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紅 姬莉霞 張 晗
(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2)
JSP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新說
馬建紅 姬莉霞 張 晗
(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2)
針對JSP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深入開展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在“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下,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和頂崗實訓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可以有效提高職業崗位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JSP課程;教學模式;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我院近年來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深入開展了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涉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教材建設、教學實踐環節及思想教育等諸多因素。改革教學模式,緊跟軟件企業的運作模式,為社會培養真正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已經成為我院課程改革最為急迫的任務。
開設《JSP程序設計》課程一般在第二學年上學期,此時學生已完成了《Java程序設計》、《網頁設計》、《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等基礎課程的學習,但每門課程之間相互割裂。在這種教學體系下,學生雖然也可照著教材,或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一些小實例或小項目,但是對整個課程而言,這些實例或小項目之間是缺乏聯系或彼此孤立的,課程之間更沒有任何聯系,學生往往在學新的課程時,不能融入以往所學課程的相關知識。因此,學生無法理解每門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的知識也是零散的、不系統的,不能提綱挈領、掌握全貌,缺乏對課程體系的整體把握,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針對以上現狀,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和探索。
課程的性質 《JSP程序設計》課程是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軟件開發、軟件測試、軟件技術等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一門對動手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與實際崗位關系比較緊密的專業技能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必須具備應用JSP技術開發B/S應用程序的能力,并能適應當今企業開發環境,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熟悉企業的開發流程和軟件編程規范等職業素質。
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JSP程序設計》課程以Java和HTML這兩類語法為基礎,結合數據庫應用,能夠綜合以往所學知識真正開發出實用的項目,并且也是實訓的基礎。該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如圖1所示。
通過該課程“以知識為本位,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學習,學生能適應動態網站的設計與開發、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以及B/S架構的軟件測試、軟件管理、軟件銷售等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及職業態度的要求,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學生學習該課程之后,可以進入各實訓公司進行頂崗實訓,真正成為適應社會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圖1 《JSP程序設計》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圖
在教學中我們把教學內容分為四個階段:初級階段、中級階段、提高階段和高級階段。初級階段主要是講解JSP的基本知識點;中級階段主要是把有關聯的知識點進行綜合應用;提高階段是綜合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項目開發;高級階段是到實訓公司進行頂崗實訓。
(一)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JSP程序設計》課程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6個課時為一個單元,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實現“教學做”三位一體,在“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下,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以應用技能為核心,通過典型案例幫助學生在局部范圍內掌握JSP知識的運用和編程方法。例如,比較兩種經典的開發模式:JSP+JavaBean,即模式一;JSP+JavaBean+Servlet,即模式二。在講模式一的時候,教師首先根據教學內容提出任務,例如留言板,進行案例分析、現場編程,學生模仿完成案例,教師通過輔導,指導學生完成案例。在講模式二時,對模式一的留言板進行更改,改為模式二的開發模式,比較兩種模式的本質區別及其聯系評價它們各自的優勢,通過舉一反三、現場互動的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任務驅動教學法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課程內容的教學載體是真實的軟件產品,6大教學模塊內容均以真實軟件產品中的典型任務驅動。通過站內郵件系統、調查問卷管理系統、圖片新聞發布系統、在線聊天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個人信息管理系統等子系統的驅動,最后建成一個綜合服務性網站。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在于設計任務時必須有針對性,如圖2所示。
圖2 任務驅動教學法示意圖
項目驅動教學法 項目驅動教學法就是按照軟件工程思想把在線考試系統、圖書館管理系統、網上書店管理系統等多個完整的工程項目展開并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項目研發中可以比較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明白“能做什么”、“會做什么”和“為何做什么”。項目驅動教學法更加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可使每個學生對實際項目開發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完整認識。
