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輝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社會管理視角下大學生群體的服務供給問題研究
——基于武漢市部分高校的調查
□ 尹輝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管理和服務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及座談的形式對武漢市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群體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力圖通過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五個方面不同層次的需求,為大學生群體的社會管理與服務提供科學的依據與參考。
社會管理;大學生群體;服務供給
“社會管理”是2011年全國兩會的熱詞,年度“關鍵詞”之一,政府工作報告、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兩高”工作報告對此都有所闡述。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服務、監督和控制的過程。[1]作為一個時代課題,社會管理日益凸顯其挑戰性、緊迫性,適時地擺在了中央高層的決策案頭。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2]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管理和服務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大學生群體的社會管理和服務問題應該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小平認為,社會的運行不是孤立的,每一個要素都在里面發揮自己的作用。[3]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國家、社會、家庭與高校的主要職能有三點:一是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師隊伍對學生實施教學和傳授知識來實現;二是管理。主要是通過學工隊伍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獎懲來落實;三是服務。高校固有的官僚化、行政化以及長期與社會的分割狀態導致國家、社會、家庭與高校對大學生群體的服務職能在現實生活中一直處于弱化的狀態。不少高校雖然也提出了服務學生的理念,但一方面由于學生的學業榮譽及行為評價等一直掌控在高校教學及行政的兩條線上,大學生群體難以真正地擁有主體地位而充分享受應有的服務;另一方面,國家、社會、家庭如何協同高校共同有效地參與大學生群體的服務供給還是個嶄新的課題,相關理論與實踐還處于初始階段。筆者搜索知網發現,專門研究大學生群體社會管理方面的文章僅有三篇:一是學者張小健,陳匡明2010年發表的文章 《試論和諧社會視野下未就業大學生的社會管理》;[4]二是學者胡琦2011年發表的文章 《社會管理視角下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發展策略探究》;[5]三是學者黃少華2011年發表的文章《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提升網絡道德素養——大學生不道德網絡行為的社會管理對策》。[6]三篇文章都是近兩年發表的,可見大學生群體社會管理的問題引起學者們關注的時間并不長,其理論研究也僅限于大學生群體中的少數個體或者部分行為,因此大學生群體的社會管理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地研究與探討。
學者陳振明認為,社會管理主體應從傳統的國家或政府擴展到所有的公共部門 (國家或政府、第三部門、非盈利組織、中介組織等)以及公民個人。[7]那么,在社會管理視角下,國家、社會、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這些主體如何參與大學生群體的管理與服務供給呢?本文認為,首先應該全方位地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各個社會管理主體的需求,以便對癥下藥,切實有效地供給管理與服務。早在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H.Maslow)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就提出民需求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求歸結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8](p25)大學生雖然身處學校,但社會發展也給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產生更高的需求。[9]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及座談的形式對武漢市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群體進行隨機抽樣調研,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五個方面不同層次的需求,力圖為大學生群體的社會管理與服務提供科學的依據與參考。為保證數據資料選取的均勻性,筆者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抽查了武漢市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共計12所,調查的基本情況見表一。

表一 武漢市大學生群體調查問卷基本情況一覽表
對回收的1101份問卷,通過整理分析發現,大學生群體比較關注國家的公平、社會的歷練、學校的育人、家庭的情感及自我的管理,思維活躍,積極上進;高校層次不同,大學生群體也存在個體需求差異。不同層面的具體需求調查結果見表二:

表二 武漢市大學生群體需求調查結果一覽表
國家層面的需求。筆者設計了安全保障、公平環境、經濟資助、教育政策、腐敗懲治及其他需求六個選項,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在國家層面上最關注公平環境 (92.2%), 其次是教育政策 (88.2%)、 經濟資助(81.3%)、腐敗懲治(80.4%)及安全保障(73.2%),其他需求方面,部分獨立院校的學生希望能與公立院校的學生一樣享有公費醫療(2.4%)。從結果來看,公平已經成為大學生群體對國家最基本的需求,獨立學院學生希望享有公費醫療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三本大學生群體不愿受到歧視與區別對待的心理。
