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而殘障群體更是數量龐大,我國約有8326萬殘障者。長期以來,殘障者面臨不同程度的社會不公和健康不平等,而這常被歸于其生理缺陷,近20余年,人們對殘障的理解才逐漸轉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它泛指在軀體、個體和社會層面上的功能得不到實現的狀況,或稱功能性困難,強調健康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和動態變化[1,2]。研究發現,即便是發達國家或社會,護理上仍存在對殘障的片面認知和對殘障者的歧視,這嚴重影響了殘障者獲取優質醫護服務[3,4]。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自1980年始致力于發展可用于描述健康及健康相關結局(包括殘障)的術語體系,2001年推出“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Disability and Health,ICF),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殘障測評工具(WHO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 2.0,WHODASⅡ),以全面評估健康相關功能障礙水平,有自評、代評及訪談3種形式[5]。該工具已在多國進行了大規模測試,我國未見用于青少年群體的報道[5]。青少年階段是從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而人的健康與功能障礙是一個連續變化體,找到能同時測評成人與青少年的功能評定工具對于理解這一變化體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檢驗WHODASⅡ在青少年群體中的適用性,為篩選具有普適性的評價工具、用于不同情境下各類人群的功能障礙比較奠定基礎。
1.1 研究對象 山東省某市及其所轄某鄉鎮內符合WHO年齡界定(10歲~19歲)[6]的青少年。
1.2 測評工具 ①36項WHODASⅡ(自評版)旨在評價最近30d內因健康原因(如疾病、傷害、精神/情緒問題、酒精濫用)而非其他原因引起的困難,涉及6個方面:理解與交流、四處走動、自我照顧、與他人相處、生活活動、社會參與。采用5點計分法(1分為無;2分為輕度;3分為中度;4分為重度;5分為極重度/不能做)評價所感知到的困難程度[5]。②長處與困難問卷(SDQ)(自評版)常用于評價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涉及5個方面:情緒癥狀、舉止問題、多動注意不能、同伴關系問題、親社會行為。除外5個反向計分題,其他題采用3點計分法(1分為不符合;2分為有點符合;3分為完全符合)進行評價[7]。
1.3 研究步驟 首先對當地市和鄉政府選拔的社區護士(n=36)、校醫(n=7)和班主任老師(n=25)進行培訓,講解測評目的和方法,再由每位受訓者從所在社區或學校選擇自愿參與研究的青少年8人,指導其完成自評,回收問卷由當地政府部門統一寄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PASW 18.0和 AMOS 18.0進行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
共發放544份問卷,回收543份,426份有效(78.3%)。男203人,女223人,年齡14.5歲±2.03歲。WHODASⅡ總表得分為53.28分±19.40分,各子表得分分別是:理解與交流為9.33分±4.34分,四處走動為7.01分±3.18分,自我照顧為5.09分±2.31分,與他人相處為7.55分±3.40分,生活活動為11.92分±5.29分,社會參與為12.6±4.80分。信度分析顯示,WHODASⅡ的Cronbach’sα為0.96,各子表(理解與交流、四處走動、自我照顧、與他人相處、生活活動、社會參與)α系數依次為0.91、0.88、0.83、0.71、0.93、0.89。CFA 顯示,χ2=152.593(df=43,P<0.001),比較擬合指數(CFI)為0.95(大于0.95),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為0.08(小于0.10),調整比較擬合指數(PCFI)為0.62(大于0.00),各項擬合指數均達到了括號內的推薦標準[8],說明符合六維架構。WHODASⅡ各子表與總表高度相關(r為0.75~0.90),與SDQ中度相關(r=0.47),余見圖1。

圖1 WHODASⅡ與SDQ驗證性因子分析路徑圖
WHODASⅡ以ICF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模型為基礎,旨在測評與健康狀況相關的各方面(認知、移動、自理、人際關系和社會參與)的困難程度,強調個體健康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5,9]。國外已有大量實證研究[2,5,10],國內主要用于殘疾人相關研究[11],研究對象主要是18歲及以上成年人,雖有國家曾用于測評12歲以上的青少年[5],但針對青少年群體的測評屬性仍顯著匱乏。對健康與殘障進行評定是專業護理工作者的角色責任,掌握WHODASⅡ有助于充分理解因年齡、性別、文化背景、健康狀況(如疾病、精神問題、酗酒)等造成的在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困難程度,有效避免對青少年的忽視。本研究發現,除“與他人相處”子表外,WHODASⅡ總表和其他子表的α均大于0.80,說明該工具具有優良的內部一致性信度[12]。“與他人相處”子表中存在一項“性生活”,這顯然與絕大多數青少年的生活相矛盾,與英文原版比較后發現,此項原本旨在詢問青少年的性活動,包括親吻、擁抱、牽手、撫摸等帶有性色彩的舉止,將“性生活”修改為“性活動(如接吻、擁抱、撫摸等)”可能更易于被青少年理解和回應。還發現,WHODASⅡ“生活活動”子表的后4項漏答率較高(4.0%,17/426),可能與該部分中“工作”先于“學習”字樣出現有關,可通過突出“學習”字樣或將“學習”置于前而減少漏答。
