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
[關鍵詞]地市級電視臺;新聞報道;轉換角度;轉變觀念;立足本土
近年來地市級媒體的新聞報道緊跟時代潮流,為地方改革開放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其長期以來形成的“時政優(yōu)先,主題先行”的基本模式和風格,卻沒有大的突破。致使時政新聞節(jié)目編排僵化,新聞內(nèi)容趨同,形式創(chuàng)新不足。因此,面對著來自各種渠道的信息,尤其是民生新聞的沖擊,時政新聞要走“主流化”的路子,成為主打強檔欄目,必須創(chuàng)新。怎樣創(chuàng)新呢突破新聞報道改革中的“ 瓶頸”呢?
一、轉換角度 增強受眾意識
地市級電視臺每天報道會議、黨政領導的活動、發(fā)布政策,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是從報道形式、選題到內(nèi)容,仍嫌“老套”,究其原因,是由于媒體缺少受眾意識,新聞報道的切入點沒有選擇好,新聞報道看起來只是政府在自說自話。對此,電視媒體要轉變角度,增強受眾意識,把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開門見山地說出來,使人們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多的信息。把會議、領導活動變成“新聞”,讓受眾一口吃到“餡”。中國傳媒大學朱羽君教授在《轉型與提升:南京電視新聞現(xiàn)象再思考》一文中曾作過形象的論述:“經(jīng)濟建設、三農(nóng)、教育、再就業(yè)等是政府目前最為關注的領域,而這些硬邦邦的問題只要稍加轉化,同樣也是百姓最為關注的票子、房子、孩子、車子、位子,所謂‘新五子登科,視角轉變之后的新聞同樣能吸引百姓的目光”。大興安嶺電視臺近年來一直立足在改進領導活動、會議報道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在黑龍江省新聞評獎中獲獎作品《新林黨政領導帶頭承擔科研項目 推進企業(yè)科技進步》、《國有林區(qū)農(nóng)業(yè)路》等等,就是從黨政領導的活動中、從會議中跳出固有的報道模式,找到“新聞點”,放在大興安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大背景下采寫新聞,獲得社會輿論廣泛好評。
二、轉變觀念 樹立新聞意識
時政新聞存在的問題其實關鍵是我們混淆了“新聞”與“宣傳”的概念,認為新聞就是宣傳,將新聞做成了宣傳,而不善于將宣傳做成新聞。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電視新聞中充滿了領導走訪、會議、研討等活動。而受眾看新聞是為了獲取信息,這是受眾享受媒體服務的正當個人利益。如果享受傳媒服務的個人利益得不到重視和保障,那么享受傳媒服務的群體利益和國家利益就將被削弱、架空乃至名存實亡。所以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宣傳效果。
(一)按照新聞價值來選擇新聞
中央文件中多次強調(diào)“自主報道”,這就要求新聞從業(yè)者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基礎上,要尊重新聞規(guī)律,尊重宣傳規(guī)律,以觀眾最關心的重大事件為重點,把新聞關注的視角放到百姓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各領域。不要認為這些內(nèi)容都是民生新聞的領地,其實受眾更希望從時政新聞中得到權威論述。
(二)挖掘受眾的隱性需求
除了在選擇新聞時要嚴格按照新聞價值來進行選擇以外,時政新聞不能停留在僅僅滿足受眾需求的層次,因為一般采編人員認為的受眾需求,只是受眾的顯性需求。但是有很多重要問題,在它的初發(fā)階段很難引起受眾本身的主意,受眾沒有顯示出強烈的需求,沒有在社會上形成熱點、難點、焦點,這些問題就形成了受眾的隱性需求。所以,要保持時政新聞類欄目在電視新聞中的主導地位,就要高瞻遠矚,深入報道,發(fā)掘難點熱點,擔當起“社會守望者”的角色。
(三)運用淺白直觀的語言來播報時政新聞
觀眾看電視不比看報紙,電視語言稍縱即逝,無法保留,沒有選擇性。所以,記者在采寫電視文稿時要學會抓觀眾的興奮點,只有用通俗的語言去打動各個層次的觀眾,用生動、準確、明白的語言文字對畫面進行詮釋,補充和提升,配合聲音畫面來沖撞觀眾的視、聽覺等感官,才能與觀眾進行感情交流,使觀眾在收看時形成強烈的思想感受。其實,地方臺的時政新聞也可以借用民生新聞的技巧,轉換報道的角度和形式,以滿足受眾的個人利益,同時,增強其深度和權威性,時政新聞也能出好新聞。
三、立足本土 貼近情感需求
既然地市級電視臺不具競爭優(yōu)勢,那么本土新聞的傳遞和流動則更應成為地市級電視臺的“鎮(zhèn)臺之寶”。“立足本土,貼近情感需求”則應最大化的實施和滿足。大興安嶺電視臺就是利用所處的地域特點發(fā)展本土新聞,關注當?shù)刈钚碌南⒑褪录T趯π陆l(fā)生在身邊事情的事實的報道中確立地位,在不覺中就縮短了受眾與媒介間的距離,增進了媒介與受眾的情感溝通,而且也有利于實現(xiàn)良好的傳播效果,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媒介形象。
(一)因地制宜、本土創(chuàng)新
有人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面對優(yōu)秀電視節(jié)目的時候,地市級電視臺可以在借鑒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使其成為自己的節(jié)目。借鑒的可以是節(jié)目的形式,創(chuàng)新的可以是自身的本土內(nèi)容。
(二)關注有代表性的本土人物
地市級電視臺應該抓住當?shù)赜写硇缘娜宋铮盟麄凊r活的事跡來感染受眾,傳播主流價值觀念。大興安嶺電視臺就在做好重大宣傳報道的同時,把鏡頭對準了身邊人、身邊事,他們有環(huán)衛(wèi)工人、有森林防火瞭望員、有郵政局的綠衣使者、有培養(yǎng)人才的教師等等。《半路夫妻》的主人公紀冬梅捐肝救夫的故事感動了興安人。紀冬梅在丈夫彭林相生命垂危之時不離不棄捐肝救夫,丈夫被妻子的真情打動勇敢面對死神,夫妻同“肝” 共苦,共同演繹了一段不一樣的人間真情。興安嶺上最可愛的人“森林防火瞭望員”每年3月至10月間,一年工作200多天,每天在20幾米高的鐵塔上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年工作200多天,每天在20幾米高的鐵塔上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這些興安嶺上可敬愛的身邊人打動了觀眾。
“不進則退。原地不動只能坐以待斃,只有不斷前行,才會成功”。對于地市級電視臺而言,其發(fā)展絕不能脫離本土資源而另辟蹊徑,我們只有冷靜地分析電視媒介的發(fā)展趨勢,再結合自身情況,找準自身的發(fā)展目標和方向,抓住機遇,有效整合,辦好特色節(jié)目。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在夾縫中更好的生存和發(fā)展!
總之,按新聞的規(guī)律來采寫新聞,突破新聞報道的“瓶頸”,就要跳出新聞報道的陳舊模式,讓原本硬性的主題新聞,更深入、生動、貼近受眾,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引導觀眾更清晰地洞察新聞事實的背景、發(fā)展脈絡及發(fā)展前景,更重要的是達起到了宣傳黨的主張,反映百姓心聲,引導社會輿論的目的。□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