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燕
血管瘤是嬰幼兒常見的源于血管的良性腫瘤或畸形,新生兒發病率可高達10% ~12%,其中女性多與男性,部分患兒因瘤體面積較大,在血管瘤消退后可發生患處皮膚松弛下垂、色素沉著及瘢痕形成等,對其面容造成很大的影響[1]。目前常規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方法主要有手術、激光、冷凍及局部藥物注射等,這些方法雖可緩解患兒的痛苦,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自2011年5月筆者采用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血管瘤患兒46例,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齡1個月~2歲。其中位于頭頸部26例,四肢12例,軀干部8例,按治療藥物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3例。兩組間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強的松3 mg/kg,1次/d,隔日頓服;觀察組給予普萘洛爾 1.5 mg/kg,1次/d。停藥指征:患兒血管瘤停止生長,瘤體縮小或穩定,或持續用藥8周。
1.3 療效判斷標準 兩組治療8周后進行療效判定,Ⅳ級:血管瘤消退>75%,瘤體消失,患處皮膚顏色接近正常;Ⅲ級:瘤體消退及患處皮膚顏色顏色≥51%;Ⅱ級:瘤體及患處皮膚顏色消退≥26%;Ⅰ級:血管瘤體積縮小<25%。總有效=(Ⅳ級+Ⅲ級)/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8周后,對照組Ⅳ級5例,Ⅲ級8例,總有效率為56.52%;觀察組Ⅳ級9例,Ⅲ級10例,總有效率為82.6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藥物起效時間比較 患兒用藥后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起效時間分別為(26.4±3.8)h和(18.2±2.6)h,觀察組平均藥物起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對照組發生興奮、多尿、食欲減退及滿月臉等不良反應11例(47.83%);觀察組有出現食欲減退及輕度嘔吐2例(8.70%),實驗室各項檢查指標均無明顯變化。兩組均未給予特殊處理,未影響繼續治療,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嬰幼兒血管瘤是兒童期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多出現于患兒出生后不久,可發生于皮膚、皮下組織、內臟、骨骼及肌肉等身體的任何部位,以內皮細胞過度增生為主要特征。85% ~90%的患兒在7~10歲時可自然消退,但對于一些特殊部位及特殊類型的血管瘤因嚴重影響機體功能及威脅生命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2],且部分血管瘤發展迅速,可繼發感染、潰瘍、壞死及出血等。其治療的目的為控制瘤體的生長并使之消退,降低病變對患兒容貌的影響,同時最大限度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對患兒生長發育的影響。目前手術、冷凍、激光機藥物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常規治療藥物主要有干擾素α、糖皮質激素、長春新堿及環磷酰胺等,但這些藥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因而臨床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且目前尚無一種方法適用于各種類型的血管瘤治療,為此臨床治療過程中選擇有效及合適的治療方法,既能有效控制血管瘤的生長、促進瘤體消退,又能減少對患兒容貌、功能及不良反應對生長發育、生理功能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
普萘洛爾為β受體阻滯劑,可選擇性與β受體結合而拮抗兒茶酚胺和抗神經遞質對β受體的激動作用。其治療血管瘤的機制可能為非選擇性的β受體阻滯作用使血管瘤血管收縮,致早期瘤體顏色迅速改變,并伴有血管瘤質地明顯變軟,中期可通過RAF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途徑降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基因的表達,后期通過啟動血管細胞凋亡程序加速瘤體的消退[4]。本文兩組患兒治療后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平均藥物起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血管瘤較常規應用的激素類藥物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同時又降低了患兒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增生期血管瘤臨床療效確切,患兒依從性較好,且不良反應輕微,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血管瘤治療藥物。
[1]湯建萍,蔣艷玲,常靜,等.普萘洛爾治療225例兒童血管瘤療效及安全性初步分析.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1,10(1):33-35.
[2]唐妮娜,張堂德,邱賢文.嬰兒血管瘤的藥物治療.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2):167-169.
[3]金英姬,金哲虎,崔笑怡,等.普萘洛爾口服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臨床觀察.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25(9):688-690.
[4]李麗,馬琳.普萘洛爾治療嬰兒血管瘤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36(6):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