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汝逸 冉冬梅
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是一種較少見的以血管成分和梭型細胞為主的軟組織腫瘤。在我國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合并卡波氏肉瘤較為少見,AIDS相關型KS主要在男性同性戀者中流行,發生口腔損害者占51%,尤以顎部居多。現將我院近期就診于口腔科,經實驗室檢查被確診的兩例典型的AIDS相關型口腔上顎KS歸納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兩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分別為36歲,42歲。均有同性戀史,已婚1例,均為漢族。
1.2 病變特點 發生在上顎部2例患者KS呈結節,浸潤性暗紫色斑塊,孤立散在或密集成群,約4 cm×6 cm。其中1例伴有全身皮損癥狀,面部腫脹,左側鼻翼上部,左下眼瞼部、右頦部及左下頜部,見多個暗紫色斑片狀皮疹,大者約2×3 cm2,高出皮膚,表面有脫屑,雙側頸部可觸及多個腫大淋巴結,最大者19 mm×10 mm。另外胸、腹部見多個暗紫色斑片狀皮疹,并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
1.3 實驗室檢查 兩例患者均查HIV抗體初篩及確認試驗陽性,其中1例檢出抗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RPR陰性痰涂片檢出真菌孢子及菌絲。2例就診時CD4+T細胞數分別為18 cell/ul,176 cell/ul
1.4 病理報告 (上顎)符合卡波西肉瘤,免疫組化結果是:Vim(+)、CD34(+)、FⅧ(+)、SMA(-)、HHV8(+)。一例皮膚組織表面角化亢進,真皮層內可見血管周圍細胞增生浸潤,并可見小血管增生病灶,管腔小內皮薄,Ki-67+<10%。另一例皮膚組織內鱗狀上皮較厚,其下有梭形細胞增生,成實性片狀束狀分布。部分呈管腔樣分布。細胞體積較大。部分區域血管增生明顯,腔內充滿紅細胞,Ki-67+(15% ~20%)。(圖1)。
2.1 診斷 2例口腔上顎病變患者由病理組織切片及免疫組化確診為KS。
2.2 治療 口腔上顎病變患者伴有全身癥狀者,HAART:拉米夫定片+司他夫定膠囊+克力芝片。放射治療:病損部位常規放射治療,初始劑量40 GY。10 d為1療程,根據身體耐受情況適時調整劑量。抗菌對癥治療:頭孢哌酮舒巴坦鈉針、氟康唑針,抗病毒治療。
僅有口腔上顎病變的患者,HAART:齊多呋啶膠囊+拉米夫定片+奈韋拉平片。放射治療:病損部位常規放療,劑量給予40 GY,一周5 d一個療程,連續4周。抗病毒治療。
2.3 療效評價 患者一般情況好轉,皮損及口腔病變逐漸好轉。
3.1 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是一種較少見的以血管成分和梭型細胞為主的軟組織腫瘤。在我國AIDS合并卡波氏肉瘤較為少見,AIDS相關型 KS發生口腔損害者占51%,其中以顎部為多發區,占89%,其次為齦,唇及舌等處[1]。尚有文獻臨床報道,AIDS相關型KS主要在男性同性戀者中流行,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地區,中原地區極為罕見,此2例患者均為同性戀者,隨著HIV通過性傳播途徑感染的病例不斷增加,AIDS相關型的KS已經不限于種族和地域的發病,不排除KS在中原地區發病率增加的可能性。

圖1
3.2 近來大量的研究發現AIDS患者發生KS與KS相關皰疹病毒有關,既大家熟知的人類皰疹病毒8型(HHV-8)。卡波西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已被證明是KS的致病原[2],KSHV的流行分布是相當復雜的,在美國和北歐KSHV常見于同性戀者而罕見于大眾,并且在除了南歐,中東和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很少見。其確切的傳播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尚有文獻觀點:唾液被認為是傳播的主要媒介,特別是唾液在人類一些不被接受的接觸活動中相互交叉被認為是KSHV傳播的主要途徑[2]。此兩例患者均為同性戀者,其特殊檢查均檢出HHV-8,提示AIDS患者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HHV-8誘發KS,所以AIDS患者中的KS可能與HHV-8的感染有關。因此在治療的同時給予必要的抗皰疹病毒藥物是必要的。另外,HIV/HHV-8合并感染者有親屬關系的個體有通過非性接觸而獲得HHV-8感染的風險。
3.3 此兩例病理組織特點均符合KS典型的病理改變 即明顯增生的梭形細胞及內皮細胞形成的血管裂隙。特征性結構:炎性細胞浸潤,紅細胞外溢和含鐵血紅素沉著。此特點可與血管瘤,桿菌性血管瘤,色素瘤,惡性黑色素瘤等相鑒別。艾滋患者免疫功能較差,出現Kaposi肉瘤標志著疾病已進入AIDS期,預后不好。口腔Kaposi肉瘤可能是艾滋病的首發癥狀,艾滋病相關的Kaposi肉瘤的生存期不僅與CD+4T細胞絕對計數有關,更重要的是與臨床癥狀和機會性感染有顯著相關。
3.4 兩病例均給予40 GY劑量放射治療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放療劑量,同時給予加強HAART治療,積極控制其他感染等綜合治療措施,其病情得以控制。與文獻觀點一致:在AIDS相關性KS的治療中,HAART治療可使KS患者免疫功能修復,從而有效治療艾滋病相關型KS[3]。此外尚有文獻觀點:在AIDS相關性KS的治療中,用直線加速器局部放射治療,定位準確,患者無痛苦,對皮膚黏膜損害敏感、見效快,此方法在AIDS相關型KS的治療中值得推薦[4]。
3.5 艾滋病(AIDS)是由于艾滋病病毒(HIV)侵犯人體免疫系統后,造成免疫系統功能進行性下降,導致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發生的一組綜合征。KS多發生于免疫損傷或免疫缺陷的患者,AIDS患者淋巴細胞少,T細胞缺乏,TH/TS比例倒置,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降低,可導致免疫監視與防御功能降低,使機體不能有效消除突變細胞而發生惡變[5]。HIV作用的靶細胞是CD4+T細胞,它進入人體后主要侵犯CD4+T細胞并使CD4+T細胞減少。CD4+T細胞計數<200個/mm3是疾病進展到艾滋病期的標志,并且發生機會性感染的幾率較高,主要是肺部真菌,腫瘤,PCP,MAC等[6]。此兩例患者入院時CD4+T 細胞分別是 18 個/μl,176 個/μl,HAART 治療 5 個月后CD4+T細胞分別上升到108個/μl,217個/μl,患者皮損及口腔病變逐漸好轉。(見附圖)近期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已經證實HAART的開始時間與疾病進展密切相關。
[1]鄭際烈.口腔黏膜病診斷學.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64-165.
[2]JEFFREY N,MARTIN.KSHV/HHV-8 and Kaposi's Sarcoma(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University of Califomia,San Francisco,USA)The 6#World Workshop on Oral Health and Disease in AIDS The Mouth and AIDS The Global Challenge 21Stto 24thAprill 2009 Beijing China Programme and Abstracts:Plenary17:49.
[3]劉國艷,徐秀蓮,孫建方.艾滋病相關型Kaposi肉瘤治療進展.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4,30(3):200-202.
[4]魏清琴,肖凱提.艾滋病相關型Kaposi肉瘤八例.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39(5):298.
[5]買買提艾力.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4例報道.中國臨床醫藥實用雜志,2004,25:74.
[6]陳志強,梁良,李寶軍,等.艾滋病患者機會性感染與CD+4T細胞計數的關聯分析.河北醫藥,2009,31(19):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