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北京吉利大學商學院 北京 102202)
就業導向的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李敏
(北京吉利大學商學院 北京 102202)
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出發,闡述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方法和路線,并以就業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為指導,探討了科學構筑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途徑。
高職;就業導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就業導向教育模式”實質上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其思想精髓是:就業導向、強化通能、注重應用、品格發展。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設計要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要強化學生通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要與產業單位緊密合作開展教學,使學生所學知識與上崗就業所需技能完全接軌;要加強學生道德教育與職業素質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成為守法、誠信、有社會責任感、有團隊精神、勇于進取的公民和專業人才。
由于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專業課程體系中面臨“三段式”學科式課程模式理論課與實踐課課時比例失衡、“因人設課”現象嚴重、課程設置少等問題,國際貿易專業成立了課程體系改革項目組,以“就業導向教育模式”為指導,開展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其目的在于改變原有的“三段式”學科式課程模式,使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徹底轉向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方向。
以工作過程為主線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應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線地位,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和工作情境組織課程,構建職業通用能力、專業核心能力、道德教育與素質訓練的課程體系。通過企業調研,要對進出口貿易業務的具體過程進行全面了解,依據工作過程中的主要崗位劃分課程方向,設計課程體系,并盡早讓學生進入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體驗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
以工作任務為引領設置課程,注重課證結合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必須從崗位需求出發,要以工作任務為引領,通過課程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專業課程內容應能滿足本行業崗位或多崗位轉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要體現“理論為實踐服務”的理念,并應有助于培養學生具備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基本能力。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適應性崗位主要包括外貿業務員、外貿企業外銷員、報關員、報檢員、跟單員、單證員、國際貨代員等。這些崗位國家都有相應的資格認證考試,有的必須持證上崗,其余崗位國家也在逐步推行持證上崗制度。課程體系改革要以外貿業務流程為主線,以外貿工作崗位為單元,實行“課證結合”模式,以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注重結合學生的修學動機 進入我校就讀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修讀動機各自不同。有的希望通過學習專業知識,為今后從事企業經營或商業活動做好準備;有的懷有自主創業的夢想,希望通過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為實現事業的發展與騰飛奠定堅實基礎;而有的則基于對北京的向往,希望畢業后能在北京落地生根;還有的學生則是以此為跳板,希望能進一步學習深造,以后能升本或考研。因此,在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從北京市對外貿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同時給予學生自主創業方面更多的指導。
注重實用的職業生涯指導課程與創業課程 美國將職業視為一種生涯,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的選擇與發展。為此,美國開設了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指導的課程。美國職業生涯指導課程包括介紹工作世界的一般情況、具體職業的情況、職業選擇及就業準備、推銷自己的方法等內容。這些內容非常具體、翔實,可操作性強。但在我校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只是在畢業前夕開展兩次有關職業生涯和就業指導方面的講座,無法幫助學生在校三年期間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出科學的規劃,為以后的職業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導致許多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無所適從。因此,在此次課程體系改革中,必須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課程的重要性,開設實用的職業生涯指導課程與創業課程。
留給學生充分發展個性的空間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在結構上應采用彈性化設計,富有靈活性和開放性。一方面,通過專業化方向滿足學生對專業的個性發展需要;另一方面,通過產學研形式和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各種職業素質的學習機會,為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也為部分學生實現 “專升本”的愿望或繼續學習創造條件。
注重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結合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對,是指在學校教育中沒有被列入課程計劃,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切學校文化要素的統稱。隱性課程不在課程規劃及教學計劃中反映,不通過正式教學進行,但是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本次課程體系的設計上,顯性課程的設置必須體現隱性課程的要求,實現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有效銜接。
組建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團隊 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高素質的改革團隊。因此,在課程體系改革之初,應由專業負責人通過各種資源和渠道,綜合考評,確定團隊成員。團隊的組建原則是:(1)團隊成員在6~8名之間;(2)成員中一定要有兩名以上在企業從業的專業人員;(3)成員的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專業結構應當合理,包括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相關主干課程的任課教師;(4)成員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組織能力,能夠完成各項調研任務。
發揮學生的教改主體作用,進行學生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需求 為發揮學生改革主體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心聲,使培養目標的設定、開設課程的選擇、開設課程時間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開發、教學方法的運用、考核方式的選取等改革成果更具科學性和系統性,形成符合本校人才培養定位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設計相關調查問卷對本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已畢業的學生進行調研,找出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
