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映紅 應一幟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臺州 318000)
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
戴映紅 應一幟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臺州 318000)
隨著我國制造業數控化率的不斷提高,對數控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應從臺州區域制造業和臺州高職數控專業的角度,對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在就業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對策
數控技術是制造業實現自動化、柔性化、集成化生產的基礎,是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年來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等因素推動下,制造業數控化率不斷提高。據統計,2010年我國制造業數控化率已達到30%。與其他行業一樣,人才數量和質量成為制約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且與其他行業相比,制造業的發展與數控人才質量的結合更為緊密。基于此,數控專業成為地方高職院校必設專業。以臺州為例,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臺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等3所高職院校每年可輸送250~350名數控專業畢業生,為臺州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但與此同時,隨著臺州制造業迅猛發展,以往成為企業“香餑餑”的高職數控專業畢業生逐漸淪為企業的“雞肋”。如臺州路橋某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一次性從我市某高職院校數控專業招聘了30多人,但半年后僅剩下14人。許多企業寧愿招聘培養毫無技術經驗的外來務工人員,也不太愿意招聘、留用高職數控專業畢業生,導致許多高職數控專業畢業生“水土不服”,就業層次呈下滑之勢。筆者在走訪調查系列企業、數控專業畢業生之后認為,出現這種“南橘北枳”的倒掛現象并不偶然,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薄弱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適應期過長 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2009屆數控專業畢業生(共126人)為例,數據充分表明,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的就業適應期過長,需要6個月以上到崗適應期的比例偏大,達80.4%強。個別畢業生在一年半以后仍不能獨立開展工作,需要單位指定師傅帶。與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到崗適應期2~3個月差距甚遠。學生到崗適應期過長,不但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客觀上也在社會、企業、學生中衍生出“高職教育無用論”,并進而懷疑高職教育存在之價值。
表1 我校2009屆數控專業畢業生就業適應期表
“跳槽”頻繁 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數控專業畢業生為例,在49名學生中,截至2011年2月,有過“跳槽”經歷的共31人,在就業3~5個月時(分別為11人、7人、5人,共計23人,占總就業人數46.9%)更為頻繁,之后呈下降趨勢。畢業生頻繁“跳槽”往往給企業帶來很大損失,同時,也影響到學生的自身形象,從而降低了用人單位對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的招聘熱情。
就業層次較低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的。具體在數控專業層面上,主要培養“灰領層”數控人才。這類人才在生產崗位上主要承擔數控機床操作、數控編程的工藝和數控機床維護、維修工作,能運用至少一種三維(CAD/CAM)軟件進行三維造型,掌握數控系統接口技術、PLC、參數設置及機電聯調等知識技能,在企業的數控崗位一般占25%,待遇也較高。但近年來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層次持續下降,就業質量不高,主要原因是畢業生的崗位薪酬相對較低,增幅相對較慢。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2010屆數控專業畢業生為例 (統計時間截至2011年1月),如表2所示。從表2的統計數據中不難發現,盡管臺州屬于制造業發達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但高職數控專業畢業生的收入待遇并不高,絕大部分學生收入低于1500元,收入層次甚至不如那些毫無經驗、低學歷的務工人員,與想象中的“天之驕子”大相徑庭。
表2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2010屆數控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月薪(元)統計圖表
專業與就業崗位偏離嚴重 高職數控專業是寬口徑專業,所培養的學生能在機械制造、產品設計、模具制造、機械維修等對口行業就業。但目前相當部分高職數控專業畢業生卻從事著與專業毫無瓜葛的諸如房地產、保險、投資等行業。以臺州高職數控專業近兩屆畢業生為例,有將近25%的畢業生從事與數控專業毫無關聯的行業。
就業應聘技能缺乏 較之于大中城市的高職院校及本科學生,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往往缺乏風險、自信、自主、進取意識,惰性心理、依賴心理及自我封閉、怕風險等不良心態較嚴重,基本的就業應聘技能技巧缺乏,不敢也不善于推銷自己。
