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陳巍
輪狀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嬰幼兒秋、冬季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傳播[1]。輪狀病毒侵犯小腸上皮細胞,導致絨毛變性脫落,使腸吸收和分泌不平衡,導致的急性腹瀉。
輪狀病毒易破壞小腸黏膜刷狀緣的乳糖酶,乳糖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未被消化乳糖隨著消化道下行進入結腸后,被細菌發酵生成短鏈脂肪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和氣體如甲烷、H2、CO2等。由于乳糖發酵過程產酸產氣,增加腸內的滲透壓,會出現腸鳴、腹痛、直腸氣體和滲透性腹瀉等臨床癥狀。存在這些臨床癥狀時稱為乳糖不耐受癥,沒有臨床癥狀稱為乳糖酶缺乏或者乳糖吸收不良。筆者采用無乳糖奶粉治療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癥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本科收治的100例患兒,隨機分為2組。男64例,女36例;年齡4~8個月23例,8~12個月36例,12~20個月41例,平均9.6個月。患兒大便均為水樣或蛋花湯樣,6~7次/d至10余次/d。入院1~3 d內均行大便輪狀病毒抗原測定及乳糖檢測。大便常規正常,或偶見白細胞,大便培養陰性,大便中乳糖測定≥++,pH<5.5.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 實驗室檢查 對100例患兒在入院1-3 d收集新鮮和不混有尿液的糞便送檢。使用ELISA檢查大便中RV-Ag,采用醋酸鉛加氫氧化氨法檢測糞便中乳糖、PH值.之后每日用同樣方法進行糞便乳糖測定。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給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抗病毒治療,口服蒙脫石散及微生態制劑等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喂食無乳糖奶粉(雀巢A110)。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腹瀉持續時間、大便次數減少時間及糞乳糖轉陰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SPS10.0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判斷標準執行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標準。①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質及次數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②有效:72 h內糞便性質及次數明顯好轉。③無效:72 h內糞便性質及次數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2]。
2.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治療4 d后實驗組總有效率88%,對照組總有效率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一般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例,%)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輪狀病毒侵入小腸上皮細胞,選擇性的感染和破壞小腸絨毛頂部細胞[3]。使腸液的分泌和吸收不平衡,同時破壞小腸刷狀緣表面的乳糖酶。其病理變化是支撐物內有不同程度的絨毛鈍、圓細胞浸潤[4]。輪狀病毒會破壞腸黏膜,減少乳糖酶的分泌,引起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癥,出現滲透性腹瀉[5]。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后,選擇性的侵襲成熟的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是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其絨毛腫脹、排列紊亂和變短。小腸黏膜絨毛上皮細胞受損及受損后壞死脫落造成乳糖酶活性降低或丟失,陷窩上皮細胞迅速增生覆蓋小腸腔表面,但陷窩上皮細胞不能很快分化成熟,而無消化吸收功能而造成水樣瀉[6,7],并因此產生繼發性乳糖不耐受。乳糖酶在所有雙糖酶中發育最晚、含量最低、最易受損、恢復最慢[8]。因此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應進行常規大便還原糖定性測定。故乳糖酶缺乏是輪狀病毒性腹瀉病程較長,甚至遷延不愈的關鍵因素[9]。
輪狀病毒行性腸炎多發生于3歲以下小兒,且該病毒易攻擊小腸黏膜上皮細胞乳糖酶,導致乳糖不耐受,年齡越小越容易繼發乳糖不耐受。本文中100例患兒均證實為輪狀病毒性腸炎并發乳糖不耐受癥。本組采用短期雀巢去乳糖奶粉A110輔助治療,試驗組在腹瀉次數減少時間、大便成形時間、糞乳糖轉陰時間等方面有明顯的優越性,總有效率97.2%,且恢復正常飲食后癥狀無反復。對照組總有效率75.4%,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發熱、嘔吐癥狀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輪狀病毒腸炎繼發乳糖不耐癥病兒進行低乳糖飲食治療,能縮短病程、提高療效,值得推廣。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51.
[2]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究會組織委員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3]Murphy TV,Gargiiullo PM.,Massoudi MS,et al:Intussucsceptiom among infants given an oral rotavirus vaccine.N Engl J Med,2001;344:564-72.
[4]Parashar UD,Holman RC,Clarke MJ,et al:Hospitalizations associated with rotavirus diarrhea in the United States,1993 through 1995.Surveillance based on the new ICD-9-CM rotavirus-specific diagnostic code.J Clin Microbiol,1998,77:13-7.
[5]譚毅青,潘景良.繼發性乳糖不耐受與輪狀病毒性腸炎的關系分析.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8):936.
[6]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冊).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242.
[7]張素玲,李一欣.魚腥草、維生素C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21例.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2):153-154.
[8]姚福寶.嬰兒乳糖不耐受的診治研究.臨床兒科雜志,2010,28(5):496.
[9]楊善浦.繼發乳糖不耐受癥嬰兒不同飲食療法療效觀察.浙江醫學,2003,25(9):54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