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宇
(鞍山師范學院附屬衛生學校,遼寧 鞍山 114001)
化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學科,中等職業學校的大部分學生由于基礎知識較差、學習能力較弱,往往視化學為“天書”。盡管教師已使用了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參用了“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仍然收效甚微[1]。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在一節45分鐘的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隨教師講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圖1所示)。開始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強,增至最強時,持續一段時間,這時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較為理想的穩定狀態,隨后學生的注意力開始分散。而學生的注意力開始下降的速度要來的更快一些,這令教師感到束手無策。事實,許多教師忽略了化學實驗,它貼近生活,又千變萬化,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2]。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搜集了一些簡單可行、貼近教材的隨堂“小魔術”,在學生注意力開始下降的時候進行演示。在學生爭相破解“魔術”的同時,大大激發了他們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到下課時,他們還意猶未盡、探討不休。課堂小實驗所帶來的“魔術效應”還遠遠不止這些,在學生看來,化學課變無趣為有趣,變被動受教為主動求學。學生在期末考試中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績。下面筆者就化學教學中“魔術效應”的運用作簡要闡述。
圖1 學生在一節課中的注意力指數分布
1.1.1 問題導入 蔬菜葉中含有Vc嗎?
1.1.2 實驗步驟及現象 在玻璃瓶內放少量淀粉,倒入一些開水并用小棒攪動成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酒,乳白色的淀粉溶液變成了藍紫色。再找2~3片青菜,摘去菜葉,留下葉柄,榨取出葉柄中的汁液,然后把汁液慢慢滴入玻璃瓶中的藍紫色溶液中,邊滴入邊攪動。這時,你會發現藍紫色的溶液又變成了乳白色。這說明青菜中含有維生素C。
1.1.3 反應原理 蔬菜中的Vc(C6H8O6)與Ⅰ2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C6H8O6+Ⅰ2==C6H6O6+2HⅠ,由于單質碘與 Vc反應完全,溶液中不再有單質碘的存在,所以藍紫色的淀粉溶液恢復了乳白色[3]。
上課時可以多帶幾種蔬菜葉讓學生上講臺親手操作,實驗中反復強調單質碘可以使淀粉溶液變藍和碘量法測定Vc的相關知識,以使學生牢固掌握。
1.2.1 問題導入 與Fe3+有關的顯色反應。
1.2.2 實驗步驟及現象(1)用毛筆分別蘸取硫氰化鉀溶液、亞鐵氰化鉀濃溶液、鐵氰化鉀濃溶液、苯酚濃溶液在白紙上繪畫。(2)把紙晾干,釘在木架上。(3)用裝有FeCl3溶液的噴霧器在繪有圖畫的白紙上噴上FeCl3溶液。
1.2.3 反應原理 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鉀(KSCN)溶液顯血紅色,遇到亞鐵氰化鉀(K4[Fe(CN)6])溶液顯藍色,遇到鐵氰化鉀(K3[Fe(CN)6])溶液顯綠色,遇到苯酚(C6H5OH)溶液顯紫色,Fe-Cl3溶液噴在白紙上顯黃色[3]:(1)FeCl3+KSCN== [Fe(SCN)]Cl2+KCl(紅色);(2)FeCl3+6C6H5OH→H3[Fe(C6H5O)6]+3HCl(紫色);(3)4FeCl3+3K4[Fe(CN)6]==Fe4[Fe(CN)6]3+12KCl(藍色);(4)FeCl3+K3[Fe(CN)6]==Fe[Fe(CN)6]+3KCl(綠色)。
五彩斑斕的色彩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引起了他們探求原因的興趣,在探索學習中他們便能很快掌握Fe3+的各種顯色反應。
1.3.1 問題導入 蔬菜、水果電池——原電池。
1.3.2 實驗步驟及現象 用一根5 cm長的銅絲和一條2 mm寬的鋅片,分別插到土豆或西紅柿內,再用耳機的兩端接觸銅絲和鋅片,便能清晰地聽到聲音。如果把12個土豆按上述方法每個都插入銅片和鋅片然后串聯,再接上電鍵及1.5 V的小電珠,合鍵時電珠就會被點亮。
1.3.3 反應原理 1780年意大利的伽伐尼從青蛙腿的觸電肌肉收縮現象中發現了生物電,發明了原電池的雛形。銅鋅電池中,銅為正極、鋅為負極[3],土豆汁或西紅柿汁作為電解質溶液,起導電作用。反應公式為,正極反應:Cu2++2e=Cu;負極反應:Zn-2e=Zn2+。原電池的知識比較抽象,可用小實驗將其具體化,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為了在課堂上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化學教師除了認真備課外,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課前的充分準備:每節課的小實驗應切合這堂課所講述的內容;針對實驗的可行性、安全性做出預先的論證;實驗的操作要做到簡單易行;實驗效果應明顯無誤。(2)課堂中的準確演示:實驗環節應安排在恰當的時間段,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為目的;實驗的演示及語言應具有吸引力,引領學生見證“奇跡”的誕生;隨堂實驗應注意維持課堂紀律;不僅要讓學生關注實驗現象,還要讓學生理解實驗原理,讓學生重復實驗并復述實驗所涉及的知識點。(3)課后深入總結:在激發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強烈興趣后,教師要及時做出知識點的總結和適當地拓展,以作業的方式提出相應的問題,要求學生課后思考。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過[4],要想控制注意力就是要使學生保持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學生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產生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從這個角度出發,隨堂小實驗恰恰滿足了保持學生“情緒高漲”和“自豪感”的要求。實踐證明,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我校學生化學學科的合格率、優秀率較以往有了明顯提高,見表1。
表1 近5年我校學生化學學科合格率、優秀率比較
小“魔術”讓我們的化學課教學發生了大變化。愛因斯坦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教書育人時應當培養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增強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因為對學生而言,帶著興趣去學習比枯燥的理論講述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記憶和理解[5]。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努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上繼續堅持不懈地探索,以教育出更優秀的學生。
[1]張國強.中職學生注意力及記憶力調查分析報告[J],職業技術,2006(18):49.
[2]蔣德樂,蔣德玉.在實驗教學中怎樣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J].云南教育,2007(5):35-36.
[3]張錦楠.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4]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5]李家亮.探究化學學習中學生受挫成因及對策的研究[J].化學教育,2007(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