明晰概念,加強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 近年來,許多地方高職院校加強了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但由于對就業能力的內涵認識不清,概念不明,使得培養和訓練缺乏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目前,國內對什么是就業能力頗多爭議,筆者認為,就業能力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即一般就業能力和特殊就業能力。一般就業能力是指每個學生都要具備的素質,特殊就業能力是指某個職業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環境所需的某種特殊技能,具體如圖1所示??梢娋蜆I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一個能力群。因此,只有準確把握這些內涵要素,才能引導學生點面結合、有的放矢、揚長補短,科學系統地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整合各類資源,構建富于地方特色的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長效機制 “一個好的制度,會使人變得更好;一個壞的制度,會使好人變壞。”以臺州為例,由于近年來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臺州各高職院校的數控專業畢業生不愁 “婆家”,由此導致臺州有關政府機構、高職院校相關部門甚至學生自身漠視就業能力培養。針對這種現象,整合各類資源,構建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長效機制就顯得很有必要。首先,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做好服務工作:(1)發揮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監督、調控功能,將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納入地方社會發展范疇。(2)全面、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3)構建并完善就業服務的基礎平臺,將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畢業實習與求職行為納入地方就業扶持政策體系。(4)培育并不斷完善就業市場中介組織。其次,高職院校要強化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的主導作用:(1)學校要強化就業能力培養理念,制定不同階段學生就業能力開發計劃。(2)加強學校與企業、相關組織的合作,建立校企長期互動有效的聯系機制。(3)強化體驗教學模式。(4)加強地方課程開發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改革。(5)優化數控專業教師的結構、質量。(6)建立就業工作考核獎懲機制。再次,企業要規范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方面的引導作用。數控用人企業單位要履行社會責任,主動建立校企實習基地,調研、分析并建立數控工作崗位勝任能力的基本標準,傳達明確的數控崗位需求信息,為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提供正確的目標與方向。最后,學生是提升就業能力的主體環節。社會、政府、企業、高職院校要積極營建良好的社會輿論,頒布相關的規章制度,使高職數控專業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就業能力是職業選擇和成功就業的核心條件。
圖1 就業能力分類圖
以地方數控職業崗位特征為核心,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基本技能是數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核心。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在地方區域數控行業發展特征基礎上的實踐教學體系,才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抓手。以臺州為例,就有制造業規模大(占全部工業產值的95%以上)、以民營經濟為主導、機制靈活、塊狀經濟特色明顯等發展特征,自然對數控人才需求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
1.應加強地方各部門的協調與支持,做好市場調研。如組建臺州數控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臺州數控產業協會等,制定臺州數控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實訓基地建設標準、考核評估標準,調整數控崗位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標準,使證書考核內容與臺州數控產業實際需要相適應,開發臺州高職數控專業校本教材等等。
2.應根據高職數控專業的教學規律和特點改革教學。(1)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要“市場化”,及時跟蹤當地數控先進技術的發展,補充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相關內容。如減少手工編程內容,加大數控加工工藝如工藝路線選擇、刀具選擇、切削用量設置、CAD/CAM與數控自動編程、數控機床的維護與維修等專業技術能力的訓練內容。(2)師資隊伍要“雙師化”。實踐教學應教師先行,高職院校可定期派專業教師到數控生產一線參加生產實踐,在實踐中成為集理論與技能于一身的 “雙師型”教師,使數控課程專業教師“教一門專業、會兩門專業、學第三門專業”。職業院校也可直接聘用企業數控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定,并直接承擔教學任務。(3)教學過程要“實踐化”。數控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只有在反復練習和操作中才能不斷提高,過硬的本領必須靠真刀真槍的生產性實訓加以培養。如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模擬公司制教學和“頂崗實習”,將生產線引進到校,學生在學校實習時,實行企業化管理,按公司標準生產產品,效益按公司標準計算,填補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真空地帶,強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等等。在教學上,應堅持“以學生演練為主,以教師點評為輔”的原則,使學生在學完課程后,能夠將自身專業技能拓展為崗位技能。(4)實訓基地要“標準化”。學校教學硬件改善和軟件提升是提高數控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保障,要培養學生較高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必須建立“標準化”的實訓基地。如按照地方數控產業現狀,配備、籌建一定數量的數控機床、加工中心、計算機模擬仿真軟件等等。(5)培養目標要“地方化”。以臺州為例,制造企業大多數為個體、私營企業,人員比較精干,各技術崗位人員數量不多,更需要既精通數控加工工藝、編程,又能熟練操作數控機床,同時,對數控機床的維護維修有一定基礎的復合型數控人才。
