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記者 潘澄
加拿大人怎么養老
文|特約記者 潘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拿大的經驗做法及教訓,對于我國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完善,具有借鑒意義
近日,加拿大政府擬改革養老金的聲音一出,便引發不小爭議。據加拿大《金融郵報》3月19日報道: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加拿大民眾極力反對當局提出的新財政預算,原因是這份預算中改變了現有的公共養老金制度,削減了對未來銀發族的養老金額度。
長久以來,加拿大一直被視作有高福利養老的國家,為此,在2010年末,還發生過一場加拿大“全國民眾大討論”。討論的核心人物是名叫克利福·德奧爾森的一名殺人犯。德奧爾森,這個原居住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囚犯被控殺害11名9至18歲少年,被判終身監禁,從1982年起在獄中服刑。人們討論的重點在于,2010年德奧爾森已到了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按規定,他應與加拿大所有老年人一樣,每月領取1100多加元的養老金。
“他已經獲得了我們納稅人提供的住所和食物,竟然還要再得一份養老金。這太不公平!”——無數反對者通過網絡等途徑發表質疑。為順應民意,2010年12月15日加拿大相關部門宣布,即日起生效一條法律——停止向已定罪的囚犯支付養老金。
如今,這場有關“囚犯是否領取養老金”的全民討論已結束,但討論本身就可作為一個切口,深入了解加拿大養老體系的點滴細節。
早在1927年,加拿大就頒布了《養老金法》,開始以中央撥款的方式來承擔國民的養老責任。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促使聯邦政府不斷完善自己的養老保險制度,前后經過了多次改革。
加拿大的養老系統主要是兩部分組成:其一,為公共強制養老系統,主要由“加拿大養老計劃”(CPP)和“老年保障金”(OAS)組成。其二,為“私有志愿養老金系統”,即由用人單位提供的養老計劃,以及個人避稅儲蓄的注冊養老計劃。
無論是公共還是私有,養老金的基本概念都是相同的:把參與者工資的一部分拿出來集資,然后進行投資。當參與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齡 65歲(加拿大財政部長在今年3月29日提出預算報告,表示加拿大2023年起逐步將退休年齡自65歲提高至67歲,到2029年前全面實施),可根據之前的貢獻金額領取養老金。一般養老金的來源由公共養老、雇主養老計劃以及個人投資的避稅儲蓄組成。
開始于1966年的 “加拿大養老計劃”旨在讓退休者可以領取到相當于退休前收入25%的收入。2010年的最高領取金額為934.17加元/月,平均領取金額為502.57加元/月。
每一個18歲以上70歲以下的在加拿大工作的人所得工資的一部分都被用于支付“加拿大養老計劃”(包括自雇者),它建立在勞資雙方繳費的基礎之上,已經開始領取計劃養老金的人可停止支付。對于被雇傭的人,支付金額會被自動從工資中減去,自雇者會隨著報稅的過程一并支付。
雇主和雇員繳納該費的比例,是由政府統一制定管理的。至于每個工作者的支付金額,會根據社會保險號碼在政府備案。到了法定退休年齡65歲(60-64歲符合領取條件者可提前領取),只要工作者曾經支付一次以上的“加拿大養老金計劃”,就可根據自己支付的金額以及支付時間,領取不同額度的養老金。支付金額越高,支付時間越長,養老金額越高,而領取者是否在加拿大居住與可否領取無關。值得一提的是,CPP制度還提供殘疾保險及遺孀保險。
和“加拿大養老計劃”不同,同屬公共養老計劃的“老年保障金” (OAS)屬于非繳費型老年福利養老保障,完全由聯邦政府的稅收來支付。OAS屬于基本社會保障計劃,是加拿大社會養老保障的基石,主要確保低收入人群的退休收入。受益者是符合條件的加拿大公民,受益資格條件是年齡達到65歲,并且年滿18歲以后在加拿大居住10年以上,須在滿65歲前6個月提出申請。如果受益者在海外居住,要領取OAS,需在年滿18歲之后在加拿大居住20年以上。
