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瑚月 蘇國生
近年來,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多有報道,一般發生躁動的患者,多表現為興奮,或高度煩躁,或強烈掙扎,甚至有些企圖拔除輸液管、氣管導管、胃管和傷口的引流管,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癥狀的輕重演變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轉與惡化。蘇醒期躁動常與年齡、疼痛程度、手術部位、術前腦功能障礙及長期用藥、術前用藥和誘導及維持用藥、肌松藥的殘留作用、呼吸循環功能紊亂及代謝障礙等多種因素有關。吸入麻醉高于靜吸復合麻醉,靜吸復合麻醉又高于全憑靜脈麻醉[1]。本研究對近期在我院住院進行吸入性全麻手術的部分患者使用七氟醚和異氟醚,觀察患者發生蘇醒期躁動的情況,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70例研究對象均來自2011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住院并進行全身麻醉的各科手術患者,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在19~52歲,平均28.5歲。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病例分為兩組,每組35例,分別吸入七氟醚和異氟醚,即為七氟醚組和異氟醚組,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種上無顯著性差異。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30 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進入手術室后建立靜脈輸液通道,留置導尿管,連接心電監護儀,連續監測心率(HR)、血壓(BP)、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麻醉誘導采用咪唑安定2 mg,維庫溴銨0.1~0.16 mg∕ kg,芬太尼3 ~4 μg∕ kg,丙泊酚1.5~2 mg∕ kg靜脈注射,誘導后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潮氣量8 ml∕kg,呼吸頻率12次/min,吸呼比1:2,氧流量1 L/min)。術中麻醉維持分別吸入0.8 MAC(肺泡最低有效濃度)七氟醚和異氟醚,兩組患者均靜脈持續泵注瑞芬太尼鎮痛及調節麻醉深度。根據術中需要靜脈注射維庫溴銨維持肌肉松弛。手術結束前10 min停止泵注瑞芬太尼,手術結束即刻停止吸入七氟醚和異氟醚。待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吸入空氣SpO2≥95%,肌力恢復時拔除氣管導管。觀察兩組睜眼時間,拔管時間和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監測麻醉前基礎值,手術結束時,躁動發生時和躁動緩解后BP、HR、SpO2,記錄躁動患者的評分。如蘇醒期躁動評分為5分并持續2 min以上給予咪唑安定2 mg靜脈注射,必要時重復給藥。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4.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七氟醚組有17例,占48.57%,異氟醚組有16例,占45.71%,發生蘇醒期躁動,兩組比較,χ2=0.14,P >0.05,無顯著性差異;另外七氟醚組睜眼時間為(7.92±2.58)h,拔管時間為(8.49±2.51)h;異氟醚組睜眼時間為(8.49±2.51)h,拔管時間為(13.42±3.37)h。睜眼時間和拔管時間比較,七氟醚組用時均短于異氟醚組,t分別為6.8595、6.9410,P均<0.01,均具有顯著性差異。詳見以下表1。

表1 兩組麻醉藥物在術后蘇醒期躁動的情況比較
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emergence agitation,EA)是麻醉蘇醒期的不良反應之一,術前應用東莨菪堿可致術后定向力障礙及躁動不安,術前使用阿托品可致術后譫妄。吸入麻醉劑如七氟醚對氣管的刺激作用,及全麻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氣道不暢通;麻醉藥殘余作用可導致患者嚴重的焦慮和躁動,發生原因可能是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患者煩躁,誤以為是由于氣管導管引起的,如果此時拔除氣管導管,患者會更加煩躁,出現無力咳嗽,舌后墜,呼吸道不全梗阻,是SpO2下降,出現高碳酸血癥。可出現劇烈的不協調運動,并有明顯定向障礙;靜脈麻醉藥如德普利麻、萬可松、米達唑倫、芬太尼等麻醉劑,都有可能引起術后精神癥狀。臨床經驗顯示靜脈麻醉藥大多在術后1 d內代謝,但老年患者及手術時間較長者易發,多在術后1~2 d發生,可持續3~7 d。吸入麻醉術畢拔管后患者出現不自主的躁動是由于吸入麻醉藥對迷走神經的抑制強于對交感神經活性的影響,因而會出現中樞興奮,腦電圖上易出現運動性活動發作,表現為四肢不自主運動,如果短時間內排出肺內較高濃度的吸入麻醉藥,容易導致二氧化碳分壓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壓更易誘發患者的不自主躁動[2]。低濃度殘留吸入麻醉藥如異氟醚可以引起致痛覺過敏作用,致使大腦皮層與上行網狀激活系統(覺醒激活系統)高級中樞的功能仍未全部復原,從而影響患者對感覺的反應和處理。這種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表現為多種形式,如麻醉蘇醒后患者一般多呈安靜、嗜睡狀態,少部分患者有輕度的定向障礙,腦功能反應由模糊、遲鈍逐漸趨于正常,但其中少數易感患者在腦功能反應模糊、遲鈍期間,任何不良刺激(疼痛、難受或不適感等)均可引起躁動[3]。麻醉藥的吸收與清除,除機體自身的因素外,還受藥物在血中的溶解度即藥物的血/氣分配系數的影響。七氟醚血氣分配系數(0.63)明顯比異氟醚(1.48)低,在血中較低的溶解度特性,使其給藥后血內藥物分壓迅速提高,并立即分布到腦組織中,停藥后有很容易被血液帶走,大部分以原型經呼吸道排出,少量經肝臟代謝排出,所以七氟醚比異氟醚誘導及蘇醒快[4,5]。
本研究結果顯示,吸入七氟醚的躁動發生率為48.57%,異氟醚為45.71%,七氟醚略高于異氟醚,但是無顯著性差異(χ2=0.14,P>0.05)。睜眼和拔管時間七氟醚均短于異氟醚,有顯著性差異(t分別為 6.8595、6.9410,P 均 <0.01),提示麻醉吸入七氟醚較異氟醚恢復快。全身麻醉藥作用于中樞,但對中樞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復時間也不一樣。在某些情況下,患者意識恢復后,大腦高級中樞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復,影響患者對感覺的反應和處理,這種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一般多表現為興奮、躁動和定向障礙,可出現肢體的無意識動作、無理性言語、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維等。雖然蘇醒期躁動通常為自限性,但可能發生血壓升高,心率增快以及墜床,自行拔除各種引流管或氣管導管,導致手術部位出血,甚至窒息等嚴重并發癥,造成意外傷害,甚至影響手術成敗等,必須引起重視。總之,七氟醚和異氟醚麻醉后有相似的蘇醒期躁動發生率,但是睜眼時間和拔管時間七氟醚均短于異氟醚,有一定的應用優勢。
[1]鮑楊,史東平,封衛征.全麻蘇醒期患者躁動的研究進展.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2):183-184.
[2]徐曉峰.丙泊酚與七氟醚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發生率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08,3(22):106-107.
[3]楊少勇,郭東勇.舒芬太尼靶控輸注對異氟醚吸入麻醉蘇醒期躁動防治的臨床觀察.河北醫藥,2010,32(7):776-778.
[4]吳紅,楊曉斌,陸文漢.七氟醚與異氟醚吸入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效果比較.安徽醫藥,2008,12(6):541-542.
[5]朱小平,湯介紅,吳艷梅,等.七氟醚與異氟醚用于“深麻醉”下拔管效應的比較.遼寧醫學院學報,2009,30(4):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