進行市場調研,確定職業崗位群與崗位職責 就業導向即以市場需求為前提,要明確社會中針對外貿人才的崗位有哪些,其崗位職責是什么,有什么任職要求。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才能有的放矢,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實現與社會的“無縫”對接。因此,課題組應利用各種不同的渠道,對市場需求進行調研,如:(1)查閱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職業分類目錄及職業標準,了解有關國際商務人員相關的職業描述。(2)走訪企業和相關政府管理機構,針對這些企業和政府機構不同崗位的崗位職責和人才要求進行交流。(3)利用網絡、報紙等媒介,搜索當前貿易人才招聘崗位,了解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
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確定典型工作任務 根據市場調研確定的職業崗位和崗位職責,以實踐專家研討會的形式對外貿業務員的工作任務及勝任能力進行分析,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并根據職業成長規律及知識能力的層次要求,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排序,以此確定課程。實踐專家研討會的參與者應包括行業企業實踐專家、教學研究人員、職業考證從業人員、具有本專業實踐經歷的其他院校教師、課題組全體成員。
歸納總結,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上述一系列調研與活動,結合學校對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學分制的相關要求,做好以下幾項工作:(1)制定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確定必修課與選修課課程名單,制定教學計劃;(3)撰寫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報告。
召開專家評審會,審核通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 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報告完成之后,應召開評審會,參加評審會的成員包括實踐專家、其他院校教師、本校教務處(科)室相關工作人員、全體課題組成員。評審會成員應對所開課程的科學性、銜接性、系統性進行審核,同時,審核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互補性,并對教學計劃編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進行探究,提出在實際教學運行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成員應廣泛聽取相關意見和建議,并不斷進行完善,最終形成科學化的專業課程體系。
本專業改革采用德國不萊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勞耐爾(Felix Rauner)教授提出的“工作過程導向的整體化工作任務分析方法”構建課程體系,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培養學生復雜的職業能力。其構建過程是:工作過程→工作任務→課程體系,即以專業定位→職業崗位群→職責→任務→工作流程的分析為依據,經過專業定位與崗位群論證、工作崗位調研、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歸納學習領域等步驟,最終確定具體崗位或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完成課程體系建設。
職業崗位群 從智聯網招聘的崗位來看,具體有以下六個方向:商務助理、外貿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報關員、外貿主管/外貿經理。由于高職畢業生去向多為單證員、外貿業務員等,項目組調研了智聯招聘上26個城市對外貿崗位的需求狀況,發現外貿業務員是當前社會需求量最大的崗位。因此,確定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外貿業務員崗位為主,其他報關、貨代、單證等崗位為輔。
外貿業務員崗位職責 項目組通過企業實地調研和智聯網網絡調研、報紙調研等方式,隨機調查了多家招聘外貿業務員的企業,發現企業在招聘外貿業務員時,主要的崗位職責之一就是熟悉外貿流程,能完成相關外貿業務的操作,因此,任何一家企業對此都有嚴格的要求。從調查結果來看,外貿員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1)收集市場信息,拓展海外市場,開發、維護國外客戶;(2)主導進出口訂單的洽談與簽約;(3)進出口訂單處理,保證按照客戶要求交付;(4)制作相應的單據,完成貨款收付;(5)負責客戶管理及售后服務工作,迅速處理客戶投訴,維護、跟蹤和管理現有客戶。除了上述相關的任職要求以外,應聘企業還對外貿業務員的職業素質提出了相關要求,對責任心、團隊合作、人際溝通、抗壓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較高。
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決定著課程設置的方向,決定著專業的培養規格和要求,也決定著學生的市場定位。根據相關調研結果,本專業培養目標如下:主要為社會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創新精神,掌握國際貨物貿易基本業務規律、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英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畢業時可獲得相應學歷證書和必要的崗位資格證書,能勝任國內外貿業務工作的應用型、技能型高素質專門人才。畢業去向:到相關外經貿部門、三資企業、貨代公司及一般工貿企業,從事外貿業務員、單證員、業務跟單員、報關報檢員、貨代員等相關工作。
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項目組通過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結合企業專家和專職教師的力量,同時,以外貿業務員崗位職責為主線,確定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典型工作任務與學習領域課程對應表。
選修課設定 專業選修課依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從職業崗位需求出發進行合理開發,以期實現課程與崗位專業能力要求“零距離”目標。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后,可獲得有針對性的學習和訓練,并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與課程授課計劃有機結合起來,從而能對學生因材施教,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本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原則是:(1)實現內外貿一體化,注重開設可以培養學生從事相關內貿工作的課程;(2)強調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開設相關創業類課程;(3)滿足學生繼續學習的要求,開設相關外貿類拓展課程。
表1 典型工作任務與學習領域課程對應表
教學計劃編制 最后根據學校的學分制要求編制本專業教學計劃。教學計劃的編制原則是:(1)同時,按照職業發展階段確定每門課程的開設時間和相應的順序;(2)注重不同學期課時量的合理搭配;(3)注重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合理配比;(4)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選修課選擇空間。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31-74.
[2]高林,鮑潔.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3-16.
[3]劉福軍,成文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23.
[4]嚴中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123.
[5]黃崇本.論高職教育崗位課程模式的創建[J].職教論壇,2007(12).
[6]俞瑞釗,高振強.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之實踐與探索[OL].(2007-06-04).[2011-10-30].http://221. 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134 11&cata_id=N124.
[7]秦殿軍.高職院校隱性創業教育課程開發[OL].(2007-12-3).[2011-10-30]. http://221.12.38.131/web/articleview.aspx?id=14400&cata_id=N124.
李敏(1978—),女,經濟學碩士,北京吉利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高等教育。
G712
A
1672-5727(2012)09-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