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青少年群體的WHODASⅡ得分觀察值與原有六維理論架構模型的擬合指數達到了推薦標準,而總表與子表高度相關(r>0.75),說明其信效度優良[13,14],適用于測評青少年群體。此外,WHODASⅡ可評估認知和人際交往中的困難,而SDQ是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篩查工具,兩者中度相關(r=0.47)說明其測評結果較為一致,支持 WHODASⅡ的操作性理論架構。
必須指出的是,青少年在WHODASⅡ各子表的題項均值介于“1分為沒有”和“2分為輕度”之間(為1.27~1.58),而“自我照顧”子表的題項均值最小(為1.27),這可能與其僅涉及進食、穿衣、洗浴等日常生活能力有關,這與既往研究發現青少年相對健康是一致的[15]。
WHODASⅡ首次用于我國青少年,統計分析顯示其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測評屬性,說明該工具適用于青少年群體。鑒于我國青少年群體生活的特殊性(如對性行為的解讀較為局限、生活內容以學習為主),WHODASⅡ中的某些條目可能需要調整,如突出顯示某些字樣、修改譯文或增加備注等。此外,本研究僅納入了山東省某市及其所轄某鄉鎮的普通青少年群體,尚需進一步研究WHODASⅡ對特殊青少年(如殘障、孤兒)和普通青少年的區分效度。
[1] Shakespeare T,Iezzoni LI,Groce NE.Disability and the training of health professionals[J].Lancet,2009,374(9704):1815-1816.
[2] Garin O,Ayuso-Mateos JL,Almansa J,etal.Validation of th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WHODAS-2)”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0,8(51):1-15.
[3] Scullion P.Enabling disabled people:Responsibilities of nurse education[J].Br J Nurs,2000,9(15):1010-1015.
[4] Seccombe JA.Attitudes towards disability in an undergraduate nursing curriculum:The effects of a curriculum change[J].Nurse Educ Today,2007,27(5):445-451.
[5] stün TB,Kostanjsek N,Chatterji S,etal.Measuring health and disability:Manual for WHO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WHODAS 2.0)[R].Malta:WHO,2010:1-151.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ientation programme on adolescent
health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R].Geneva:WHO,2006:B-5.
[7] Goodman R.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A research note[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97,39(5):581-586.
[8] Zang YL.Chinese female nurses’perceptions of and sensitivity towards male genitalia related care[D].Hong Kong: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7:213-224.
[9] 世界衛生組織分類、評定、調查與術語項目小組.張愛民,蔡飛鳴,魯玉紅,等譯.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評定項目及其與《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的關系[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1):15-17.
[10] Buist-Bouwman MA,Ormel J,Graaf RDE,et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iton 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 used in the European study of the epidemiology of mental disor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8,17(4):185-197.
[11] 邱卓英,王樸,王博.《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的發展和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85-86.
[12] 曾五一,黃炳義.調查問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20(6):11-15.
[13] 趙鐵牛,王泓午,劉桂芬.驗證性因子分析及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6):608-609.
[14] 曾蓉.父母教養方式對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2009:1.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2009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目錄[EB/OL].[2011-05-16].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