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王秀娟
油價高矣 獲利豐否?—三大石油公司2011年度業績報告解讀
○ 文/本刊記者 王秀娟

●2011年,高油價讓三大石油公司集體收獲喜悅。 攝影/許川林
2011年,三大石油公司的業績表現各不相同,油價高漲使上游受益但間接讓煉化虧損,最終相互對沖。化工板塊在下行市場中取得不錯成績,油品銷售終端擴張迅速。
高企不下的油價始終是2011年的熱點話題,高油價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也始終纏繞著各大石油公司。3月底,我國三大石油公司2011年度業績報告悉數出臺。從報告中我們可以讀出,由于各大公司結構板塊的側重點不同,高油價對其影響也不相同,可謂各有歡喜各有憂。
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和中國企業會計準則,中石油2011年度實現營業額20038.43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36.7%,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29.61億元,比上年下降5.0%。中石化2011年的營業收入為人民幣25057億元,比上年增加31.0%,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717億元,比上年增長均為1.4%。中海油的主干業務是上游勘探開發。受益于2011年的高油價,依然是三大公司營利能力最強的。公司油氣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29.5%,為人民幣1892.8億元,凈利潤為人民幣702.6億元,比上年增長29.1%,再創歷史新高。
對比三大公司2011年與2010年兩個年度的報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王震總結出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首先,2011年度的高油價對三大石油公司總體上是利好。三大公司的原油實現價格達到了100美元/桶以上或接近100美元/桶,高油價對上游板塊的貢獻很大。但由于各公司的業務結構不同,高油價對下游煉化板塊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最終導致兩大石油公司煉化板塊嚴重虧損。因此從整體上看,兩大石油公司雖然營業收入均實現了30%以上的增加,但凈利潤并沒有因此而增加,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現象。中石油甚至出現了凈利潤同比負增長的現象,中石化也只實現了2%的同比凈利增長。當然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與煉油板塊虧損嚴重、成品油價格宏觀調控滯后、資源稅起征點上調、特別收益金增加等因素有關。還有,盡管各公司原油價格均實現了大幅度增長,但三大公司現金流并未因此而有所緩解。這主要是由于三大公司均加大了海外并購步伐和國內勘探開發投資力度所導致的。
2011年,國際原油價格創1859年世界工業誕生以來漲幅最高紀錄。主要受政治因素影響,全年布倫特原油均價為111.27美元/桶,比上年上漲31.80 美元/桶,漲幅約40%。受此影響,三大石油公司的上游勘探開發板塊盈利增加。
中石油作為以上游為主的油氣生產商,2011年的勘探與生產板塊實現經營利潤2195.39億元,比上年增長42.8%。中石化的勘探及開發業務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實現增儲穩產,效益創最好水平。2011年,中石化油氣當量產量408百萬桶,比上年增長1.6%;實現經營收益人民幣716億元,比上年增長51.9%。中海油作為中國的海上勘探開發公司,平均實現油價達每桶109.75美元,比上年上升了40.8%。
2011年,中石油作為我國最大的石油勘探開發商,國內外原油總產量達到886.1百萬桶,同比增長3.3%,一躍超過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商。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石油在國內主要探區獲得多項重要發現和重大突破。柴達木英東構造新增控制石油地質儲量1億噸,為立足柴西南尋找優質規模儲量打下基礎。鄂爾多斯天然氣勘探在靖邊西部和南部新增控制地質儲量,拓展了下古生界勘探新領域。落實了鄂爾多斯姬塬、塔里木塔北、四川須家河等8個億噸級,柴達木昆北斷階帶、渤海灣大民屯潛山、松遼盆地南部等4個5000萬噸級整裝規模儲量區塊。除了新增儲量,大慶油田連續第9年實現4000萬噸原油穩產,長慶油田全年油氣當量產量突破4000萬噸,油氣產量實現歷史性跨越。兩大油田的穩產上產,給中石油的原油產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石油國內勘探生產形勢一片大好,海外產量也日趨顯著。2011年,中石油建設了我國石油公司第一個“海外大慶”。哈法亞項目進展順利,澳大利亞Arrow項目有序推進,與英國石油公司合作的伊拉克魯邁拉項目也進入投資和費用回收階段并提取原油。2011年,中石油海外油氣當量產量120.8百萬桶,比上年增長18.2%,海外油氣業務對公司貢獻顯著增加。