“老年保障金” (OAS)的額度每三個月調整一次,每人領取的金額相同。鑒于OAS旨在扶助貧困,受益者有收入條件的限制,收入過高者需退還部分金額。
對于低收入或者無收入的貧困人口,政府除了“保障金”之外,還發放“保證投資津貼”(GIS)。GIS是按照季度發放,最高額度在600加元左右。
最新研究結果表示,隨著嬰兒潮一代的人面臨退休,享受“老年保障金”的老年人將在未來20年內增長一倍,在2030年加拿大將有900萬老年人享有“老年保障金”,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于是2030年政府的支出大約將在1100億加元。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政府雇員(包括公務員、醫院工作人員、公立學校教職員、郵局雇員等),除了享有全民公共養老計劃之外,加國政府還向其提供雇主雇員共同貢獻的“注冊儲蓄養老計劃”。政府和公務員各貢獻一部分,集資儲蓄計劃。
無論“加拿大養老計劃”還是“老年保障金” (OAS),均為公共養老金計劃。加拿大的養老系統中,還有一部分為“私有志愿養老金系統”,其包括各種雇主發起的“職業養老金計劃”(RPPs),和在稅務總署注冊并監管的“個人儲蓄養老計劃”(RRSPs)。
RPPs和RRSPs這兩類計劃都屬于個人補充養老金計劃。計劃參與者投入收入的一部分,如果是雇主計劃RPPs,雇主會按一定比例投入相應的資金,集資投入各種金融投資產品。而至于建立“個人儲蓄養老計劃”RRSPs 的目的,則是鼓勵中、高收入人群通過及早安排規劃個人退休賬戶,積累足夠的余額,以便退休后能夠維持或接近退休前的生活水平。政府為了推廣此計劃,在個人稅收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優惠,如實現“稅務延遲”。
所謂“稅務延遲”(Tax Deferral),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參與者當年收入為10萬加元,稅率為48%,投入個人儲蓄養老計劃2萬元,稅率下調為40%,稅收收入下調為8萬,當年節省稅收16000元(100000×48%-80000×40%)。2萬元的儲蓄可用于各種投資,只要不取出,就不用繳稅。假設參與者30年后退休后取出2萬元,當年收入為2萬,稅率約為30%,只需繳稅6000元,而不是16000元,即節省了1萬元稅收。
如今,“私有志愿儲蓄計劃”已經成為加拿大最受歡迎的個人投資方案,約有40%的雇員擁有此類退休儲蓄計劃。尤其是“個人儲蓄養老計劃” (RRSPs)的運作和管理目前在加拿大已非常成熟,成為養老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可以在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互惠基金公司或其它許可的金融單位開設RRSPs賬戶。
長期以來,公共養老制度與私有志愿制度哪一個更重要,一直是加拿大國內爭論的熱點。加拿大歷史上,關于養老金制度的改革也發生過多次。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加拿大領取養老金的人持續增長,而經濟卻一度陷入衰退,養老金收不抵支,導致政府財政補貼負擔持續加重。面對這些問題,當時執政的保守黨政府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自由黨政府上臺后,1996年還提出過一項“老年津貼計劃”,但由于影響到很多退休者的收入,最終計劃流產。可以說,加拿大養老保險制度雖經歷多次“改革計劃”但迄今未有多大改變。
2010年12月16日,加拿大財長費海提 (Jim Flaherty)又提出了一項新的改革方案——費海提議放棄一直熱議的公共養老金改革計劃,提出用雇主與雇員志愿投資的新計劃來補充社會養老的負擔,這種新計劃將由銀行及大型保險公司監管。
這項提案一出即收到了許多反對聲,主要是針對提案給私人經營者和大型金融機構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利潤,卻沒有維護公共服務及廣大勞動者的利益。
無論是加拿大以往的經驗,還是最近加拿大政府擬改革養老金遭質疑,或許都可證明——改革養老金制度并非易事,而養老保障制度在建立之初也應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