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軍 李飛舟 鄭粵湘 姜勇 李黎軍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放射治療為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1],但鼻咽癌放療有一系列的并發癥,如口干、張口困難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如何減輕放療后并發癥,提高放療后患者生存質量是目前鼻咽癌治療計劃中急需解決的課題[2]。本文對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100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予以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確診并在我院初次治療的鼻咽癌患者共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20~75歲,平均45.6歲。按常規放療及三維適形放療分組(按福州92分期法分期),見表1。
1.2 治療方法 患者分兩組,分別予以不同方式放療。①常規外照射放療組:患者50例接受70~75 Gy 7~8周的根治性放療。②三維適形放療組:患者50例常規外照射40 Gy4周后,鼻咽部原發灶加三維適形放療,劑量35~40 Gy 10~15次。常規外照射為面頸聯合野(或耳前野+頸切線野)和電子線照射,分組及分期見表1。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均隨訪3年以上,分別計算各組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及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及并發癥的發生率的計算采Kaplan Meier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有顯著性意義,P<0.01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放療的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 常規外照射放療組的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為82.0%、78.0%;三維適形放療組為84.0%、80.0%,兩組之間3年生存率、3年局部控制率差異無顯著性。本文因I期患者僅2例,故而其生存率有統計學偏差。無論采用那種方法放療,患者的生存率都隨臨床分期的增加而下降。見表2、表3。
2.2 兩種放療方案的并發癥 常規放療因外照射劑量大于三維適形放療,對正常組織的損傷遠大于后者。常規放療患者急性皮膚損傷、口干、張口困難、腦損傷發生率分別為54.0%、38.0%、52.0%、4.0%,遠高于三維適形放療的各并發癥發病率(24.0%、22.0%、22.0%、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患者臨床分期及治療分組

表2 不同放療方案患者3年生存率 %

表3 不同放療方案患者3年局部控制率 %

表4 兩種放療方案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鼻咽癌的生長方式和部位比較復雜,其放射治療照射野應該包括全部腫瘤組織和淋巴引流區,以及一定范圍的外周邊緣。但是,由于絕大多數照射野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在過去的臨床放療實踐中,常規放療由于照射野單一、野數少、無TPS(治療計劃計劃系統)輔助等缺點,使得治療靶區周圍的正常組織受到過多照射,以致放射損傷常常不可避免。國內外一些病例數較多的回顧性資料表明,早、中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平均在80%左右,而放療并發癥,如口干、張口困難、放射性腦損傷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其原因主要為:①鼻咽部靶區極度不規則,GTV與CTV的形狀不一致性較明顯,且變化大。②靶區周圍要害器官多,常規放療的照射技術的高劑量區很難與靶區適形,正常組織的劑量限制成為阻礙腫瘤劑量提高的主要因素。③局控率與劑量呈明顯相關性。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患者生存期延長,對生存質量的要求自然提高。因此,尋求療效高、并發癥輕的鼻咽癌治療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技術克服了擺位精度和照射野照射精度的問題,其以照射劑量在三維方向上與腫瘤靶區高度一致,且靶區內各點劑量強度也可調節為特點,可使腫瘤靶區得到更高、更準確的照射劑量,且更好地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同時,采用CT定位,結合MR圖像和PET/CT圖像,從形態學和功能學兩大角度對腫瘤靶區進行勾畫,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的照射范圍。從而在提高腫瘤患者治愈率的同時減少并發癥,改善其生存質量。
由以上的圖表數據可以看出:①與常規放療相比,三維適形放療并未提高3年總生存率、局部控制率。②與常規放療相比,三維適形放療能降低急性皮膚損傷、口干、張口困難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③由于部分患者隨訪期短(不到一年),所以對于放射性腦損傷的統計結果并無實際意義,需進一步積累資料和觀察。
[1]劉泰福.現代放射腫瘤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60-170.
[2]侯友賢.腫瘤放療并發癥防治.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2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