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iPad”,很多人立即就會想到:這不就是美國蘋果公司的平板電腦嘛!然而,就是這個“地球人都知道”的產品,近期伴隨著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日漸火爆,其“iPad”商標侵權糾紛也在不斷升溫,以至于紛爭雙方不得不對簿公堂。本案的是非曲直,有待法庭審理判定。而據媒體報道,已有多地工商部門開始查封蘋果iPad產品,蘋果公司也可能面臨巨額罰款。讓蘋果公司始料未及的是,作為一家“視知識產權保護為生命”的美國企業,居然在中國因一起商標侵權案陷入被動。
商標侵權的現象,餐飲業中也時有發生,既有明知故犯的惡意行為,也有調查不夠的無意行為,根本上這都反映了企業在法制觀念上的漠然和缺失。本期安排的《餐企防范品牌風險》專題中,從“商號登記在先,商標注冊在后”“商標注冊在先,商號登記在后”“商標近似仿冒”“注冊商標稀釋”“知名商品的保護與侵權”等方面,依照相關法律對餐飲業中諸多的商標糾紛案例進行了剖析。按照專家的說法,企業在注冊商標時,一方面應詳細查詢相同和相近的商標,以免帶來日后的糾紛;另一方面,一旦發現有相同或相近的商標構成侵權,注冊在先的企業應當在第一時間采取維權行動。
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目前我國頒布實施的相關法律法規就有《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及其實施條例等,并在1997年修訂實施的《刑法》中設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罪”;2008年國務院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國家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心和意旨彰顯無遺。
iPad商標紛爭,讓我們又一次直觀地感受到商標品牌的軟實力和知識產權這一無形資產的巨大價值。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國的餐飲企業也會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從尊重他人知識產權還是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的角度出發,企業都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的“作業”,別重蹈“蘋果”被“咬”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