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曉濤
傷病是體育考生和教練員最為頭痛的一件事,每年有不少考生因為傷病而影響訓練并直接影響考試的發揮。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必須重視考生傷病后的康復訓練,使考生患者早日恢復訓練,按時參加考試,并考出好成績。體育考生傷后康復訓練較一般人更具重要意義。
(一)保持運動員已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縮短重新投入訓練的間歇,即一旦傷愈就能立即投入正規的訓練。
(二)防止因傷停訓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神經衰弱、胃擴張、胃腸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等,有人稱之為 “停訓綜合癥”。
(三)運動外傷常與技術動作密切相關。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局部不安排受傷動作的練習,能保證其得以修復,以免再傷。
(四)促進損傷的痊愈和功能的恢復。傷后訓練可改善傷部組織的代謝和營養,有利于組織的修復,減少組織粘連,關節僵硬及活動受限。康復訓練還可以維持神經肌肉的緊張度,防止肌肉,骨髂的疲勞性萎縮,最大限度地維持傷部的運動能力。
(五)可防止因傷后停訓而增加體重,以減少影響恢復訓練的時間。
傷后康復訓練是一項細致,復雜、嚴肅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盡量保持全身和未傷部位的訓練,如一側肢體受傷時練習對側肢體,上肢受傷練下肢,立體練習有限制可進行坐位或臥位練習等。這樣可以避免傷后機能狀態和健康情況下降,保持一定的訓練水平。對未傷部位訓練,應注意負擔量要適當,不要單純以加大未傷部位的訓練量來代替已傷部位的負荷。
(二)已傷部位要合理安排鍛煉內容和負擔量,安排時要注意個別對待,循序漸進和分期進行。
急性損傷早期、傷區可暫不活動,以免再度出血,增加腫脹和疼痛。一旦癥狀有所減輕,就應及早開始活動,進行功能鍛煉,待基本痊愈后,才能進行正常的訓練,一般來說,急性軟組織損傷在傷后24或48小時以后即可開始進行活動。輕傷不腫者,可提早些;損傷較重,腫脹和出血明顯者,則可稍晚些。
對慢性損傷和勞損進行合理和傷后訓練是最適宜的。在安排訓練時,首先要弄清損傷的性質與程度,受傷原理,局部組織的解剖結構特點和弱點。然后考慮局部負擔量,康復訓練的形式和內容,要循序漸進,從對傷情影響較輕的動作開始,逐步過渡到專項訓練。進入專項訓練后,也要循序漸進,并應插入具有一定強度功能練習,運動量的大小,以練習后癥狀無明顯疼痛,經一晚休息后原有癥狀不見加重為宜,一般5~6天后,若無不良反應,才可開始加量。
(三)功能鍛煉。主要是加強傷部有關肌肉的力量練習和關節功能練習,其目的在于發展傷部周圍肌肉的負擔能力,提高組織結構的適應性,恢復關節、肌肉的正常功能。在力量練習的內容安排上,不但要鍛煉原動肌,也要鍛煉對抗??;不但要鍛煉大肌肉群,也不能忽視有關小肌肉群的鍛煉。在練習方式上,可靜力性練習與動力性練習相結合,力量性練習與柔韌性練習相結合。一般以靜力性練習開始,然后逐步結合動力性練習。先進行不負重的練習,再逐漸增加負重練習。
(四)加強傷后訓練的醫務監督,每次訓練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傷部應使用保護支持帶。經常注意傷部反應,及時調整運動量和訓練內容。訓練前后應開展自我按摩和相互按摩。
康復訓練需經常根據運動的恢復情況調整訓練量及訓練內容,并經常需要回答和解決受傷隊員能否參加訓練和比賽的能力問題。因此要正確地判斷,評定康復訓練的效果是很重要的,一般都可采用與健側肢體進行比較的方法,比較的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一)有關肌群的力量(爆發力和耐力)恢復情況;
(二)對抗肌群的肌力平衡情況;
(三)關節的活動范圍,柔韌性;
(四)肢體的本體感覺恢復情況;
(五)對專項技術要求所能承擔的能力。
一般康復訓練的最終目的應要求受傷部位恢復到與健側相同的水平甚至超過對側,以膝關節內側副韌帶中度扭傷為例 ,經適當固定、治療、康復后,如能恢復到:1、患側關節運動范圍與健側相同;2、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與健側相等或略有增大;3、患側腘繩肌與股小頭肌力量的比值趨向合理化范圍(50%-67%)。4、患側腿圍為健側的90%以上。5、行走跑無跛行,弧線跑或 “8”字跑10次以上無不良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方可參加正規訓練和比賽。否則仍應保持一定的康復訓練,不斷調整康復訓練計劃,以期達到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