花》,把女子的命運比作雨滴,反應女子生而純潔透明,是上天的恩賜。然而,女子的命運也如雨滴一般不是自己所能把握的,命運好的女子如雨滴一樣落入金池塘,命運差的則掉入黑陰潭。既表達出對越南女子地位低下,命運由不得自己選擇的悲哀之情,也表現了她們安于命運安排的保守傳統思想。
這些簡單質樸的歌謠“表現的思想情操和文化內涵,真實反映了廣大越南勞動人民的生存現狀和情感生活,是勞動人民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寫照”[4],對于我們研究越南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產生的思想價值觀的發展衍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至電影《戀戀三季》公映的90年代末,越南已進行革新開放十年,西方流行藝術元素不斷沖擊著越南傳統民族藝術形式,而歌謠卻仍經久不衰。直至今日,歌謠也被越南人民當作民族經典,用來作為孩子啟蒙教育的先導材料。尤其在越南農村,至今仍然廣為流傳。難怪導演包東尼會用歌謠作為線索把兩位主人公串接起來,同時也反映了導演對祖國古老燦爛的傳統藝術文化的熱愛與尊重。
電影《戀戀三季》的拍攝地為越南的胡志明市(原名西貢,后來為紀念開國英雄胡志明主席而更名)。導演帶給觀眾的胡志明市是個西方物質文化正迅速擴張的現代城市:高檔賓館,可口可樂大招牌廣告,陪客的酒家女,歐洲旅游者,美國動畫片,塑料花……究其原因:一是越南曾被法國統治70余年;二是南北分裂時期,以西貢為據點,美國控制越南南方政權11年;三是該影片上映之時,越南已進行革新開放10年,外來新鮮事物尤其是令人難以抗拒的西方物質文化必然首當其沖滲入越南社會的各個方面。
在革新開放的大背景下,許多人淘到了第一桶金,步入富豪行列,出入各種體面場所。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仍然停留在底層勞動階層他們為了生存掙扎地過活。貧富差距由此日漸顯現:一條街道上,寶馬車會在你身旁疾馳而過,而年老體衰的老人家或應該在學校念書的僅有七八歲的小孩子也會纏著你兜售他們廉價的小商品。正如我國古代詩人杜甫詩中所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影片中的三輪車夫們正是導演特意安排的越南底層人民的最鮮明代表之一。
如今的越南,三輪車已經很少見到,只偶爾會在幾個著名景點出現幾輛,增添幾分復古的味道。而20世紀末的越南西貢,三輪車仍是比較盛行的交通工具。歐洲旅游者尤其偏好坐三輪車。越南三輪車的造型有點特殊,其載客的座椅位于前面,車夫在后面,前面兩個輪后面一個輪,整個車身看起來著實可愛。可以說,三輪車也是越南的一大特色。
生存環境包括多方面:就業、醫療、教育、住房……影片中,導演選擇了住房與衣著來表現底層群眾的生存狀況。越南人的居民住房多為自建房,房子的外表可以隨意涂成各種顏色,其中選擇最多的是米黃色,一般為三到五層,房子面窄身長,一棟挨著一棟。遠處眺望,城市猶如高低不等的積木搭成一般。由于曾是法國殖民地,越南建筑受法國建筑風格影響很大,尤其是影片拍攝地胡志明市,“有‘東方巴黎’的美譽。”[5]而鮮為人知的是,越南是世界上房價最貴的國家之一,首都河內的房價堪比紐約。那些市中心的漂亮小洋房只能是中上階層的住所。在生活邊緣線上掙扎的社會底層勞苦大眾根本住不起。
影片中的三輪車夫阿海,他的住所似乎就只是幾塊木板搭起來的,屋中放著兩口裝滿水的大缸,拉車回來后簡單地用涼水沖幾下解熱。整部影片中,三輪車夫們的衣著自始自終都只是那種粗布料的土黃色工作服。炎熱夏天的晚上,他們都和著工作服躺在自己的車上睡覺休息,睡夢中不時趕幾下蚊子。
正如中國的改革開放,越南的革新開放是越南人民的正確選擇。革新開放使貧窮落后的越南不斷強大崛起,讓一部分人優先富裕起來,擺脫了貧窮的尾巴。同時,由于各種原因,在行進過程中它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社會問題,而貧富差距日漸拉大就是越南革新開放過程中形成的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影片中,三輪車夫們通常都把車停在一個豪華的飯店附近等客。一邊是裝潢豪華的飯店,一邊是三輪車夫破爛的木板屋;一邊是進出飯店客人們體面的打扮,一邊是因日曬雨淋而破爛不堪三輪車夫的粗布工作服。赤裸裸地表現出越南社會兩種生活形態的鮮明對比:一面歌舞升平,一面艱難討生活。導演通過一系列電影畫面的直觀對比,一方面,告訴觀眾越南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表達他對底層同胞的憐憫與同情;另一方面,也期望能通過電影讓越南當權者認識到這一嚴峻的社會問題,在改革的同時,要更加關注民生,關心弱勢群體,提出更好的建設國家的方案。
(1)樂觀的生活態度