社會層面的需求。筆者設計了實踐鍛煉、就業機會、人文關懷、良好風氣、幫扶救濟及其他需求六個選項,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在社會層面上最關注實踐鍛煉 (95.1%), 其次是人文關懷 (83.2%)、 就業機會(83.1%)、良好風氣(82.8%)及幫扶救濟(72.6%),其他需求方面無人填寫。從結果來看,實踐鍛煉是大學生群體對社會最基本的需求,人文關懷也成為超越就業機會的關注點,說明社會與高校之間的分割現狀急需改變,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到社會歷練的機會不多,時間不長;另一方面社會對大學生群體的成長關注度不夠,大學生群體基本還處于象牙塔內部封閉式管理與教育的狀態。
學校層面的需求。筆者設計了基礎設施、名師大家、人格塑造、素質教育、教學質量及其他需求六個選項,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在學校層面上最關注人格塑造 (93.2%), 其次是素質教育 (89.7%)、 教學質量(86.8%)、名師大家(79.7%)及基礎設施(68.3%),其他需求方面,部分獨立學院及高職高專的學生填寫了希望學校多柔性育人少剛性處分(1.4%)。從結果來看,學校的教、管、育三個方面大學生群體最需要的是育,希望在轉變為社會人的高校過渡期間提升自我人格魅力。
家庭層面的需求。筆者設計了經濟來源、情感依附、心理健康、成長指導、和諧氛圍及其他需求六個選項,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在家庭層面上最想得到的是情感依附(87.1%),其次是和諧氛圍(85.2%)、成長指導(84.7%)、經濟來源(84.6%)及心理健康(72.3%),其他需求方面部分高校的學生希望家長與自己的溝通交流應該多于與學校的聯系(4.4%)。從結果來看,家庭是大學生群體的情感依附歸屬地,他們希望有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能經常與自己溝通并關注自己的成長。
個人層面的需求。筆者設計了自我管理、自立自強、承受能力、自尊自愛、貢獻精神及其他需求六個選項,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在個人層面上最需要的是自我管理(97.8%),其次是自尊自愛(93.5%)、自立自強(92.6%)、承受能力(85.3%)及貢獻精神(83.4%),其他需求方面,部分高校學生希望能戒掉網癮(3.3%)。從結果來看,大學生群體在個人層面上最想提升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希望自己能在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關懷與幫助下,嚴以律己并逐步完善自我。
大學生群體在不同層面的需求不同,需求側重也存在差異,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個人如何有效的為大學生供給服務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國家要采取合理的宏觀政策調控措施,全力營造一個相對公平的教育與社會環境。筆者通過調查分析與訪談了解到:大學生群體認為當代中國社會及教育環境有待優化,階層固化是社會最大的不公平。一生要經歷四個階段的區分,一是起點的區分。生來不平等,出生標簽“農民工二代”、“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壟二代”等奠定了各自不同的起點;二是成長的區分。受教育時,城鄉教育資源的差異化,重點初、高中與高校錄取政策區域、城鄉的區分對待,高昂學費等使“農二代”、“貧二代”們難以跨入名牌大學。從古至今,“讀書受教育”一直是底層人士實現向上流動,改變自身命運的一種方式,[10]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靠讀書改變命運已成記憶。[11]三是就業的區分。在現實社會中,擇業時,干部子女成為干部的機會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多。[12]就業后,同樣的工作由于身份不同,公務員編制、事業編制、合同工、臨時工不同身份使同工不同酬變為合理,區分較大;四是退休的區分。退休雙軌制使“機關事業單位退下來的人員”和“企業退下來的人員”享受的養老金待遇完全不同。筆者認為,國家應該勇于擔當不公平的責任,積極采取合理的宏觀政策調控措施,譬如征遺產稅、加大鄉鎮教育的投入、公務員與事業單位采取陽光招聘、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待遇等,使人的一生在一個較公平的環境下成長,使不同階層能夠合理流動。
其次,社會企業全程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徑。筆者通過調查分析與座談了解到,聯合育人還是個新的概念、新的趨勢,大學生群體一致認為在高校的理論學習遠遠多于社會實踐,絕大部分學生的課外學分僅僅是通過各種途徑找校外單位蓋章來獲得,自身沒有真正地參與任何社會實踐,但學校對此卻毫不理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筆者認為社會組織及企業應該全程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當中,社會組織可以通過高校團委聯系學生會干部或者協會組織,社會企業可以通過院系學工辦或者專業老師聯系相關專業的學生,給予學生參與社會組織發展、企業建設的機會,減少學生日后入職的培訓投入,為后續儲備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校企合作辦班、教師下企業、企業高管入校授課、創建實習基地等多種方式共同服務于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實踐經驗的需求。
再次,高校變“教”為“育”,積極引導大學生群體的為人處事。筆者通過座談了解到:高校一貫以教學為中心,狠抓落實理論知識的傳授,專業知識的講解,對于大學生的為人處世之道引導的不夠,人格魅力的塑造指導不多,但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往往卻是取決于他的為人處事以及人格魅力等。筆者認為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群體的整體人文素養的提高,通過寫規范字、講普通話、禮儀育化等方式不斷提高大學生群體的人格魅力,要大學生明白做人遠重于做學問,真正體現育人為本的理念。
