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亞楠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心血管內科的一種常見的急癥,如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病情加重而出現突發心臟急性事件,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健康。近幾年來,隨著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成熟,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開展,傳統的藥物治療冠心病方法也逐漸被介入術所替代,并且目前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首選采用的方法是介入手術[1]。今為了進一步提高介入術成功率,降低術后并發癥。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術前采用他汀類藥強化方案提高手術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心內科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并確診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17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8例,女80例,年齡41~86歲,平均年齡為69.9歲。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不穩定性心絞痛分別為70例、34例、74例。并隨機分為強化治療組、常規治療組各89例,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性別、年齡、性別、疾病程度上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診斷標準[2],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UAP)、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但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嚴重肝或腎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住院后早期死亡、最近2周應用他汀類或其他降血脂藥物者、對他汀類藥物過敏者,以上均排除在外。
1.3 方法 兩組病例均行冠狀動脈造影,并根據造影冠狀動脈病變顯示的情況選用合適的藥物支架治療。常規治療組:術前1周給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強化治療組:介入術前1周阿托伐他汀口服同常規治療組,術日當天給予阿托伐他汀強化治療80 mg,po,術后持續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口服,療程為l周。同時檢測術前及術后1 d、3 d、7 d血清中C反應蛋白(CRP)水平,并進行系統比較;并比較兩組術前、術后血脂結果的變化[2]。
2.1 測定兩組術前及術后1 d、3 d、7 d的血清中C反應蛋白(CRP)水平并進行系統比較,術前(CRP)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比較有明顯差異(P <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C蛋白(CRP)的術前及術后的測定值(x ± s,mg/L)
2.2 檢測兩組術前及術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并系統比較,兩組術前血脂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術后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5)。具體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血脂檢測結果及比較(x ± s,mmol/L)
急性冠脈綜合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不穩定、破裂導致炎癥因子、血小板及凝血系統被激活,急性繼發血栓形成,閉塞冠狀動脈,冠狀動脈血流急劇減少,從而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UAP)、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
冠狀動脈介入術雖然通過支架置入后可以明顯改善冠脈病變部位狹窄,但不能有效抑制血管炎癥反應,不能延緩或阻止冠脈系統的粥樣硬化進程,特別是冠脈血管存在微小血管病變者。而他汀類藥物主要作用原理是通過抑制單核細胞源性的巨噬細胞內部的膽固醇的聚集,減少甲羥戊酸的合成,同時減少細胞內游離膽固醇的利用,降低血清中總膽固醇和LDL的水平,明顯影響斑塊的成分。并且許多研究報道,他汀類藥物不但有顯著降脂作用,還能改善血管內皮的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從而起到穩定斑塊的作用[4]。
從上述兩組比較的結果來看,冠狀動脈介入前強化口服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汀,可明顯降低術后血脂水平,增加斑塊的穩定性,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內皮細胞功能,降低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并發癥,提高手術成功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5]。
[1]蘆迎宏.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介入術前應用他汀類藥的強化治療的效果評價.當代醫學,2011,17(30):21-22.
[2]張瑞生,季福綏,何青.等.強化阿托伐他汀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心肌保護作用.中國心血管雜志,2008,13(3):191-192.
[3]李森,范愛琴.馮書現,等.阿托伐他汀對進展性腦梗死進展時間及神經功能的影響.中國實用神經雜志,2010,13(1):22-24.
[4]黃宗燕.林英忠.伍廣偉.等.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介入治療后超敏C反應蛋白與預后的關系.西部醫學,2010,22(11):72-74.
[5]李颯,段淑琴,王與章.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介入手術前他汀類藥物強化治療的應用探討.中國藥物與臨床.2010,10(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