雖說越南底層人民的生活很艱辛,然而他們卻能保持著樂觀的心態,保持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走過越南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發現小商小販們辛勞的身影,同時,留給你的還有他們發自內心的淳樸笑容。
影片中三輪車夫們有這樣一段對話:甲車夫:“看到那邊的飯店了吧?五星級的呢,多氣派!” 乙車夫:“呵呵……再氣派也沒有我的星級賓館牛。” 丙車夫:“哼!你能有什么賓館?!”甲翹著二郎腿坐在三輪車上邊晃腦袋邊笑著說:“我的賓館晚上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星呢,哪個星級賓館比得上啊?”足以見得車夫們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卻沒有因此怨天尤人,而是樂觀的生活著。
(2)要求進步的精神
阿海的三輪車上永遠放著一本書,沒客載的時候就拿出來讀讀。阿海喜歡的風塵女子曾對阿海說經常想起學校旁的那條小路上開滿鮮花的樹,還有那純潔的長袍。影片的最后,阿海把身穿白色長袍并決心重新做人的女子帶到一條飄滿鳳凰樹葉的大道上。阿海拿出那本他經常讀的書遞給女子:“現在,你可以放眼看世界了。”無論生活多么艱辛與無奈,他們仍然保持著心中對知識的追求,對高尚精神的渴望,對美好純潔生活的向往。
這不僅是影片中主人公的進步精神,也是整個越南民族要求進取的精神。導演也借此表達了自己對同胞寄予的無限期望。
眾所周知,戰爭對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破壞是巨大的。戰爭不僅使人們流離失所,造成人員傷亡,還會使經濟倒退,人類辛苦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毀于一旦。最重要的是,戰爭使僥幸存活的人長期生活在精神的折磨中,戰爭帶給他們心靈的創傷是永遠都無法磨滅的。
1975年,越南抗美戰爭結束,南北實現統一。這場發生在中南半島的戰爭是二戰以后最持久最惡劣的戰爭之一。戰爭不僅給越、美兩國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中國、柬埔寨、泰國等國家在這場戰爭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電影《戀戀三季》中的第三個故事正是和這一沉重的歷史話題密切相關。
(1)越南人民:戰爭終極受害者
提及越南抗美戰爭,越南人民腦海中就會浮現這樣一張越戰照片:《火從天降》。雖然與此影片的內容聯系不是很緊密,但它卻是越南戰爭的真實記錄者,是慘遭戰爭摧殘的越南人民的代言人。
1972年6月8日,越南記者黃功吾在越南戰場抓拍到一張至今都震撼人心的反戰照片——《火從天降》(也稱作《戰火中的女孩》)。照片中間是一名因炮火致使衣服太燙而脫光衣物正在裸奔的小女孩。女孩的周圍是同樣在奔跑的家人,跟著他們的是拿著槍的越南士兵。整個照片的背景則是正冒著滾滾濃煙的村莊。裸奔女孩張開雙臂,臉上寫滿了對戰火的恐懼和身體燒傷的痛苦。這張極具反戰意義的照片赤裸裸地揭露了戰爭的殘酷,顯示了抗美戰爭帶給越南人民的深重傷害。
照片中的女孩名叫潘金淑,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一直為人類的和平事業奔走。她的后背至今仍留有大面積燒傷的疤痕。這也促使她永遠也忘不了這場文明時代里人類一手造就的災難。
潘金淑只是抗美戰爭中的幸存者之一,還有更多戰爭受害者隱藏在如今已實現和平發展的越南社會中。影片《戀戀三季》中第三個故事,美國大兵遺留在越南的女兒就是其中之一。越戰不僅使她失去母親,卻還讓她與父親生而分離。美國戰敗后,父親隨軍回國,不得不留下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守著這破敗的家園。為了生存,她甚至淪落成了陪客人喝酒的酒家女。當她與回越南尋找她的父親在酒桌上偶遇時,父親眼中的淚水,臉上的無奈是何等的辛酸。小女孩一直生活在戰后的越南,親身經歷了越戰帶來的痛苦傷痕。她雖是美國后裔,但在影片中卻也是千千萬萬個越南孩童的代表,是越南人民的代表。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就不會有這么多的悲劇上演。
(2)美國人民:逃不了的良心譴責
雖說這場戰爭的主要責任在美國政府,但是反對越戰的美國人民卻是無辜的。許多反戰美國家庭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丈夫,兒子,給他們帶去了無盡的傷痛。越戰還不同程度得加劇了美國國內種族、民權問題,阻礙了美國社會的良性發展。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導演就借主人公阿甘之口表達了他對這場戰爭的無語態度。