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做好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 (1)建立健全就業指導工作組織機構,形成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良好運行機制,保證人員、工作經費到位。(2)注重就業指導的連貫性和時效性。許多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僅在三年級開設一些就業指導相關課程,此時,學生正忙于實訓實習、找工作,少有心思靜下來學習這些知識。因此,應該將就業指導教育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保證就業指導的連貫性和時效性。(3)改革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指導相關課程。絕大部分高職院校不分專業、地域,采用統編的就業指導教材,這固然可以減少學校及教師的工作量,節省投資,但由于不同專業、地域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其教育效果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因此,應結合數控專業、學校、區域經濟個性等開發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指導教材。開發應遵循如下原則:一是要結合專業及區域經濟特點有機增減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內容陳舊、單一,遠離學生實際,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高職院校數控專業就業指導課程在內容上要大膽取舍,貼近學生、貼近專業、貼近社會,如補充當地數控行業現狀、“社情”、“經情”、“市情”、數控企業主流文化等內容。二是要改革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較落后,基本停留在傳統灌輸式,效果自然難盡如人意。因此,相關教師要大膽開拓,勇于進取,不斷改革、優化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如在學習面試內容時,邀請一些本校往屆成功就業的畢業生現身說法,這樣比單獨的課堂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結合社情、校情、學情做好數控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德育工程” (1)做好畢業生就業的“德育工程”?!安耪撸轮Y也;德者,才之帥也?!睌悼仄髽I較之其他行業對員工職業道德素質更為看重,因為數控產業設備投資大,產品質量、技術含量要求高,員工培養周期長、投入多。據《錢江晚報》有關部門的調查,73.33%的企業負責人最反感的是員工 “臥槽”、“跳槽”、“裸辭”等現象。因此,要通過強有力的德育工程,使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具備較強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不怕吃苦,有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就業觀。(2)做好畢業生就業的“心工程”。較之普通高等院校,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學生功利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攀比心理、從眾心理等更為嚴重。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就業心理素質,將就業指導與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相互融合,使學生端正良好的就業心態及就業心理素質。(3)做好畢業生就業的“理想工程”。首先,要引導高職數控專業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做好“理想工程”。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質就是實現人生理想。實踐證明,盲目求職不利于以后的職業發展。高職數控專業學生應結合數控產業區域特征和自身實際情況,做好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其次,要開展創業教育,做好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的“創業夢想工程”。創業是更高層次的就業,也是莘莘學子最大的夢想。因此,高職院校要利用各種渠道開展創業教育。再次,要以書籍為載體,培育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的“知識暢想工程”。近年來,地方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生源素質下降,再加上大部分是高中理科學生,學生人文素質較差,極大地制約了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的就業持續能力。因此,高職院校要搭建好學習平臺,利用各種渠道引導學生建立以專業為中心的整體知識系統,同時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
就業能力是檢驗高職數控專業學生是否適應社會發展的標準,是學生順利就業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學生走上社會進入職場后實現自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也能直接反映地方高職辦學效益,是社會對高職辦學水平和社會名望的重要評價參數。因此,地方高職院校相關部門要勇于開拓,搭建舞臺,提供空間,整合資源,有效地培養高職數控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使他們順利走向社會、立足社會以及服務社會。
[1]馬秀麗,滕凱.數控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6,(10):52-53.
[2]徐琤穎.數控人才培養怎樣滿足企業需要[N].中國教育報,2006-04-13.
[3]徐銘,柏林.高職高專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鎮江高專學報,2006,(3):5-8.
[4]謝志遠.關于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1).
[5]萬茗.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9,(2):106-107.
[6]陳力華,等.組織行為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7]盧文濤,唐玉魁.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策略探討[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3):114-116.
[8]黃艷芳,等.職業與人生[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
[9]欒永斌,等.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8.
戴映紅(1974—),女,浙江臺州人,碩士,浙江省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機械類專業的教學與管理科研。
G712
A
1672-5727(2012)04-0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