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劉津予 孔令軍
我國是乙肝高流行區,乙肝疫苗的應用是預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為了解1~7歲兒童接受0、1、6乙肝疫苗接種程序后的免疫效果,為乙肝疫苗加強接種策略提供依據,對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保健科接種乙肝疫苗資料完整的821例1~7歲兒童接種后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保健科接種乙肝疫苗的1~7歲兒童821例,其中男394例,女427例。出生6個月內均按照0、1、6個月方案注射乙肝疫苗5 μg。
1.2 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乙肝血清學檢測,測試指標為乙肝表面抗原(HBsAg)與抗體(抗-HBs),e抗原(HBeAg)與抗體(抗-HBe)及核心抗體(抗-HBc)。試劑為上海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德國產羅氏E411電化學發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對抗-HBs進行定量檢測。抗-HBs定量<10 IU/L為陰性,>10 IU/L為陽性。操作程序及結果判定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輸入Excel表格,陽性率的顯著性檢驗用χ2檢驗。
2.1 ELISA定性分析所有檢查兒童HBsAg均為陰性。
2.2 抗-HBs陽性率。本次共檢測821例,其中抗-HBs陽性兒童710例,總陽性率86.48%。
2.3 不同年齡組抗-HBs陽性率 各年齡組間抗-HBs陽性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9.83,P<0.01)。抗-HBs陽性率在1~4歲組隨年齡增長呈逐漸下降趨勢(χ2=27.75,P<0.01),5歲組抗-HBs陽性率較4歲組明顯升高(χ2=5.39,P<0.05),5~7歲組間抗-HBs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9,P >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兒童抗-HBs陽性率
學齡前兒童是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阻斷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表面抗體是判斷預防接種效果的重要指標,通過抗-HBs定量檢測可以更準確地判斷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并根據具體數值制定個體化的加強免疫方案。
本資料結果顯示:乙肝疫苗接種后產生的抗-HBs含量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抗-HBs陽性率在1~4歲組隨年齡增長而下降(χ2=27.25,P<0.01),提示兒童對乙肝疫苗的免疫應答反應隨接種年限的增長而減弱,與有關文獻[1]報道相符。本研究5~7歲組部分無抗體兒童復種10 μg乙肝疫苗三針后,抗-HBs陽性率較4歲組明顯提高,(χ2=5.39,P <0.05),5 ~7歲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9,P>0.05),提示及時加強接種并加大免疫劑量可以使抗體保持有效的水平。本資料數據還顯示,每一組兒童的抗-HBs均有一定的陰性率(<10 IU/L),這部分接種后無、弱應答者仍然是乙肝病毒的易感者,需要及時按照0、1、6個月的程序加強免疫。
綜上所述,乙肝疫苗接種后應定期檢測抗-HBs含量,在評價疫苗接種效果的同時確定疫苗加強接種的方案,當發現抗體含量為10~100 IU/L時,由于免疫效果隨接種年限的增長而減弱,需要在半年內復種一次;抗體含量為101~1000 IU/L時,應于首次接種后1~2年復測抗-HBs;若抗-HBs含量>1000 IU/L時,應在3年后復測;當發現抗體含量<10IU/L時,按0、1、6個月程序接種10 μg乙肝疫苗。通過跟蹤觀察抗-HBs的變化情況及時補種與加強免疫可以使體內經常保持有效的水平,避免了抗-HBs完全消失造成的免疫空白,對降低乙肝發病率具有重要意義。
[1]陳麗彬,盧亞陵,鐘薇.572名兒童乙肝表面抗體定量檢測結果分析.醫學信息,2011,24(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