許多參加過越戰的美國士兵幸存者表示,他們回國后幾乎每晚都被噩夢所折磨。有的人無法釋放自己心中的愧疚與痛苦,便訴諸于家庭暴力,對身邊的親人,朋友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有的人則遁入空門,祈求上帝的救贖,祈求靈魂的懺悔。影片《阿甘正傳》中阿甘的連長在越戰中失去雙腿,這使得他回國后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念,整日在娛樂場所用酒精麻痹自己,這是一個典型的越戰美國大兵受害者的案例。
影片《戀戀三季》中的美國大兵也因為這場戰爭而一直背負著對妻女的心靈孽債,否則他不會重返越南尋找女兒。他找不到女兒時的失望,看到女兒淪落為酒家女時的辛酸,重返時的不知所措,都是戰爭帶給他的,也是他必然要承受的。
無論是侵略國亦或是被侵略國,兩國反戰人民都是無辜的。
影片《戀戀三季》對越戰給越南人民帶來的傷痛表面上似乎并沒有過多提及,最明顯之處也不過就是引出故事情節的線索:美國大兵尋找遺留在越南的女兒。作為美籍越喬的導演包東尼難道已經忘卻了這場戰爭還是他想讓自己的同胞忘記?
無論是那個民族,只要曾經被侵略過,被傷害過,他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些痛苦的記憶。在和平年代,那些曾經被傷害的人民也許不會無時不刻得想起這場戰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也從未忘卻。
在影片中,導演并沒有用過于激烈的手法表現他對抗美戰爭的態度,卻是用一些緩和的小細節來體現。賣雜貨小男孩木箱里的那只越戰時期的打火機;苦苦尋找遺留在越南的女兒的美國父親;人們對街上西方面孔的視若常見……通過這些無處不在的小細節,導演傳達了20世紀末越南人民對抗美戰爭的態度:越南人民沒有忘記這場戰爭,但也不會一直糾結于這場戰爭,我們要做的只是銘記戰爭的血淚教訓,用開放的眼光看世界,闊步前進。
正如《戰火中的女孩》潘金淑在美國越戰紀念碑前的演講一樣:我不想討論戰爭,因為我無法改變歷史。我只希望你們牢記戰爭的悲劇,能夠為制止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爭戰和殺戮作出努力。這句話或許代表了包括導演包東尼在內的海內外所有越南人對這場戰爭的最后總結。
一個沒有自己民族特點與特色的民族是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越南民族走過槍林彈雨,歷經重重苦難終于贏得民族獨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了革新開放的道路。雖然這條道路上還有許多艱難險阻亟待解決,還有許多封建落后觀念沒有徹底清除,但越南人民不忘戰爭珍惜和平的樂觀生活態度,渴望擺脫愚昧無知,要求進步的強烈愿望始終貫穿于他們的血脈之中,那些積累于生活中的美麗歌謠,也將隨著越南民族的發展而源遠流長。這正是導演想告訴觀眾的越南民族精神,也是導演對自己民族的在新世紀即將開始的無限期待。
注釋
[1]傅成,利國。《越南語教程》(第三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6頁。
[2]尹湘玲 主編,《東南亞文學史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1,第14頁。
[3]參見:http://tratu.soha.vn/dict/vn-vn/ca-dao
[4]蘇彩瓊,《淺析越語歌謠中的六八體歌謠》,載《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六期。
[5]古小松。《越南社會與文化》,廣西民族學院外語學院,2004,第69頁。
1.尹湘玲主編,《東南亞文學史概論》,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1年。
2.參見:http://tratu.soha.vn/dict/vn-vn/ca-dao
3.傅成,利國。《越南語教程》(第三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4.蘇彩瓊,《淺析越語歌謠中的六八體歌謠》,載《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6期。
5.李景江,《歌謠的起源與發展》,載《民族文學研究》,1985年,第3期。
6.古小松,《越南社會與文化》,廣西民族學院外語學院,2004年。
7.梁志明,《越南戰爭:歷史評述與啟示——越南抗美戰爭30周年勝利紀念》,載《東南亞研究》,2005年,第6期。
8.伊利強,《影視作品分析》,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