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瑞存
低出生體重兒是指孕期在37周以下,身體發育不完全的早產兒等,由于患兒的身體各方面的發育不完整,導致患兒的各方面條件均比一般產兒較差,在生長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且患兒的護理工作非常困難,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的要求也比較高。本文主要研究早期護理干預在低出生體重兒中的應用,通過實際臨床護理,探討其影響作用,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為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間收治的低出生體重兒90例,其中男43例,女47例,產齡30~35周左右,體重在1.24~2.46 kg,其中多胎生產患兒18例,胎盤異常36例,臍帶異常36例。患兒均為早產患兒,按照隨機方法將90例患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個43例,兩組患兒之間的性別、年紀、并發癥、家庭條件等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統計學標準,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同時進行護理,研究組患兒使用早期護理干預,包括恒溫箱保暖、濕化氧氣呼吸輔助、血糖支持、實時檢測生命提升、根據患兒的情況進行微量喂養、每日消毒液擦拭、預防性光療、發育支持護理及幫助運動等;對照組患兒使用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包括對患兒的體溫、營養等常規護理,重癥患兒實施監護等護理方法。觀察記錄兩組患兒的生長情況及健康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均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研究中使用χ2進行計算分析,本組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護理干預,兩組患兒的成長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組患兒的體重增長快,身體健康程度優于對照組患兒,并發癥發生幾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表1。
兩組患兒的體重增長研究組患兒優于對照組,研究組45例患兒平均體重增加為(23±3)g/d,對照組患兒為(17±4)g。在護理干預后,對兩組患兒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的家長對護理干預的效果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患兒的家長,詳細情況如表2。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效果的滿意程度比較(例)
在整個護理工作過程中,其中研究組患兒出現2例嚴重呼吸障礙死亡,1例腦水腫死亡,病死率6.97%;對照組患兒出現3例呼吸障礙死亡,2例肺炎死亡,3例腦水腫死亡,1例綜合并發癥死亡,病死率18.6%。
低出生體重兒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個方面,在臨床方面,主要有多胎、胎盤或臍帶發育異常等情況,同時,如果產兒的母親患有疾病,如高血壓等病癥,以及產婦抽煙、酗酒等情況,或者是患兒的家庭環境較差,產婦的營養不足等都有可能引發產兒的低出生體重兒的形成。在臨床方面,由于低出生體重兒的身體各器官發育不成熟,身體的器官等各方面比一般產兒要差很多,因此實際的撫養要更加的苦難,特別是產兒的適應性與抵抗力差,包括患兒的吸吮、吞咽功能不完善,胃容量小,消化酶不足,吸收、消化能力差,易發生喂養困難,嗆奶、吐奶。再加上低出生體重兒體內糖元儲備少,而又處于高代謝狀態,較正常新生兒更易出現低血糖,體重不增,抵抗力更低下,甚至死亡。因此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對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包括恒溫箱、營養、身體護理等各個方面,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兒的存活率,減少患兒的并發癥出現幾率,同時需要對患兒的父母進行一定的護理知識培訓,以便在出院后患兒可以健康的成長。
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常規護理對患兒的作用有限,如本次研究過程中,使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兒的各方面護理情況都要遠低于研究組患兒,包括患兒的發育情況、并發生出現情況及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使用早期護理干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兒的生存幾率,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的效果非常顯著。
另外,早期護理干預可在患兒生產前進行,對產婦進行營養、身體等護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產婦的各方面情況,以確保產婦的身體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患兒的影響。這一方面的護理主要就是對產婦的休息、營養、鍛煉及心理護理等。同時,在低出生體重兒早期護理干預中,母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護理方面,因此在護理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確保患兒使用母乳進行喂養,在提高產婦與患兒親密度的同時,也提高患兒的護理工作。
[1]胡雁.正確認識循證護理推動護理實踐發展.中華護理雜志,2005,9:714.
[2]李小燕.新加坡醫院用經口腔插管代替鼻飼喂養患兒.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99.
[3]樊杰.早產兒的發育支持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4,10(39):7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