國內產量穩產上產,海外產量不斷攀升。業內對中石油保持“世界第一原油生產商”的稱號持樂觀態度。王震說:“在國內原油產量保持穩定的情況下,中石油海外業務肯定是要進一步增強的。在其他國際大公司相繼出現油氣產量下降的情況下,世界第一原油生產商的稱號對中石油來講,應該是具有持續性的。”
除中石油外,2011年,中石化的勘探及開發板塊著力開展重點領域勘探突破和老區精細勘探,在準噶爾北緣、川西坳陷、塔中北坡、松南新區以及瓊東南海域等地區取得一批重大突破。2011年,新增油氣可采儲量411百萬桶油當量。此外,中石化的天然氣開發以四川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為主。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度,中石化在非常規頁巖油氣勘探初見成效,煤層氣項目也落實了產能建設區域。
中海油在2011年也保持了產量穩健增長的良好勢頭。年內,中海油經歷并克服了各種挑戰,在中國海域的自營勘探共獲得13個新發現,成功評價了18個油氣構造,合作伙伴成功評價了1個油氣構造。海外勘探方面,共取得3個新發現,并成功評價了2個油氣構造。公司儲量替代率達到158%。此外,中海油還加強了新區、新領域的勘探和研究,在渤海巖性圈閉和鶯歌海高溫高壓天然氣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深水勘探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王震表示,中海油作為一個獨立勘探開發公司,近幾年在世界所有獨立石油公司排名中保持較高水平。這主要得益于自身勘探開發技術和管理的提升,加上新增產量的提升,在高油價時期盈利也跟隨上升。
2011年,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公司對新建煉廠的投入相比于2010年來講,動作小了很多。兩大公司更看重煉化布局和產品優化。
中石油更加注重煉化布局戰略性結構調整,改擴建項目持續進行。其中,遼陽石化煉油改擴建工程、寧夏石化煉油擴能改造項目、克拉瑪依石化和錦州石化油品質量升級項目建成投產,撫順石化千萬噸煉油項目主體裝置建成。廣東石化、云南石化前期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中石化面對成品油價格從緊控制的嚴峻形勢,實施資源優化、運行優化和管理優化,加大原油采購管理力度,合理安排裝置檢修。始終保持了煉油的滿負荷有效運行。這不僅保障了成品油市場穩定供應和化工原料需求,而且進一步提高了煉油業務的競爭力,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潤滑油、瀝青、石油焦、硫黃等產品銷售整合優勢逐步顯現。全年加工原油2.17億噸,比上年增長3.0%;生產成品油1.28億噸,比上年增長2.9%。
從整體的經營業績上看,兩大公司煉油板塊的業績均表現為虧損狀態。中石油煉油與化工板塊經營虧損618.66億元,其中煉油業務經營虧損600.87億元。以煉化板塊為主導的中石化,2011年的煉油規模和加工量不斷擴大。中石化煉油業務經營虧損為人民幣348億元,比上年減少506.31億元。
雖然都是虧損,但虧損不同。從加工量上來講,中石油比中石化少了近1/3,而從虧損程度上看,中石油卻比中石化多出將近一倍。
2011年,中石油加工原油984.6百萬桶,約等于1.33億噸,生產成品油8715.0萬噸。中石化則加工原油2.17億噸,生產成品油1.28億噸。從虧損情況上看,中石油煉油虧損600.87億元,中石化虧損348億元。這一現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東方油氣網分析師呂穎表示,這一現象不能僅從加工量的多寡來判定,還要看成本價格和實現價格因素。從成本價上看,中石油的成本略高于中石化。中石油的煉廠用的是大慶油,國產原油比例相對偏高。中石化的原油大部分是從中東和俄羅斯進口而來的。2011年的大慶油是以辛塔原油價格為基準的,而中東地區和俄羅斯等地的原油價格大多是布倫特、杜里價格。2011年,辛塔油略高于布倫特和杜里,所以中石油的煉油成本價格要稍高于中石化。在實現價格上,雖然中石化與中石油的平均實現價格相差無幾,但由于中石化進口的原油大多以重質油和劣質油為主,單價要便宜些,而中石油的煉廠所用原油品質較好,價格自然要貴些,所以中石化的毛利比中石油要高。中石油成品油出產率為65%,而中石化為55%。中石化單位原油煉制產品中成品油比例要低,顯示了中石化中下游加工能力的優勢,轉嫁和分擔了高油價的壓力。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松分析說:“在兩家公司的油品結構上看,中石化的柴油比例要少很多,煤油的比例增加不少,在油品結構的調整上,中石化占有一定的優勢。”
東方油氣網分析師程瑞鋒說:“中石化的煉油裝備普遍具備‘吃粗糧’的能力,而中石油的裝備大多只能適應優質原油。從規模上看,中石化的煉廠規模要遠大于中石油,這也是中石化比中石油虧損少的一個原因。”