第四,家庭要成為大學生群體的精神家園,關注大學生群體的情感成長。筆者通過調查分析與座談了解到:大學生群體遠離父母,家人往往很關注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有的學校還建立了相應的輔導員與學生家長聯系制度,使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得到了加強,但學生學習與生活之外的情感一直是溝通的盲區,關注的遠遠不夠。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個人的成長一直處于家庭的呵護與照顧中,上大學才是第一次遠離自己的家鄉和父母的視線,個人情感還相對比較脆弱。筆者認為大學生的衣食父母不僅僅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不僅僅要聯系學生的輔導員,不時了解其學習狀況;還要通過QQ、電話、短信等方式與學生本人溝通,了解她們的心靈健康與成長,還要構建和睦的家庭氛圍,讓家庭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與牽掛。
第五,大學生群體要加強自身的管理與完善,積極做好自供服務。筆者通過調查分析與座談了解到:很多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差,雖然也能分清是非,但往往身不由己,如迷戀上網、貪玩早戀等。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和客體是對立統一關系的理論,在社會管理活動中,社會管理主體與客體同樣也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這種辯證統一的關系突出地體現在人的因素上。社會管理歸根到底是人對人的管理、對人的行為的管理。社會管理主體與客體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辯證統一,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大學生群體自身既是社會管理的主體,同時也是社會管理的客體,應該做好自供服務。筆者認為大學生群體一定要獨善其身,學會時間管理、生活管理、學習管理、行為管理以及情緒管理,適時調節各種心情,釋放各種壓力,為自己、為他人、為學校、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自供服務的同時才能享有來自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以及他人供給的服務。
[1]李學舉.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 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J].求是,2005,(07).
[2]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N].人民日報,2011-02-19.
[3][4]張小健,陳匡明.試論和諧社會視野下未就業大學生的社會管理[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05).
[5]胡琦.社會管理視角下大學生流行文化的發展策略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
[6]黃少華.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提升網絡道德素養——大學生不道德網絡行為的社會管理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09).
[7]陳振明等.強化我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對策思考——《”政府社會管理“課題的研究報告》之四[J].東南學術,2005,(04).
[8](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3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9]朱林.我國高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若干問題的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2,(03).
[10][11][12] 杜安娜.我們向上流動的路越來越窄?[N].廣州日報,2010-11-03(A9).
(責任編輯:牟春野)
Issues of Service Supply to the Student Population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anagemen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uhan
Yin Hui
College students are a part of social groups;are also the most easily overlooked groups of the process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service.This thesis tries to random survey be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informal discussion comes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wuhan city;understanding college students are on the state;society;schools;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of demand in the five aspects of different levels;for the college students'social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social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s;service supply
C916.2
A
1007-8207(2012)10-0052-04
2012-07-20
尹輝 (1977—),男,河南信陽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