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芬
(融水民族衛生學校,廣西 融水 545300)
臨床實習既是護理教學的最后階段,也是重要環節,臨床實習效果對護生將來從事的護理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護理是一項高風險的特殊行業。護理風險是指從事護理服務工作,具有一定的發生頻率并由該護士承受的風險,包括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及其人生風險[1]。護理風險一旦發生必將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痛苦及不良后果,大大降低醫院的醫療護理質量,嚴重影響帶教教師聲譽,以及護生前途。因此,減少和杜絕實習護生差錯事故的發生成為醫院和學校共同面臨的課題。
我校護生在校最后階段均需到二甲以上醫院進行8~10個月的臨床實習。筆者從各實習醫院收集到我校實習護生護理風險發生情況(見表1)。
表1顯示,我校護生在實習過程中幾乎每年均有差錯事故發生,現將其中最嚴重的3例差錯事故報告如下:
例1:2004年某護生在兒科實習,給患兒接換液體時,沒有認真對光查對液體質量,輸液30分鐘后家屬抱著患兒走動,發現液體中有一類似于死螞蟻的黑色懸浮物。這引起家屬的極大憤慨。

表1 2004—2011年我校實習護生護理風險發生情況
例2:2007年某護生在產科實習,晚9時,帶教教師將米非司酮200m g×2片交給護生,口頭叮囑其交給6床的引產患者一次口服,可護生卻誤將該片交給16床的患者。該患者是保胎孕婦,孕婦服藥30分鐘后被帶教教師發現,立即報告醫生,并即刻給予洗胃、安宮等處理,可第二天仍然致其流產。
例3:2009年某護生在胸外科實習,早晨7時,給患者更換胸腔閉式引流瓶后忘記松鉗。醫生查房時見無引流液引出,準備予以撥除引流管,這時突然發現夾管的鉗子,松開后仍有不少胸液引流出來,幸好及時發現,避免了不良后果的發生。
據報道:實習護生護理差錯事故主要是由中職護生引發的。原因之一是中職護生心智不成熟,年齡大多在17~19歲,此階段的特點是生理、心理變化快,心理活動狀態不穩定,缺乏自制力,知識結構欠完善,生理與心理成熟不同步,對家庭高度依賴,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耐心與恒心,易沮喪、悲觀,不能正確對待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缺乏與人溝通的勇氣與技巧,更不會調整心態,易感情用事,常因一時沖動而做出輕率舉動。
隨著法制的不斷健全,患者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而長期以來,護士處于醫療服務的從屬地位,在臨床護理實踐中,護士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快速解決影響患者健康的問題,而忽略了潛在的風險。同時,護生缺乏對自身在護理行為中法律身份的界定和認識。據調查,護生在實習的中、后期所出現的差錯占實習總差錯的93%[2]。說明在實習的中、后期,護生隨著能力的提高,擅自執行醫囑或進行操作的意識越來越強,差錯事故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一旦出現失誤,護生的應變能力又低下,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甚至差錯事故的發生。
眾所周知,”三查七對”是護士執行醫囑、施行護理措施前的必要步驟,是保障患者安全最基本的手段,是護生在校學習、考核時的重點內容。在校期間,護生的操作對象大多是模型人或同學,他們的操作不會引起不良后果,因此,護生對查對制度的重視不夠。以上3例均是沒有執行查對制度而導致的。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某些帶教教師責任心不強,特別是實習后期,帶教教師認為護生已逐漸熟悉或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能,放松監督,而護生又常查對不到位,導致護理風險的發生。
中職護生入學時的基礎知識薄弱,入學后在校理論學習僅兩年,因此,知識儲備明顯不足,書寫、溝通、解決問題、應變等各方面能力均較差。進入臨床實習后難以得心應手,護理文件書寫欠完整,與患者溝通不暢,健康教育及指導不全。由于意識到自身的缺陷,護生較易產生自卑及懦弱心理,工作缺乏主動性,往往被動等待帶教教師指示,并盲從,加上基礎知識薄弱,易出現理解偏差,執行過程容易出現差錯。
大多數護理風險是能識別、判斷和避免的。中職護生的基礎文化知識薄弱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學校應從教師素質、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方面入手,加強對教師的教案設計、課堂控制、教學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指導,充分調動護生的參與意識,激發護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提高中職護生的專業文化素質。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加強人文知識、心理學知識、社會學知識、溝通技巧等方面的傳授,縮短護生的實習適應期,同時引導護生體貼、同情、關心患者。
3.2.1 進行普法教育,增設相關法律課程 為提高護生的法律意識,學校開設了相關的法律課程,但由于是公共課,課時少,護生多不重視,故應在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適當增減法律課程內容。我校自2008年起在中職護理專業課程計劃中增設了衛生法學概論,重點是護士注冊管理條例、護理差錯事故、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與護生密切相關的內容,在教學中采用專家講座、護理法學知識辯論會、發放護理法律手冊、護理差錯事故典型案例討論分析等方法,提高護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增強護生的法律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3.2.2 加強實習前教育,使護理風險警鐘長鳴 護生進入醫院實習,新的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系讓護生變得興奮而盲目,因此在分派護生進入醫院實習前,學校要做好全面、有效、扎實的實習前教育及動員工作,在防范護患糾紛、正確處理護患關系等方面要做特別的要求和指導。
據調查,醫院對帶教教師的選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某些低年資、低學歷的護士也承擔著帶教任務,這使護生的臨床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建議醫院臨床帶教教師的人選應由其自薦或經科室推薦,并書寫帶教計劃,包括學習目標、教學手段及考核方法。再經護理部考核、臨床試用,方可聘用。要求帶教教師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具備溝通能力、寫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多項綜合能力,以保證臨床教學工作按量保質地完成,避免護生實習中發生護理差錯事故。
3.4.1 在臨床帶教中貫穿風險意識教育 護生實習時,各科帶教教師均要求護生任何一個操作都必須在其監督、指導下完成,在操作前告之如不遵守操作規程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及要承擔的法律責任,讓護生養成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的良好習慣。在帶教中,教師要善于發現護生潛在的法律問題,并培養護生的誠實品質,一旦發生差錯護生要及時報告帶教教師,以便及時處理,決不可隱瞞,以杜絕上述案例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3.4.2 高標準、嚴要求 帶教教師應明確帶教責任,有強烈的責任感,在帶教過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在給護生提供實踐機會的同時,不放松對實習護生的監督和指導,既對護生實習中的行為負責,又對患者的健康負責。帶教教師要嚴格要求護生,對其多提問、多放手、多講解、多指導,同時提醒他們注意防范引發醫療糾紛、差錯事故的各個細節,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
對中職護生實習中護理風險的管理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艱巨的工程,需要不斷完善實習護生風險管理制度,有效推進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的護理質量管理工作,不斷培養護生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使護生既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還能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便捷、優質的護理服務。
[1]蔡學聯.護理實務風險管理[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5.
[2]劉雅莉,景濤,田金微,等.新西蘭醫療風險防范及監管機制現狀的循證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6,6(9):67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