對此,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表示,中石化在化工板塊上產品鏈條要更長些,一些高附加值的衍生品品種也要多些。這就把高漲的煉油成本很好地傳遞到了下游,減輕了煉油板塊的負擔。產品鏈條是否足夠長,是否能夠很好地傳遞高成本帶來的風險,成為衡量我國石油公司煉化虧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歐美市場萎靡不振。這對一向以出口為主的中國化工市場來講是一種挑戰。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中石油化工銷售業務圍繞市場需求,增產適銷對路產品,努力降本增效。2011年,受各方因素影響,中石油的化工業務經營虧損17.79億元。

●盡管兢兢業業,三大公司煉化企業卻因政策原因集體虧損。攝影/柯裕清
東方油氣網分析師呂穎表示,中石油的化工業務經營虧損主要是由于市場環境不好,需求不振。中石油的化工業務不是強項,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
中石化作為我國最大的石油化工集團,在去年外需市場低迷不振的情況下,化工產品產銷增幅明顯,經營總量和經濟效益均創歷史最好水平。2011年度,中石化的化工業務實現經營收入為人民幣4205億元,比上年增長28.3%;實現經營收益為人民幣267億元,比上年增長78.1%。
中石化的化工板塊創歷史新高,韓景媛表示,主要是由于其化工生產產品鏈條較長,高附加值的產品品種較多。在全球化工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需求不振、國內化工市場也在調整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經營受益增長近一倍是一個不錯的成績,體現出中石化轉嫁煉油板塊原油成本較高的能力。
2011年,在國際油價高漲的基調下,國內油品市場十分火熱。兩大公司在油品銷售上邁著同樣的步調—加大投資力度,搶占終端銷售市場。
2011年,中石油銷售質量進一步改善,營利能力得到增強,國內零售市場份額達到39.2%,比上年增加0.8個百分點,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另外,中石油還持續加大營銷網絡開發力度,穩步推進城區加油站、高速公路加油站等高效市場和戰略市場建設。全年新開發加油站1300余座,加油站總數達到19362座。其次,中石油重視加強油品質量、計量管理,共有37家銷售企業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2011年,中石油銷售汽油、煤油、柴油1.46億噸,比上年增長20.4%,實現經營利潤206.53億元,比上年增長29.4%。
中石化作為占據中國成品油銷售市場第一份額的企業,2011年度里表現更是不俗。中石化優化銷售結構、努力擴大零售比例,營銷及分銷業務全年實現經營收入為人民幣13476億元,比上年增長29.5%;實現經營收益人民幣447億元,比上年增長45.3%。全年境內成品油總經銷量1.51億噸,比上年增長7.6%。值得一提的是,中石化零售量突破1億噸。
對此,韓景媛分析說:“2011年,兩大石油公司都在努力擴大自己零售終端的比例,優化銷售結構。批發市場萎縮主要是利益驅動。由于發改委有過相關規定,煉廠給予成品油批發商的價格要比零售價格最上限低300元~400元/噸,在成品油市場需求一直都很旺盛的情況下,兩大公司肯定會考慮先滿足自己終端加油站的供應量,滿足自身終端銷售的流通,其次再滿足其他批發商的需求。”
在終端戰激烈上演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讓人十分欣喜的細節:中石化2011年的非油業務發展迅速,營業額達到82.6億元,比上年增長44.2%。韓景媛說,這主要是中石化的非油業務結構更加優化,一體化購物更加貼近消費者心理,不論是從價格優惠上還是從品種的多樣性上看,都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
另外,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松還觀察到,兩大公司在煉化板塊“隔江而治”的局面已經打破。銷售板塊的布局界限模糊了,油氣管道的布局也開始增多。這種終端搶奪戰和油氣管道布局使兩家公司特別是中石油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現金流。
在紛擾的2011年,三大石油公司的表現各不相同。展望未來一年,三大石油公司的業績有哪些值得我們期待呢?
由于局部地區的政局動亂,伊朗局勢仍不明晰,高油價依然是2012年的主旋律。高油價對側重點各不相同的石油公司影響也不盡相同。
韓景媛分析說,在未來的一年中,三大公司的看點主要有三個。一是上游勘探開發板塊主要看中石油的海外并購業務的擴張。在國內沒有太多新發現油田的情況下,海外的油氣開采尤為重要。但呂穎也表示,石油公司的海外業務貢獻力度想有所表現需要一定時間。由于目前國際局勢動蕩不安,收購時應更加謹慎,充分考慮各種風險。二是煉化板塊的虧損。在國際油價依然高企的情況下,2012年的煉化板塊虧損基本定格。究竟虧損程度如何,就要看國家政府部門將要出臺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了。如果能夠將我國成品油定價權下放到企業,那對于三大石油公司來講無疑是個利好。三是銷售板塊的零售終端繼續擴張,但終端加油站的數量不會增加許多,而單站的銷量應該會提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