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輝 吳娟 劉建榮
心房顫動是急性心肌梗死(AMl)常見的并發癥,AMI合并心房顫動發作時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縮,使心房輔助心室充盈的副泵作用降低,此時如果心室率過快,則心室舒張時間縮短,回心血量不足,心排出量減少,可加重AMI病情[1]。因而對此房顫的臨床規律的了解和處理很重要,但有關這方面的報道甚少。本文對AMI患者的心電圖(ECG)及臨床相關指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房顫動近期預后,現整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33例,所有患者依據臨床癥狀、心電圖及心肌酶改變而確診,均符合AMI診斷標準[2]。急性心肌梗死治療,包括常規藥物保守治療、靜脈溶栓、急診介入性治療。133例患者中,發生房顫33例(觀察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在43~76歲,平均(59.5±2.6)歲;剔除標準:①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心瓣膜病。②原有心房顫動史。③原有心功能不全的病史。選取同期100例不合并心房顫動的患者為對照組,兩組在危險因素、就診時心功能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常規心電監護1周,前3 d每8小時查心電圖1次,3 d后每天復查1次,患者有不舒適癥狀時,隨時描記。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所有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組間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梗死部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心力衰竭發生率為57.6%,對照組的心力衰竭發生率為32.0%,觀察組心力衰竭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死率為36.4%,對照組的病死率為11.0%,觀察組病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例(例,%)
心房顫動(房顫)是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在7% ~16%[3]。房顫多發生在左心功能不全時[4],也可在心包炎及左房缺血性損傷時發生,大多數患者可能是左房缺血的結果,由于心室率過快,心房到心室的血流減少,使心排出量明顯減少,AMI合并心房顫動常發生在心肌梗死后24 h內[5]。有學者報道12例房顫中8例1 h內轉復,另4例3 h內轉復。國內高友山[6]報道,36例中32例為陣發性,另4例為持續性,陣發性者均在3 d內轉復。4例持續性者入院時有,出院時仍有,其中3例在AMI前有房顫史。說明AMI伴發房顫絕大多數為陣發性,自動或經治療后轉為竇律,且多在發作后3 d內轉復。本組資料顯示,AMI并發房顫均為陣發性房顫,房顫發生時間<24 h12例,>24 h2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梗死部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房顫時心房有效收縮消失,心排血量減少達25%或以上,房顫時較竇律時心功能下降10% ~40%。AMI時并發房顫使心功能進一步惡化,使住院病死率增加,因此對AMI患者應加強早期的介入治療,無條件的醫院應積極地開展靜脈溶栓治療,及時地開通梗死相關冠脈,同時密切觀察AMI的心功能變化,采取有效的藥物治療,包括ACEI藥物的早期使用,保護心功能,減少房顫的發生率、降低AMI并發房顫病死率、同時降低AMI病死率。
[1]丁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纖顫之臨床探討.實用醫技雜志,2007,17(28):3928.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國心臟病雜志,2001,29:710.
[3]高友山,錢學賢.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房纖顫.心臟雜志,2000,12(6):482-484.
[4]何建桂,馬虹,馬中富.心肌梗死急性期并發房顫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臨床心電學雜志,2000,16:35.
[5]封金偉,胡彩云,宋金柱.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房纖顫的臨床意義.心電學雜志,2002,21:21-22.
[6]高友山,錢學賢,馬大波.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房纖顫的臨床特點及處理.臨床薈萃,2000,15(8):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