SDSPR教學法 SDSPR教學法非常適合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易于實現“教學做”三位一體,SDSPR教學法的過程是:項目展示→教師演示→學生模仿→課堂實踐→總結提高。在 “學生模仿”環節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讓學生現場扮演教師,講解自己的心得體會,對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熱情可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小組學習法 小組學習法是將班級成員劃分為2~4人的小組,其中,一人為組長,即項目經理,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完成相應的任務。小組學習法以指導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公共FTP和QQ群等網絡學習基地,通過網絡進行實時的學習交流,解決開發難題。小組學習法可形成小組競爭,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也能發揮尖子學生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帶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根據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由于諸多原因,學生個體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們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將學生分成下面的四種類型,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了不同的學習目標。
積極主動的超前學習型 這部分學生基礎扎實、自學能力強,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只需稍加點播便可通透。對這部分學生主要任務不是言傳身教,而是培養他們的拓展能力,運用JSP設計規則和設計思想,發揮自己的想象,獨立設計出自己的程序作品。
認真聽講的學習興趣濃厚型 這部分學生學習認真,可主要培養他們模仿別人作品、分析別人創作思路的能力。要引導學生多看、多學、多動手,使其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開發出自己的程序作品。
學習態度端正但基礎較差型 這部分學生能通過努力學習掌握所學知識,但是基礎比較薄弱,所以要求他們通過案例實踐,掌握程序設計的基本概念,必須知道所學的知識能做什么,可以運用在什么場合,能看懂別人的程序作品,并學會模仿。
學習興趣一般型 針對這部分學生,主要是培養他們對程序設計的興趣,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編程方法,能夠看懂并實踐基本的程序作品。
(三)成績的評定
課程最后的成績由以前傳統的筆試,變為“平時測試+期終考試+各小組最終項目匯報”的綜合評定方式。平時測試著重理論知識點的考核,每一階段考核一次,記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占20%;期終考試則是對這門課程的總體把握,占40%;項目匯報著重考核學生的實際項目開發能力,由各小組的項目經理對本小組的作品進行介紹,然后所有指導教師和學生評委按不同權值計算出每個小組的最終得分,由項目經理按小組成員的貢獻程度給各組成員不同的分數。這種考核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又可以重點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占40%。這種“兩考一匯報”的考核方式既可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又可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四)教學資料改革
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JSP程序設計》課程所用的教學資料也更換了三代,現在所使用的是由我院組織編寫的具有針對性的教材和實訓手冊,已經應用了兩屆,非常適用于教學和學生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拘泥于書本,還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網絡資源。
學生學習完《JSP程序設計》課程后,在二年級暑假和做畢業設計時進入各個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我院經過幾年的探索,已經與鄭州仟佰、北京達內、上海杰普、廈門萬策、蘇州軟件園等十多家實訓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學生通過學習→頂崗實習,再學習→再頂崗實習的循環,真正實現了 “學習→工作”+“工作→學習”的工學交替。學生始終在濃厚的職業氛圍中以完成任務的方式進行學習,學中做、做中學、邊學邊做、“教學做”一體,將有關知識、技能與職業道德和情感態度有機融合,融入課程學習的過程之中,完成了“學生→員工”的過渡。
隨著我院工學結合教學理念的逐步推進,《JSP程序設計》課程正在向應用型教學模式轉化:(1)構建了教材、視頻、在線考試系統等立體化課程資源;(2)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著重實現了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新教學模式;(3)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實現了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4)帶領學生參加軟件創新大賽,取得了優異成績,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帶領學生深入企業研發軟件產品,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適時地更新教學內容,保證課程的前沿性、先進性與實用性。
[1]余正紅,尹朝慶.JSP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18):17-20.
[2]李輝.高職課程CDIO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計算機教育,2010(11):90-93.
[3]孫媛.案例教學在JSP課程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15):4181-4182.
[4]陳云蘭.項目教學法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稅法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1(3):141-142.
[5]徐鋒.高職項目化教學模式要素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8):16-18.
[6]劉志成,陳承歡,寧云智.“SDSPR教學法”在程序設計類課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09(2):100-102.
[7]秦益霖,高志宏.高職自動化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1(2):5-8.
馬建紅(1976—),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學與應用。
姬莉霞(1979—),女,河南新鄉人,碩士,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學與應用。
張晗(1985—),女,河南項城人,碩士,鄭州大學軟件技術學院助教,主要從事計算機教學與應用研究。
G712
A
1672-5727(2012)09-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