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國文

人手五指,各有其名,曰大拇指,曰食指,曰中指,曰無名指,曰小拇指。古人的另一說,見于清人郝懿行的《證俗文》:“手之五指之名曰:巨指,食指,將指,無名指,小指也。”
這五指,大拇指最粗茁,也最有力,古稱巨指,堪稱形容得當。說它為五指之領軍人物,當無疑問。當其他四指合攏,它單獨挑起來的話,那就是無須說出口的“好”之贊美之意。若是大拇指翹起,伴之以伸出來的食指,則是OK的意思,由此可證凡大拇指出動,那就非可等閑視之的了。
食指也不簡單,食指和中指同時豎起,作“V”字狀,那形象意味著“勝利”、“成功”。你的食指和他人的食指勾在一起,那就等于信誓旦旦的盟約。古人有云:“食指,啑鹽指也”,這是見諸《證俗文》的解釋。何謂“啑鹽”?用老百姓的話,就是嘗咸淡,知味道。于是,食指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還代表著口福。所謂“食指動”、“食指大動”,就意味著一頓好吃喝,即將大飽口腹。因此,食指的重要意義不言自喻。
中指在五個指頭里面,最突出,也最搶眼,總是走在最前面,總是領先別人一步,總是最先接觸目標物,或者,總是最早到達目的地。因此,率眾先行,勢所必然,而具有一定的先鋒意義;馬首是瞻,眾望所歸,而生成一定的導向性質,這就是中指的優勢所在了。
說到無名指,便有點窩囊了。“無名”二字,便足以說明它之無可名之的特點和長處。雖然排行老四,比前不足,那是肯定的了,但是不是比后有余呢,還得兩說著呢。別看無名指比小指高出一截,粗出一圈,但它缺乏小指的秀氣和俏皮,又不具備小指的靈動和活絡。小指雖處在五指之末,但它卻具有異常的表現魅力。我們在舞臺上看到藝人在做出蘭花指的手勢時,那畫出來簡直是勾魂攝魄的優美弧線,宛若驚鴻一瞥,令人遐想萬千,那無聲勝似有聲的場面,真是滿臺春色,出盡風頭。對講究風度的女性而言,纖纖玉手的“纖”,尤其要格外在意小指,很大程度上,她的氣質是通過小指的娟秀和風雅才足以表現出來。
如果我們試著浮想聯翩一番,伸出來的這一只手上的五指構成現狀,何嘗不是當下中國文壇的一個縮影呢!
那么,我們眼前的那些前輩巨擘、大師大腕,當他們叱咤風云,筆寫春秋,杠鼎文壇,領導潮流,不也如大拇指那樣起到垂范作用嗎?當那些此起彼伏的先鋒人士,成功失敗的實驗作家,擁話語霸權,創新鮮文風,掀一時波瀾,辟美學新境,不也如食指那樣活躍在文壇之上,開風氣之先嗎?當那些唱主旋律的中堅干將,奏進軍曲的時代驕子,如日中天,勢不可擋,生龍活虎,寫真求實時,不也如中指那樣砥柱中流,筆耕不輟嗎?至于那些才情蓬勃的少壯派,異軍突起,路人側目;那些稚鶯試啼的八零后,小荷尖角,先聲奪人,不也如小指那樣后來居上,預示著文壇明日之星的氣韻嗎?
其實,構成文壇最堅實的群眾基礎,應該是那些默默無聞,然而卻是在默默耕耘的大多數的文學人。沒有他(她)們構筑這片文學天地,高山未必見其高,大海未必顯其大,沒有這些無名的文學人在努力,在前進,那些有名的文學人也無從而來。固然,從無名到有名,不是一個必然成功的途徑,而且,甚至是虛擲時光的游戲。因此,我要贊揚的是這種無名指的哲學。他(她)們固然期待成功,但他(她)們也能忍受寂寞,而他(她)們最可貴的地方,就是甘于這種無名指式的默默的奉獻。低頭撰寫作品,抬頭體驗生活,埋頭閱讀書籍,揚頭走向未來,這才是中國文學繼往開來的生力軍。沒有無名指,手是不完美的,同樣,沒有廣大的無名的文學從業者,文壇只有那幾個人唱獨角戲,后繼無人,也是相當冷清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所長的同時,必有所短;同樣,有所短的同時,必有所長。尤其在文學這個范疇里,長,未必總長,短,不一定總短,今日長,保不準明日會短,現在短,說不定將來會長。
因此,休管他人論長短,只問筆下情和真,這大概就是無名指的哲學真諦了。